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造陶器

陶朱公范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20:03
原文: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即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译文:我听说主公如果为国事着急,臣子就该加倍努力;主公如果被外国欺侮,臣子就应该抗争而死。

二十年前在会稽被迫降吴时,臣就该死;之所以不死,完全是为了报仇雪恨,争取最后的胜利。现在国仇已报,国耻已雪,大王,你就当臣已经为会稽之耻而死了吧。

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几天几夜恐怕都说不完,人生经历太丰富,传奇故事数不胜数。这封信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之前从政,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并吴国;之后从商,三次富可敌国,三次家财散尽,被人们尊称为“商圣”,现在供奉的财神就是范蠡。

老婆西施又是官方评定的四大美女兼中国第一女特工,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别说一般人,就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名人也很难hold得住啊。

能像范蠡这么智慧,功成麻利身退的人很少。

想想,当时,一起玩命时要共富贵的誓言余音尚在,阴谋阳谋被人耍过无数,冲破底线卖了良心也阴了敌人无数,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成就霸业,难道不应该等着论功行赏,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世代荣耀吗?

这一切就在眼前,你让撤,是不是傻?谁舍得撤?那么,范蠡,请你告诉大家,当时拼死拼活是为了啥?

范蠡说:发挥才能,体验过程,成就不朽,彪炳史册……这些够了吗?

忽悠,你接着忽悠。看到这里,是不是特想冲范蠡这么喊,没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既不给钱,又不升官,你这么忽悠大家,好意思么?

所以,上面的话根本不是范蠡说的,他才不会像我这么蠢,说这些虚无缥缈、虚头巴脑的话,他知道没人会信。

所以,他扯着脖子喊的是:赶快撤,再不撤就没命了。原文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翻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你怎么还不跑呢?

朋友文种接到他的信后,便称病不朝,但显然没跑利索,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
陶朱公范蠡救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21:16
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经商时,因误杀人被楚国逮捕了,长子恳求父亲让自己去救二弟,范蠡也允了,但要求他务必将千金送给庄生,并且根据他的话去办理。长子到了楚国之后,并没有听庄生的话,黄金也不愿意给庄生,最后导致二弟被杀。

范蠡救子的故事
范蠡在陶地居住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经商时,因误杀人被楚国逮捕了,范蠡的妻子十分焦急。范蠡立即准备好一千两黄金,安排小儿子去楚国营救出自己的二哥。
大儿子听说之后认为父亲觉得自己十分无能,就说:“父亲,我作为长子,在二弟被抓,应当挺身而出,前去营救,父亲不派我去,却让小弟前往,是不是因为我十分无能!”大儿子觉得父亲看不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没用,便要自杀。
这时妻子哭着劝范蠡:“就让老大去吧,你不让老大去,说不定我们两个儿子都活不成了。”
范蠡看着泪流满面的妻子,又看了看拿着刀横在颈前的大儿子,心中万分无奈,只好改派老大前往营救。
临行前,范蠡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你一定要听我的,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大儿子答应后踏上了去往楚国的。
大儿子来到庄生家,发现他家十分简陋,贫穷,心中疑惑父亲为何不找楚国权贵?但还是献上了父亲的书信和黄金给庄生。庄生看了书信后对他说:“你赶快回去吧,不要留在这儿,等你弟弟放出来后,也不要再问被放的原因。”
大儿子并没有听庄生的劝告,而用自己另外准备的黄金结交楚国权贵,四处活动打点关系,来救自己的弟弟。

几日后,庄生面见楚王,说:“大王,草民近日夜观天象,楚国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要赶紧修德免灾。”?楚王说:“好,为了国家百姓,寡人就大赦天下。”
大儿子收到消息以后,认为是自己碰巧赶上大赦,而庄生什么都没做,一千两黄金送的太可惜了,于是他重新敲开了庄生的家门。
庄生看见他很惊奇:“你没离开楚国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我为了营救二弟在楚国四处打点关系,终于听说楚王大赦,我想弟弟自然会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听后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他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干,他大笑进屋,取出黄金。
然后再次面见楚王,说道:“您即将实行大赦,做好事为楚民免除灾祸。但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此事源于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让您实行大赦。所以君王并非因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
楚王听后大怒,命令杀死范蠡的儿子之后再进行大赦。最后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到家里,范家上下都悲痛欲绝,只有范蠡独自苦笑,他说:“我早就知道老大会把这件事办砸。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知道钱财来之不易,不愿意多花钱啊。而小儿子一生下来就过着富贵生活,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自从长子出发后,我便已经料到结果了。”
为什么范蠡被称为陶朱公?
1个回答2023-08-17 16:53
因为范蠡功成身退后,在宋国陶邑做生意,所以自称 陶朱公。
陶朱公范蠡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1-11 10:33
原文: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即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译文:我听说主公如果为国事着急,臣子就该加倍努力;主公如果被外国欺侮,臣子就应该抗争而死。

二十年前在会稽被迫降吴时,臣就该死;之所以不死,完全是为了报仇雪恨,争取最后的胜利。现在国仇已报,国耻已雪,大王,你就当臣已经为会稽之耻而死了吧。

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几天几夜恐怕都说不完,人生经历太丰富,传奇故事数不胜数。这封信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之前从政,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并吴国;之后从商,三次富可敌国,三次家财散尽,被人们尊称为“商圣”,现在供奉的财神就是范蠡。

老婆西施又是官方评定的四大美女兼中国第一女特工,这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别说一般人,就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名人也很难hold得住啊。

能像范蠡这么智慧,功成麻利身退的人很少。

想想,当时,一起玩命时要共富贵的誓言余音尚在,阴谋阳谋被人耍过无数,冲破底线卖了良心也阴了敌人无数,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成就霸业,难道不应该等着论功行赏,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世代荣耀吗?

这一切就在眼前,你让撤,是不是傻?谁舍得撤?那么,范蠡,请你告诉大家,当时拼死拼活是为了啥?

范蠡说:发挥才能,体验过程,成就不朽,彪炳史册……这些够了吗?

忽悠,你接着忽悠。看到这里,是不是特想冲范蠡这么喊,没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既不给钱,又不升官,你这么忽悠大家,好意思么?

所以,上面的话根本不是范蠡说的,他才不会像我这么蠢,说这些虚无缥缈、虚头巴脑的话,他知道没人会信。

所以,他扯着脖子喊的是:赶快撤,再不撤就没命了。原文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翻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阴险狡诈,工于心计,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你怎么还不跑呢?

朋友文种接到他的信后,便称病不朝,但显然没跑利索,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
范蠡怎么读 关于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21:28
范蠡fàn lí
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仗越国战败,范蠡陪伴越王勾践到吴国为奴,尝尽了辛酸、屈辱。回国后,范蠡协助勾践制订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大战略;他又到民间选美,发现美女西施和郑旦,将她们培训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谍",然后派到吴国去涣散、瓦解吴王意志,最后战败了吴国。庆功宴上,范蠡揣度出勾践有诛杀功臣之心。便乘夜与西施一起逃走了。范蠡与西施辗转来到泰山脚下的陶地定居经商。他修建房屋、开挖养鱼塘、饲养五畜,自称"陶朱公",他用独到的经营理念与方式逐渐的使生意兴旺起来,并远播四方。一代商圣就在这里诞生了。
范蠡与朱陶公。有说此为同一人,范蠡助勾践灭吴后隐入宜兴,制陶营陶
1个回答2023-10-15 16:56
范蠡自号“陶朱公”,这个“陶”是指他居于定陶,跟陶器没什么关系。定陶在山东,而陶器主要产地在江苏。
范蠡的老师是谁 范蠡与勾践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4-04-14 13:06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陶朱公和范蠡是什么关系,他们两是同一个人吗?
4个回答2022-11-27 11:54
是同一个人,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范蠡的蠡怎么读
2个回答2023-08-19 23:04
我记得是li ,读第二声。
范蠡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0:27
       范蠡,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他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由于出身清苦和性格孤僻,范蠡早期的言行举止往往出人意表,身边人把他形容得十分古怪,私下称他为“疯子”。但范蠡的年少轻狂,却引起了新上任的宛邑令文种的注意,几次乘车来到范蠡家诚心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共论天下时政,分析能够实现理想抱负的地方。后来范蠡便和文种一起投身越国,做了大夫。

  当时的越国君主勾践对朝政不怎么关心,喜欢上山打猎,下河戏水,回宫摆宴。并没有发现邻近的吴国已上任了新的君主——夫差,正虎视耽耽越国。夫差的父亲阖闾曾在越吴战役中受了重创,不治身亡。他死前紧握着儿子夫差的手,留下遗言:“你一定不要忘了灭掉越国!”

       夫差继位后在自己的王宫里安排了十多个侍从,每日无论是上朝还是下朝,侍从都会大声提醒他:“夫差,你有没有忘记越王杀害你父亲的大仇?”夫差一面回答着:“不敢忘!”一面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加紧练兵。这个消息传到越王勾践耳朵里,决定先下手征伐吴国。当时遭到了范蠡的反对。范蠡劝说勾践:越国的战争准备还不充分,实力不如吴国。而且攻打时机也不成熟,硬要起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不得人心。固执自大的勾践不听劝阻,坚持出兵,结果在公元前494年的吴越“夫椒会战”时,被吴军打得惨败,只剩下了5000名残兵。勾践撤退到会稽山后,又遭吴军围截。他见自己身陷绝境,无计可施,才凄然向范蠡悔道:“我当初不听先生之言,到了这个地步,可怎么办哪?”

  范蠡冷静献策:“为今之计,只有放下姿态,用厚礼和卑微的言辞去贿赂吴国君臣,让他们劝说夫差同意议和。甚至暂且忍受屈辱,去侍奉吴王,等待他日东山再起。”勾践无奈答应,派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文种“膝行顿首”爬到吴王面前说:“亡国之臣勾践自知罪不可赦,情愿做君王的贱臣,妻子可以做您的贱妾。只求议和。否则就将自己的妻子杀掉,把所有的珍宝烧掉。并率剩余兵士和您死战到底,但这未必对大王有利。”吴王夫差听了有些犹豫,又受到越国权臣太宰嚭劝说怂恿,休战撤兵,要勾践带着妻子和三百官吏去吴国做奴隶。范蠡亲自跟随勾践来到吴国,整整三年,陪着勾践忍辱负重。

  夫差对范蠡的才能很赏识,想招他为自己的臣子。有一次单独把范蠡叫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马上跪下道:“感谢大王的好意。但‘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夫差见范蠡态度坚决,就不再强求。随后,他也被极尽卑态侍奉自己的勾践君臣麻痹,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放他们回到了越国。

  勾践一回到越国,尊贤礼士,敬老恤贫、卧薪尝胆、发展生产。他经常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如何洗雪会稽之耻、讨伐吴国。文种建议越国首先要处理好与齐、晋、楚等国家的关系;对吴国表面继续采取柔顺的态度,暗中积蓄力量,充实国力;同时向夫差进贡大批的美女和珠宝,引诱他迷于声色,荒废朝政。勾践就命范蠡专门物色越国最美的女子献给夫差。而当时越国的第一美女便是范蠡的爱姬西施。范蠡为了帮助勾践复兴越国,一咬牙,就亲自把西施送去了吴国。

  西施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她一入吴国后宫,就获得了夫差的宠爱,地位尊贵,如同皇后。她迷惑夫差把国事都交给了没有能力的太宰嚭处理,又不停离间伍子胥和夫差的关系。使夫差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不但疑杀了伍子胥,又盲目和齐国开战。越国趁机和齐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使吴国逐渐在诸侯国中屡屡树敌。

  经过二十年的准备,范蠡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的时刻,建议勾践乘隙集中兵力向吴国出兵,在笠泽将夫差围困得选择投降。求和不成,夫差无奈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挥剑自刎而死。

  勾践灭了吴国后,大宴群臣进行庆贺。军民们都是欢腾跳跃,可他却面无喜色。心细如发的范蠡看出了端倪,就向勾践辞行。勾践含泪挽留说:“你走了叫我靠谁呢?你留下,我可以分国一半给你。”范蠡坚定不移地说:“主辱臣忧,主忧臣死。昔年勾践受会稽之辱,范蠡本该就死,当时不肯死,是为了留有用之躯雪耻,如今大仇已报,应请主公赐死。”勾贱无奈只好作罢。范蠡走之前只带了些细软盘缠,和西施一起乘舟远行,从此不回越国。并留下一封书信给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一时贪恋高官厚禄,未能像范蠡一样做到激流勇退。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就赐给他一把剑,勒令他自尽,文种未能善终。

  范蠡后来辗转到了齐国,更名为砥夷子皮,开垦荒地,种粮养畜。农闲时就做生意。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成为当地巨富。齐国人都推举他为相国。范蠡感叹道:“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就向齐王归还了宰相印,把家财尽散给朋友和乡邻,再次隐名匿姓,悄悄从齐国转到陶地,自号陶朱公。他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经营贸易。过不多久,又家产富到“巨万”。后留下穷尽毕生心血撰就的《兵法两篇》和《致富奇书》两部奇书,被世人尊称为“经商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