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相声片段赏析

达芬奇名画赏析
1个回答2024-03-03 17:52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蒙娜丽莎》(约1503-1506)(木板油画77x53厘米)

  据说,法国著名的卢浮宫有三件宝:一是《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二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三是《蒙娜丽莎》。前两件作品出于谁人之手一般人并不确知,但是,《蒙娜丽莎》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却几乎家喻户晓。"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

  据史料记载,"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银行家佐贡多的妻子。达·芬奇为了唤起她发自内心的情感,曾经请到了钢琴师为她演奏、丑角为她表演。但是,这个见多识广,冷漠、理性的女人并没有使画家得到他想要捕捉到的东西,为此,画家不得不将画作断断续续地延迟了三年。有一天,这个富贵人在翻阅画家草图的时候,忽然发现了画着鸭掌的图画,她感到非常疑惑。画家说,这是他为研究和设计飞行器而画的,因为水流和气流;水浮力和大气浮力;鸭子在水中滑行和飞禽在空飞翔有某种相似之处。鸭掌滑水动作虽然简单,但隐藏着飞行器飞行的某种秘密。这个冷漠、理性的女人听到这番话,又想到飞行器一旦设计成功,人类将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顿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并由衷地发出了微笑。这一难得而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立即被达·芬奇捕捉到了,并把它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其实,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佐贡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丽莎》巨大魅力的所在。非常明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继承了希腊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的表现规范;但它又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艺术在人本特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更进一步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



  《最后的晚餐》(约1498)(壁画460x880厘米)

  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均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



  《岩间圣母》(约1503-1506)(祭坛画189.5x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
达芬奇的名画和世界名画的赏析
1个回答2024-03-08 07:51
《岩间圣母》  此画为祭坛画 ,达芬奇, 189.5X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   壁画  1508年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他当时的心情是悲愤的,不料此壁画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西斯廷屋顶壁画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基罗在大厅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了连续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画,均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这幅巨型壁画历时4年多才完成,由于长期仰面艰苦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都要置头顶仰视.其中以《创造亚当》最为出色,画中亚当的形象体态健壮,气魄宏伟,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的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深刻的启示。《播种者》  《播种者》 米勒  1850年  101X82.5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国画家。1814年10月出生于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的一个耕农家庭,1875年1月卒于巴比松。他自幼参加田间劳动。此画描绘了一对青年夫妇赶赴田间劳作的图景,构图线条分明,很好地反映出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达芬奇名画赏析
1个回答2022-09-29 17:16
对于名画和名诗词以及名曲的理解,只有靠自己去发掘和欣赏,不要听其他人故作高雅的评论与添枝加叶的解说,他们用最时尚最华丽的词藻想说明的无非是要告诉别人自己是有休养有素质的文雅志士并且毫不惭愧的以此自居。
达芬奇是一个出色的画家,毫无疑问。但是《蒙娜丽莎》就那么好?----
“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巨大魅力,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理性化,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看看这些形容词,简直就把《蒙娜丽莎》说成是千古一画,可笑吗?当然,我不是在说楼上的朋友,他也可能是节选了一段评论,我是想回答关于《达芬奇名画赏析》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答案:〈自己理解,别有洞天〉。
小意达的花儿好段摘抄及其赏析
1个回答2024-01-30 18:30
  《小意达的花儿》是安徒生早期的作品之一,那是透过一个纯真无邪的小孩子的眼睛,为美丽的花儿作的小传。每每读去,都会会心的微笑--多么美妙啊,那些花儿,都是有魂灵的,它们不惜身体,对美的追求达到了至高至尚的境界,一直跳舞跳到奄奄一息,却一点儿也不悲伤,它们不惧怕死亡,对生活充满希望,“到明年的夏天,我们就又可以醒转过来,长得更美丽了。”多么朴实天真的话语,却带给人无限的想像。
  有谁没有想像,尤其是在童稚无知的年岁?而花儿,多为写作的人笔下的仙子,美丽多情,又神秘可爱。而在安徒生的眼中,他赋予了那些花儿坚韧的特性,它们娇柔可爱,但却不惜身体,对自己的生命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和追求,对于死亡与价值的态度是超然而又执着的。花儿的美艳,都是那么短暂而易逝的,敏感的作者将为之叹息的伤感悄悄隐藏起来,换作了一个小意达,一个小孩子的眼睛,来看待那些花儿,这是多么巧妙!
  起先,小意达看到了那些快要蔫死的花儿,难过得要哭出来,可是,常常为她讲美丽故事的学生却这样告诉她:“你可知道它们做了什么事情!这些花儿昨夜去参加过一个跳舞会啦,因此它们今天就把头垂下来了。”这是超然的想像,给孩子无限的想像空间和启迪,相信读到这儿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确定不移的相信这个想像,心也随之而美妙起来,思绪也随之而舞动起来;而为孩子们讲故事讲到到这儿的大人们,也定会在这儿将自己的声调提高,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调皮,那是自己曾经逝去的童真美妙的在体内舞动的缘故吧!
  反正,不管是谁,都会同小意达一样,愿意相信这样美丽的童话--那些花儿果真去参加了舞会。

  而后,安徒生用小意达的眼睛,一步步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场花儿们的盛会,那些花儿们彻夜通宵的跳舞,还邀请了扫烟囱的玩偶、桦木条、黄蜡人,还有小意达最喜欢的玩偶苏菲亚,热闹而盛大的舞会,所有的会员们都尽兴而跳,跳出了灵魂,跳完了生命,这样也在所不惜!它们相信,今年结束了,只要明年夏天如期到来,它们一样还会活过来,一样会更美丽。它们把生命的轮回看得如此淡然而超脱,甚至不惜将今朝的生命在最美艳一刻结束,结束得绚烂而无悔。这样的生命价值观,正是热爱生命艺术的安徒生的人生哲学观,却通过如此美妙的童话,娓娓地道来,输入每一个童稚的有着无限幻想的孩子们心里。
  相信,每一个读着这样童话的孩子,都会在心里悄悄种下一粒美丽的种子,在每一个深夜,偷偷地看着自己的花儿,向它们微笑,并祝它们舞得尽兴。会在夏天结束,花儿纷纷凋谢的时候,不再悲伤,而是像小意达一般,用一个美丽的匣子,将已然枯萎的花儿,镇重的埋进院子的树下,然后怀着渴望的心境等待着下一年春天的到来。
  在这样的童话里,将四季轮回的残酷,将生老病死的无情,都美化成了一种生活的艺术。谁会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童话呢?耽贰槽荷噩沽茶泰偿骏谁又不认为读着这样童话长大的孩子,会对生死衰老从此有了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了呢?自己曾经挚爱的事物(或亲人),一旦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离开我们,我们除了悲伤,还有没有别的呢?也许会有的,就像怀着渴望心境掩埋了那些美丽花儿的小意达一样,也会有新的认知和美好的力量--关于这个世界。
音乐巨人贝多芬人物语言赏析
1个回答2022-05-27 11:37
hgjhfjh
<红与黑>的主要人物分析和片段赏析
1个回答2022-09-29 08:41
黑>的主要人物分析
赏析<<小意达的花儿>>
1个回答2024-02-07 19:28
  《小意达的花儿》是安徒生早期的作品之一,那是透过一个纯真无邪的小孩子的眼睛,为美丽的花儿作的小传。每每读去,都会会心的微笑--多么美妙啊,那些花儿,都是有魂灵的,它们不惜身体,对美的追求达到了至高至尚的境界,一直跳舞跳到奄奄一息,却一点儿也不悲伤,它们不惧怕死亡,对生活充满希望,“到明年的夏天,我们就又可以醒转过来,长得更美丽了。”多么朴实天真的话语,却带给人无限的想像。
  有谁没有想像,尤其是在童稚无知的年岁?而花儿,多为写作的人笔下的仙子,美丽多情,又神秘可爱。而在安徒生的眼中,他赋予了那些花儿坚韧的特性,它们娇柔可爱,但却不惜身体,对自己的生命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和追求,对于死亡与价值的态度是超然而又执着的。花儿的美艳,都是那么短暂而易逝的,敏感的作者将为之叹息的伤感悄悄隐藏起来,换作了一个小意达,一个小孩子的眼睛,来看待那些花儿,这是多么巧妙!
  起先,小意达看到了那些快要蔫死的花儿,难过得要哭出来,可是,常常为她讲美丽故事的学生却这样告诉她:“你可知道它们做了什么事情!这些花儿昨夜去参加过一个跳舞会啦,因此它们今天就把头垂下来了。”这是超然的想像,给孩子无限的想像空间和启迪,相信读到这儿的每一个孩子,都会确定不移的相信这个想像,心也随之而美妙起来,思绪也随之而舞动起来;而为孩子们讲故事讲到到这儿的大人们,也定会在这儿将自己的声调提高,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调皮,那是自己曾经逝去的童真美妙的在体内舞动的缘故吧!
  反正,不管是谁,都会同小意达一样,愿意相信这样美丽的童话--那些花儿果真去参加了舞会。

  而后,安徒生用小意达的眼睛,一步步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场花儿们的盛会,那些花儿们彻夜通宵的跳舞,还邀请了扫烟囱的玩偶、桦木条、黄蜡人,还有小意达最喜欢的玩偶苏菲亚,热闹而盛大的舞会,所有的会员们都尽兴而跳,跳出了灵魂,跳完了生命,这样也在所不惜!它们相信,今年结束了,只要明年夏天如期到来,它们一样还会活过来,一样会更美丽。它们把生命的轮回看得如此淡然而超脱,甚至不惜将今朝的生命在最美艳一刻结束,结束得绚烂而无悔。这样的生命价值观,正是热爱生命艺术的安徒生的人生哲学观,却通过如此美妙的童话,娓娓地道来,输入每一个童稚的有着无限幻想的孩子们心里。
  相信,每一个读着这样童话的孩子,都会在心里悄悄种下一粒美丽的种子,在每一个深夜,偷偷地看着自己的花儿,向它们微笑,并祝它们舞得尽兴。会在夏天结束,花儿纷纷凋谢的时候,不再悲伤,而是像小意达一般,用一个美丽的匣子,将已然枯萎的花儿,镇重的埋进院子的树下,然后怀着渴望的心境等待着下一年春天的到来。
  在这样的童话里,将四季轮回的残酷,将生老病死的无情,都美化成了一种生活的艺术。谁会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童话呢?谁又不认为读着这样童话长大的孩子,会对生死衰老从此有了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了呢?自己曾经挚爱的事物(或亲人),一旦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离开我们,我们除了悲伤,还有没有别的呢?也许会有的,就像怀着渴望心境掩埋了那些美丽花儿的小意达一样,也会有新的认知和美好的力量--关于这个世界。
  谁会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童话呢?让我们的心里填满了美好的感动。
从语言表达赏析带着风声的花?
1个回答2024-03-16 18:34

赏析如下,通过比喻拟人的手法,把风吹过的花,比喻成花带着风声而过,使落花瞬间就变得生动了起来,给了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好段及赏析
1个回答2022-11-25 01:18
一阵酥雨过后,丁香会在一夜之间开得满树锦绣。紫色或洁白的花瓣簇簇相拥,偶有微风,密密匝匝的丁香便把沁人心脾的香气散发的很远很远。的确,丁香花的香是最香的,可是你尝过它的叶子吗?那种苦几乎可以使你的味觉麻木。
人生也是这样,既有苦也有甜。
人生如丁香,树越苦,花越香;人生越苦,果实越甜。
——摘自《人生如丁香》
赏析:作者从雨后的丁香花写起,优美的语句营造出令人沉醉的意境。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