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相声的论文

论述老子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论
1个回答2024-03-11 09:47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
无为:不违背规律做事。无不:全部、都、没有不
本句意思:
不违背事物规律去做事,进而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

我个人感悟:
只要遵从个人兴趣和事物规律去做事情,那你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做好了后,别人看你出色就会要求你进步,你进而做到更高的位置,进而做新的上层工作。等你依照兴趣遵循规律的这样循环往复的向上努力时,你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好,你就可能做到最高的位置。你到了那个位置再依靠兴趣和规律做事,你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事情在这个规律下都做好了。
这句话,需要感悟。无为而无不为的确是大智慧。它里面有遵循规律的那种波浪似的前进。还有循环往复的意义。深刻理解,用心体会,你会学到更多。
在《论语十则》中,论述‘从师之道’的是哪一则
1个回答2024-03-11 22:56
“因材施教”阐明了为师之道,“有教无类”论述了为师之道.
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论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
1个回答2022-05-21 22:01
北石化的吧...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5-01 05:52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个回答2024-05-03 22:06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什么叫论述题 什么是论述题
1个回答2022-11-24 05:08
顾名思义,议论和叙述,要求答题者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回答问题,尽可能完善全面的回答
申论的论述题
1个回答2024-02-02 02:11
论述题的语言,必须要简明。文章中会论述观点或看法,以及提出相应对策等等,简明的语言能让阅卷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清楚句子或段落所要表达的主旨。

论述题,以论为主,避免写成记叙文或者抒情性文章,因此,在写的时候首先要把握语言表达的分寸,要恰到好处,对不同的文种要使用与之相应的语言。其次要注意用词,要贴切,要规范。

注意事项

第一,不可大量复述材料,忽略分析。

第二,不可空发议论,忽略论据。

第三,不可只提出问题,忽视解决。

文都教育

希望帮到你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个回答2024-05-06 20:52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个回答2024-02-09 02:59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