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天津话评书

俗世奇人 为什么用天津话读最好?
1个回答2024-01-20 01:10
因为那是天津人写的,用天津话能体现出那种味道
天津的风俗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3 15:00

天津的风俗有:

一、大年初一,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桐没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题取,和合之意,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局兆纳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五、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猜启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

俗世奇人中的天津方言
1个回答2024-01-30 03:42
有些字不会打啊!《俗世奇人》如:赛=赶得上;要哪没哪=要什么没什么。牛=傲气。
《吆喝》如:太 =哎;朵儿=科蚪;山里红=山楂;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
天津的春节风俗作文,急——
1个回答2023-04-10 11:35
我家春节作文
俗世奇人中的天津方言
1个回答2022-07-09 19:08
好像在阅读网上有
天津民俗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4 05:48
首先,是在天津市内延续着和全国其他地方都有差异的一项婚礼风俗 即必须午时后 (中午12点以后)迎亲的人才能出发去接新娘 且最晚必须在太阳落下前将新娘娶进门 没(MO)了太阳才进门的 暗意为二婚,好像在其他地方却都是必须在上午迎新娘进门的 这一习俗曾经被外地人称之为天津一大怪 具体什么原因 这个到还真无从考证

还有就是 新郎新娘在大婚前一天开始就不可以再见面了 直到典礼前 新郎将新娘迎下花车 ,老人都说这之前见面会被认为不吉利哦 不过现在这种迷信基本么有喽~~

新婚前一晚 新郎家里一般会找来新郎的朋友 或亲戚中的男孩子们(据说好像必须是处男的吧) 到新房里住一晚 老例儿讲究叫“童男压床” 新人卧室的床上四角再放四个苹果 图个吉利平安 这个习俗有的人家还保留噢

呵呵( 我家哥哥上个月美其名曰 帮哥们儿 朋友忙 在人家结婚前一晚去新房住呢 汗~~ 说是去压床 其实一群大老爷们 跟打狼一样都去了 结果打了半宿牌 后半宿都睡的东倒西歪的 我晕~~)

再来说新娘家

自己家的姑娘马上就要到人家作媳妇了,新娘的母亲在大喜日子前一晚要给新娘梳头即“上头”并用两根细棉线叠着自下往上给新娘开脸, 还要准备4,6,8个双数倍数煮熟的红皮鸡蛋放进新娘随身的包里 (煮鸡蛋的习俗现在有的人家还是有的 但是开脸和上头 就很少见了哦 )



新婚当天 早上 新郎家大门前要张贴大红烫金的双喜字两对 新娘家门前同样,只是双喜变成了单喜字 同样向大家宣告喜讯

大喜之日 喜面是两家必定要准备的,用来招待四面八方赶过来贺喜的亲朋 一般的家里早分配好主厨打下手的各个角色从早上开始就要为中午这顿精致美味,

也有的人家会提前很久到外边饭店预订婚礼当天的这顿喜面。这配料丰富的打卤面条 第一炉面条出锅 还要分送给邻居朋友家里 以分享喜气图吉利(哎 说实话 也许我本人天生对吃的东西要求并不高 但是我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面恐怕就是参加婚礼时中午吃到的一碗喜面了吧 材料全味道好 寓意喜庆吉祥 呵呵 )

吃饱饱的 该接新娘喽

新郎家里负责接亲的 一般是新人的女性的长辈带着一众女性的同辈 人数没有太具体的安排 一般为单数 3.5.7.等等 加上娶进门的新娘 一起接回来的人数正好为双数 意味“去单回双” 接亲的准备好红色的包袱皮 内要包新娘的嫁衣 婚鞋 准备好的头花 双喜字花 红色的龙凤花等 这些是要新娘要穿戴的

还有苹果四枚 准备好到娘家接亲的同时 还要用包袱里的两个苹果换娘家的两个苹果带回婆家 准备妥当 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就出发了~
天津民俗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6-17 07:36
我只能告诉你天津就有些小吃出名,煎饼果子,耳朵眼扎高,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再有旅游的,赶海,吃海鲜,洋货市场,天津市里的旅游点不少,但是谈不上特色,大致就这些了
书评|《俗世奇人》:说不尽的津门风情
1个回答2024-01-15 12:23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描写了近百年来天津卫地界儿的十八位市井奇人。十八篇故事各自成篇,十八位主人公或身怀绝技、或特立独行,放在一起却正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天津本土的性格是什么样?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自序中写道:

《俗世奇人》作为天津本土文学的代表,体现出了天津卫独有的特点:

他形容“苏七块”,说他的山羊须“浸了油 赛的 乌黑锃亮”,描述他与众不同的性格“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赛的”就是“好像、似的”的意思,听起来更加随意。

他介绍“酒婆”,“没人说得清她 嘛长相 ,更没人知道她 姓嘛叫嘛 ”。天津人管“什么”叫“嘛”,配上洒利的天津口音,听起来特别亲切爽朗。

他介绍来首善街小酒馆喝酒的人,“都是 扛活 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扛活的”就是扛麻包的,和这类似的还有“匝活的”,指的是裁缝。

典型津式幽默,单口相声般的叙事风格,令人忍俊不禁。

正如《死鸟》开篇所说,“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天津人生性幽默,冯骥才在给各篇起名字的时候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

十八个人物十七个不是本名,苏七块、刷子李、好嘴巴杨……全都是外号,鲜明地标示出人物特征、性格或是职业。唯一一个用了本名的刘道远,还搞了个不靠谱的“活出殡”。

看冯骥才讲故事,感觉像是在天津的茶楼里听相声,包袱一个接一个地抖出来。

他讥讽贺道台伺候上司,“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遇事上不去,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反而惹恼了上司”。

他形容杨二小姐尿急,“背头杨打老龙头的西学堂听完时事演讲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她急着往家赶,愈急愈憋不住。简直赛江河翻浪,要决口子”。

冯骥才的文字表现极具功力,寥寥数语,就好像一个皮影人,突然被艺人拽起来演戏,人物形象立刻生动立体起来。

他描写“苏七块”给病人接骨,“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短短几句话,医术高超的苏大夫,好像就立在你面前。

他表现“刷子李”的手艺高超,说“他要是给您刷好一件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这哪像是刷房子,简直就是雕琢一件工艺品啊,这手艺也是没谁了。

他对底层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描摹精准,顶末尾一等的小酒馆常客“酒婆”,是这样结账付款的,“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有两角钱!”通过对“酒婆”对两角钱的重视程度,鲜明地刻画出一个从牙缝里抠出酒钱的贫苦女人,令人印象极为深刻。

天津人性格强悍,这强悍不仅仅表现在刚强坚毅,更表现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儿都能够保持乐观态度。《俗世奇人》记载的十八个故事,不但情节奇绝,语言更是幽默风趣,每个故事都能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体味出生活所蕴藏的哲理。值得一读再读。
天津民俗
1个回答2023-12-18 02:57
天津快板、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1、天津快板: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

天津快板、相声、天津时调、天津快书、话剧、跨鼓中幡、高跷、耍狮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同光年间。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鬻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怎样才算还俗指点迷津
1个回答2024-02-12 18:41
还俗——就是与尘世间的人一样,从新回到世俗世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