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词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1个回答2024-01-26 00:48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从古至今,物质文化遗产一向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可摸,可触,精美的做工,别致的外形,给人触觉上极大的满足。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欢迎程度就少得可怜,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它独特的韵味。


今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上虞图书馆,还了书,也借好了书。下楼时,我一眼瞥见电梯旁边有一座仿古建筑,我抬头看牌子,上面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大大的问号占据了我的头脑,于是我在征得妈妈同意后,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建筑的大门。进去之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座泥塑:一位老人与一位妇女正在补一张破掉的渔网,旁边有几只小鸡在啄食米粒,还有一只强壮的母鸡,墙上挂着铁叉和各种渔业工具,这泥塑雕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那几只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了,这里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浓缩成六幅图,分别是“英台思读”、“三载同窗”、“私定终生”、“楼台相会”“哭祭山伯”、“化蝶双飞”。每幅图都是黑底白线,与名字丝丝入扣。旁边同样有一座泥塑,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的故事。祝英台男装正与梁山伯在桌前诵读,两人的神情都很严肃,我不禁为他俩的故事轻轻叹息。我又看了古代戏剧道具,舜虞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都是很精彩。

向左转|向右转

出来后,我仍然回味无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直接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给予人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温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个回答2024-03-16 13:02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在温垂直管理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通知》(浙文社〔2006〕9号)文件精神与有关规定,经市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论证,市政府同意《谢铎的传说》等58个民族民间艺术项目为温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予以公布。



请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繁荣温岭的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大市作出贡献。



附件:温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3-10-21 14:05
扬州东关古渡的运河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4 20:31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3 05:29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5 04:38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1个回答2024-03-06 05:22
福州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Ⅷ-2 福建 · 福州 软木画 传统手工技艺
Ⅷ-3 福建 · 福州 寿山石雕 传统手工技艺
Ⅷ-54 福建 · 福州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Ⅴ—15 福建 · 福州 福州伬艺 曲艺
Ⅴ—3 福建 · 福州 福州评话 曲艺
Ⅱ—44 福建 · 福州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民间音乐
Ⅳ—45 福建 · 福州 闽剧 传统戏剧

建议选择软木画、寿山石雕等。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9 08:44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裤陵音保持这一遗制。

2、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3、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颂纯悉文化遗产之一。

4、泉州北管

泉州北管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传统丝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清光绪初年,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随着海上运输船只、南下盐兵、淮河难民等进入泉州市泉港区,逐渐形成泉州北管音乐。

5、泉州花灯

泉州花野乎灯是福建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起于唐代,泉州花灯盛于宋、元,并延续。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温州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1个回答2023-02-19 09:07

温州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话,是一种吴语方言,亦被民间称为瓯语,为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一带汉族本地居民所使用之汉语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瓯江片,属于南部吴语。温州话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极大差别,和北部吴语也无法沟通。

温州话(瓯语)可以根据其区域粗略地分为纯瓯语区、准瓯语区和半瓯语区三类。纯瓯语区说纯正口音,包括温州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永嘉、及乐清局部,人口230万。

准瓯语区口音略有偏差,涉及泰顺、文成、平阳、苍南、龙港,合计人口320万。半瓯语区涉及乐清95万余人、洞头4万余人,合计人口100万。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贺州有哪些项目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个回答2024-03-09 19:09
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