咏春拳电影

咏春拳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2-22 14:32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种说法:一说是福建 永春县严三娘 创造,一说是由少林寺和尚至 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另一说是方永春所创造。该拳内容主要包括小稔头、标子和寻桥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为基本动作。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主要手型有凤眼拳、柳叶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桥、黏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马、追马等。攻防中多采用闪身、贴身、紧 迫和紧打,动作敏捷,快速,刚柔相间。
咏春拳的历代传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3 19:59
咏春拳简介  咏春拳据传起源於满清中期年代,由对南少林武功非常了解之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立的

  五枚师太

  主条目:少林五老

  主条目:南拳

  属传说人物,没有佐证。

  由严二及严咏春父女起,咏春授与其夫梁慱俦。慱俦传与梁兰桂,慱俦因记念其妻,故命名「咏春拳」。兰桂在佛山红船(广东大戏班)传於当时之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

  其父严二,清乾隆(1735-1795)时期人士,广东人,善南拳,因事为清官员追捕,逃亡至四川大凉山脚,以卖豆腐为生。严二学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桩拳法」(未有佐证)。并将其改良,授予严咏春先祖。广东商人梁博俦先生在云贵收集茶叶,路经大凉山脚时,认识了卖豆腐的严二。严将女儿咏春许配与博俦。并授与拳术。

  可查历史

  始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开始,时值太平天国及洪兵起义反清期间,当时(1854年)红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众反清,导致粤剧全面被禁达15年之久。华宝,二娣从此公开授武。二娣曾习钦州洪兵拳术 (蛇形洪拳、琼花会馆被焚毁後,改称少林拳),孰练六点半棍法,二公传与跌打兼中医师梁赞、梁赞整理後传出。

  有两种说法其一是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其二是

  据《咏春白鹤拳谱》记载,白鹤拳是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举师方种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方七娘—日在白练(莲)寺内织布时,见一只白鹤飞落在梁间,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衔毛,做伸颈觅食之状,后又缠膀歇息,姿态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避过;又以纬尺击之,复被白鹤展翼弹出。俄而白鹤展翅凌空,冲人霄汉。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创出别具一格的拳法。

  后永春等地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闹最广,影响最大,使白鹤拳在理论和练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因为这些人的籍贯都在永春,故将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近来在中国福建南安又有以永春白鹤拳,咏春拳与截拳道为基础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咏春拳宗于白鹤拳,而方七娘的白鹤拳经过三代人才传到五枚师太,故严咏春没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间,也与古劳咏春派流传的说法不一致。

  据叶问宗师撰写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师太是永春白鹤高手。自从火烧少林寺后,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东西。至善禅师传说逃到广州,因此成为广东永春派武术(非咏春派)之祖师遁迹于红船内为“煲头”,遂传说出一段与其爱徒梁二娣“以拳换棍”的故事。因此,近代广东历史完全证实,咏春拳及绝大部分“南少林”武术,如“南少林”武术之代表洪拳、蔡李佛拳、刘家、莫家等拳术,其真正发祥地在于广东佛山。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宗师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弟子分别是周光耀(叶问的儿子叶准称,叶问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烦”。抗战期间,叶问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于是在周清泉的纱厂内首次开班授徒,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叶问的大弟子。)、粱相、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

  其三是: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请问你会咏春拳吗?
1个回答2022-09-03 23:26
不会,没研究过
谁知道关于咏春拳的电影有哪些
1个回答2022-08-24 06:16
杨子琼的《咏春》
有没有咏春拳高手?
1个回答2022-06-26 02:59
香港比较多此拳高手。
咏春拳的历代传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26 10:37

说法多种:

1、五枚师太——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梁碧、梁春、陈桂、梁奇、雷汝济——吴仲素、何汉侣、叶问、陈汝锦——李小龙、梁挺、黄涥梁、叶准、叶正、徐尚田…… ——黄良才、甄子丹、洪金宝、元彪、元华、成龙、梁家仁…………

2、没用五枚师太,传人依然是以上

咏春拳名人
1个回答2024-05-12 03:35
梁赞,叶问,黄淳梁,还有其他高手你就得问咏春一脉的门人了
咏春拳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4-15 09:40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优势特点:

咏春拳属于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咏春拳的历代传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25 14:11

说法多种:

1、五枚师太——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梁碧、梁春、陈桂、梁奇、雷汝济——吴仲素、何汉侣、叶问、陈汝锦——李小龙、梁挺、黄涥梁、叶准、叶正、徐尚田…… ——黄良才、甄子丹、洪金宝、元彪、元华、成龙、梁家仁…………

2、没用五枚师太,传人依然是以上

咏春拳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2-22 14:55
在《叶问》一片,金山找称叶问所练习的咏春拳为“女人拳”。的确,长期以来,有不少人认为咏春拳就是一门女人拳术,可是偏偏近代的几位咏春拳大师都是男性。到底咏春拳是不是女人拳,什么人适合练习咏春拳呢?本文将会为你详细介绍咏春拳的来历以及其用途。咏春拳的来历还是个谜

咏春拳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五枚师太创立说”和“福建永春县说”。



练习拳法

“五枚师太说”是咏春拳来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大量的影视剧都以此说法为根据。传说五枚师太是南少林弟子。由于叛徒出卖,南少林惨被清廷烧毁。五枚师太侥幸逃出重围后,有感少林叛徒横行,必须创造一门专门克制少林拳的武功,于是创立了这门武功,后来将之传给唯一的弟子严咏春。其后严嫁给了商人梁博俦,梁遂学会了这门武技。当时这门武术并无名称,后有人问梁到底是什么名堂,梁便以自己的妻子闺名命名为咏春拳。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之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咏春拳为女人拳,主要是因为第一个说法。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所谓清廷火烧南少林的事情并未发生过。有关南少林五祖的传说至今没有找到任何可信的证据。所以咏春拳的由来至今仍然是个迷,实际上,直到清代末年这门拳术才被公开教授。叶问的师祖梁赞是第一个公开教授咏春拳的武师。 说咏春拳是女人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咏春拳的动作不够舒展,带点女性的扭捏。其基础动作二字钳羊马尤为明显,与其他拳术的四平马步或者正身桩步都不一样,是两腿内夹的动作。传说严咏春在新婚之夜扎好钳羊马让丈夫掰,梁博俦用尽全身力量也无法将其双腿掰开。很多人认为这个动作很像为女人防狼而设计的。但是真相却不一定如此。虽然咏春拳在梁赞时代之前的传播情况无详实史料留下,但是各方都无异议的是咏春拳曾长期在广东红船戏班中传播。这些戏班利用南方纵横复杂的水网流动演出,是反清义士藏身的理想所在。经考证,红船上确实曾经有过咏春的标志“木人桩”。除此以外,咏春拳所特有的器械套路“六点半棍法”,所用的长棍远远长于传统武术中的齐眉棍。足有一丈三尺以上,经考证是红船上用于撑船的竹篙演化出的武器。由此可见咏春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船上传承的一种武功,这就可以解释其马步采用内扣的姿势了。在飘摇不断的小船上,如果用陆地常用的四平马或者正身桩步,下盘并不稳健。反而是内扣型的二字钳羊马最稳当。而咏春拳的打法也是坚持在短线内小范围的短促突击,这完全符合在水上船中空间狭小,漂移不定的地理特点。对于潜伏在红船上的反清义士而言,咏春拳是最适合用来防身的一门武术。 咏春拳现在并未被列入国家标准套路中,但是以其全球高达200多万练习者的人数稳居中国武术第二大拳种(排第一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在50年前,全国的咏春拳练习者估计不会超过100人。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有三个人居功至伟。叶问

叶问49年后在香港打破了咏春拳不轻易教人的传统,开始正式公开教授咏春拳,其弟子遍布香港九龙,其中包括后来的国际影星李小龙,他的大弟子黄潡梁后来也成为周星驰等影视巨星的师傅,可以说香港演艺圈有不少明星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

由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少青年人正式追随者李的脚步拜入咏春拳的殿堂。梁挺

叶问的关门弟子,为了更好的传播这门武术,梁挺仿效日韩武术将咏春拳标准化、段位化,更设计出咏春拳自己的道服。如果没有这项工作,咏春拳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具有教授资格的教练在世界范围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