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乡山岗情意长

萍乡傩的傩乡
1个回答2024-03-12 03:55

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石洞口,是著名的傩乡,中国傩文化“三宝”圣地,该村傩舞曾参加广州中国文化百绝博览会,连续演出200余场,获良好赞誉。还赴港赴台表演并制成了古典傩舞艺术片播放,产生过很好影响。石洞口遗存的古傩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距今已673年),历史久远 。
傩(音nuo)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萍乡傩的萍乡傩
1个回答2023-12-03 18:10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据萍乡县志记:“先春三月,乡人乃傩,魅面朱衣,执戈扬盾,驱疫疠,以达阳气”。鼎盛时期这里“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傩面、傩舞、傩庙被公认为萍乡历史文化的“三宝”,其中以傩面具最有特色。萍乡拥有中国最多的古傩面具,现存七百余枚。其中一枚出自宋代石傩面具,据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考证,它是“迄今全国所独有的文物面具”。现今萍乡农村仍有不少会雕刻绘制傩面具的工艺师。湘东区排上乡毛园村村民陈团法家世代传承这门手艺,传到他这里已是第九代。陈团法不仅会雕刻,还谙熟傩艺表演程序。他珍藏了一套“傩仪请神全科手抄本”。他有时参加村里的傩艺活动,更多的时候是雕刻面具,他为制成的面具举行的“开光仪式”,成为当地一景。就傩舞而言,萍乡各地的傩舞有《头阵》、《太子》、《关公》等。萍乡现存的傩庙有52座,其中,保存完好的17座。
萍乡傩文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湘赣之间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到这里寻找中华远古文化的踪迹。国家文化部、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栗县、湘东区“中国傩艺术之乡”、“傩文化之乡”的称号。随着经济的发展,萍乡对这一古老文化的抢救发掘、修复、整理工作愈来愈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萍乡傩文化研究会,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留下了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摄制的电视片《梦幻之神——古老的萍乡傩》,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大奖,这是迄今为止傩文化题材电视片获得的最高奖项。他们还组织傩面具、傩舞队到北京、广东、台湾、杭州等地展览、表演。傩独特古朴、神秘悠远的艺术意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每到一处都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华一绝”、“民族奇葩”。

请问“傩舞之乡”+“蜜桔之乡”在哪里?
2个回答2022-12-16 06:06
“蜜桔之乡”是台周黄岩
为什么傩神要叫傩神
1个回答2022-07-27 13:00
傩是古代戏曲的起源,傩就是疾病的意思,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对鬼神崇拜,傩神就是送走疾病的神,后来巫师的集体送傩仪式就成了“傩仪”,傩并非原本就叫傩而是象声词,巫师的集体送傩仪式中口中大呼“傩,喏”之音,后来就演变成了傩
选于高中历史课本必修3,嘿嘿,我高2学的
泊岗乡的历史文化
1个回答2024-05-20 17:49

泊岗,古名土龙岗。相传在远古时期乃土龙盘踞之地。土龙为防范淮河洪水侵袭,掩土为岗,故而得名。南北朝时,北魏有一姓杨的官员,被朝廷罢官南迁,乘船途径泊岗,见泊岗四面环水,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来。当时触景生情,写诗一首:
朝乘淮舟暮泊岗,夕照金沙遍地黄。
登高远眺四野景,岗下满目尽湖光。
此后,人们便据此意,将土龙岗更名为泊岗。 1953年秋,华东地区文物工作队,安徽省考古所和原嘉山县文管所分别于1974年和1981年调查,在泊岗东岗坡面上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层里清理出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两色陶片30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鉴定,该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在1953年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铜、铁、石、玉等不同类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铜器、汉代陶器、宋代瓷器。此外还发现两千多年前较为完整的石斧两件,这些文物,现藏于江苏南京博物院,其中出土的四件商代爵、觚、斝、罍等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商民族与淮夷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傩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9-14 00:10
名词,是戏的源头,原来青面獠牙皮衣草裙的跳,是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傩戏,这才成为戏种。在《边城》里有个傩送,保不准儿还是个姓~~~
傩是什么字,读音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1-06 14:38
傩nuo二声。
傩文化为什么那么吓人
1个回答2024-03-07 00:41
因为傩文化神秘而古老让部分人心生恐惧。
傩文化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其中傩是苗语中鸟的意思。现代汉语拼音苗语是用naox写成的。而诺是鸟之神。苗族是以鸟神为图腾的民族。
傩,作为一种复杂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它在三千多年文化心理轨迹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隐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和艺术学等的巨大学术研究价值。
傩戏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3-05 00:58
傩戏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
傩文化来历
1个回答2024-02-21 20:55

西南苗家文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