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王九龙这段快板真溜

数九九的顺口溜儿歌大全?
1个回答2024-08-06 02:32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为什么要数“九”呢?为什么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

九九歌各地方口诀

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的顺口溜?
4个回答2022-09-14 14:40
“三九四九,打骂不走;五九河开;六九雁来;七九八九沿街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北方的一个农业时令口语。(三九指三九天,这里指冬天最冷的天气)
一九二九到九九的顺口溜怎么说的?
3个回答2023-08-06 05:56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

知识拓展

《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来反映天气的冷暖。早

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

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时期。根据时代的变化,《九九歌》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一九二九三九的顺口溜?
2个回答2022-11-30 07:24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三九顺口溜
4个回答2023-03-27 05:32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扩展资料

第一句:冬至过后的一九二九天气已经比较冷了,手在外面会冷得受不了,甚至产生冻疮,所以会不由自主的揣在兜里,这就是“不出手”。

第二句: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河里结起了厚厚的结实冰层,行人可以安然无恙的在河面上行走。

第三句:最寒冷的时候过后,到了五九六九天气开始逐渐转暖的时候,栽种在河边的柳树枝条开始萌芽,万物逐渐复苏去除了冬季的萧条,人们也忍不住观赏起柳树来。

一九二九三九顺口溜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01 09:11
这是农历“数九”“九九”的说法,计算时令用的。从冬至日起(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以此类推,直到“九九”,即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就算冬天过完,春天到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大九九乘法口诀顺口溜
1个回答2024-02-25 09:57

九九乘法表口诀:

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渣仔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口诀特点: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这9个数字。

2、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换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旦槐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组积,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项积。明代珠算也有采用81组积的如迟汪九九表。45项的九九表称为小九九,81项的九九表称为大九九。

3、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玛雅乘法表须190项,巴比伦乘法表须1,770项,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乘法表须无穷多项;九九表只需45/81项。

4、朗读时有节奏,便于记忆全表。

5、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用在筹算中运算,到明代则改良并用在算盘上。九九表也是小学算术的基本功。

关于张九龄的诗
1个回答2022-09-23 16:23
自己上网去查
喜欢张九龄的原因?
1个回答2024-03-09 21:55

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张九龄很有才华,他曾在武则天时代就进士及第,又在神龙三年参加吏部考试,以才堪经邦科登第。李隆基继位之后,下令招募贤才,张九龄详细分析了当时唐朝的国内外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获得优等的评价。

喜爱的原因之二是张九龄很敢说话,在姚崇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左拾遗,但他就敢直言宰相的过失。虽然两者矛盾越来越大,张九龄却毫不怯场,提醒姚崇当宰相要“远谄躁,进纯厚”。

喜爱的原因之三是张九龄很有风度,在盛世大唐,一个人的修养风度,确实能给人加风。张九龄就长得玉树临风,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唐玄宗每一次见到他,都赞不绝口。除此之外,他对细节还非常讲究。官员上朝都要准备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很多官员都满不在乎别在腰间,张九龄认为太失风度,他专门做了一个精致的袋子装这块笏板。这样一来,人也显得精神多了,后来朝廷官员竞相模仿。

更为重要的还因为张九龄是以前贤相张说大力提拔重用的。张说很早就与张九龄认识,那时候张九龄不过是刚刚进士及第的小伙子,张说看过他的文章,就直言“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两人一查家谱,还是同宗,因此张说始终对这个后辈都是扶持有加。

张九龄小时候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21:50
  一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二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