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4-06-03 23:24
告诉我们把木头从东门送到西门是要收快递费的
商鞅立木,取信于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8 00:49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6 01:03

商鞅立木不是信的成语,是关于“信”的典故。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立木取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2 22:05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经过结果?
1个回答2023-02-21 20:41
商鞅立木取信的起因是他把木头放在盛地南头,说运到北头给一两银子,其他人都不相信,后来有个人真就是搬到了北辰,他得到了银子。
商鞅徙木立和吴起愤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1 11:12

商鞅变法是一次极其深彻的改革,它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废除奴隶制、贵族封地制,使奴隶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建立军功制的同时贵族的私兵土地全部废除,使人民的劳动热情和战斗欲望极度增强,同时国家的力量高度凝聚,在这其中原本社会的主体——贵族的固有利益被剥夺,整个社会的利益分配被重整。贵族的怨恨和最后的反抗是全部冲着商鞅的,所以商鞅的死是变法的重要一步。

再说,商鞅在世的时候秦国变法已经基本完成,法令也基本深入人心,而那时贵族集团也已经被打击到了将亡之地,所以必然有一次孤注一掷的反击,而嬴驷(即秦孝公之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恰恰是通过商鞅的死欲擒故纵把这股强大到可能是变法功亏一篑的阻力通过商鞅的死进行疏导,同时借此激起变法以来积蓄的民间的力量将变法彻底达成。

而纵观其他无论当时还是后世,变法,尤其是跨度极大的变法几乎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关键就是改革跨度大了必然涉及利益的再分配,就必然有人失去旧有的利益,而且人民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也会被利用成为一股力量,所以从吴起、申不害、商鞅到后世的戊戌变法,变法本身就是用生命贯彻自己的理念。

而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出的是一种法家的精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吸取了法家对战国开的药方——中央集权,却绝不敢留下的东西正是这种锐意变革、不懈更新的精神,法家韩非坚持后胜于前,所以法家士子不断的思考国家的未来,并为了自己的理念不惜己命不畏挫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不符合中国的中庸,但却是中国战国时期之所以日异月新并率先摆脱奴隶制的源动力。

商鞅徙木立信说明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5-22 17:07


商鞅世睁徙木立信中徙木立信的意思是指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中哗为,说明的道理是需要确立一种政权的公信力,因为当时卫鞅初入秦地并深感秦的弊政,政出多门、政令不清,百姓对官府没有信任,所以徙木立信让百姓确信,并表明新的改革政府是说到搜培岁做到的,不存在欺骗。
商鞅立木为信出自哪里?
2个回答2023-09-14 14:55
立木为信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中,那个扛木头的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1个回答2024-03-16 17:32

商鞅在秦国初期,可谓是一个高山般的存在,总是让人望而却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形象也总是让人由衷的敬佩。关于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对于战国时期的格局来说,可谓是打破了秦国积贫积弱的地位,一举让秦国成为了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国家。

但是,商鞅变法初期,面对的是一个官府已经在民众之中失去威信的现状,那么商鞅是如何恢复官府威信而让民众相信官府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徒木立信这个故事,那么在徒木立信的这个故事里,搬木头的少年后来如何了呢,是不是很少有人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主人翁。

一个国家实行变法,实行新政最为关键的就是民众的支持,如果民众都不支持,那么变法就无从谈起,为了得到民众对于官府的支持和让民众相信变法的决心,商鞅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长的木头,说只要有人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10两,但是民众都不信,也没人去抗这个木头,商鞅就把赏金加到50两,但还是没有人相信,当赏金增加到100两的时候,终于有个少年站出来打算尝试。

这个少年因为自己的爷爷有病,而无钱看病,看着这白送来的银子就动心了,他的爷爷也对他说,别费这个力气了,这100两哪会有那么容易拿,但是少年说:官府不给钱也就浪费了一点力气,但是万一官府给钱了,爷爷的病不是能看好了吗。

在民众充满质疑的眼光下,少年扛起木头在人群中,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亲自把100两的赏金给了那个少年,并在人群的欢呼中,向民众传达了变法的决心,让民众一下就恢复了对官府的信任,而为秦国顺利的变法打了下坚定的民众基础。

这个少年拿了赏金之后,就给爷爷看好了病,并且把爷爷的房子重新翻盖,人们看到搬木头少年家房子的变化,都很羡慕,后悔自己没有去搬木头,这个少年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完了,其实还没有。

这个少年叫山甲,后来在秦国奖励军功的新政下,毅然而然的去了军中,在军中,山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被车英任命为千夫长,有次秦孝公和商鞅视察新兵,看到了山甲和山甲让自己的千人小队都佩戴了一种类似大锤专门对付骑兵的武器,秦孝公和商鞅都对其赞不绝口,认为其可以担任步军主将的大任。

山甲从人们眼中愚蠢的少年,逐步变成步军主将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商鞅变法改写了太多人的生命,而山甲只是其中一个最为普通的人物,历史往往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无法身处其中,但是通过山甲的故事,却能感受到战国时期,那个最为激荡的时代!

商鞅立木是不是信的成语?
2个回答2023-12-23 04:33
商鞅立木不是信的成语,是关于“信”的典故。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