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天子小说徐伯夷结局

有关伯夷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0 18:07
  伯夷,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至父死,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为尊,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畏强暴,叩马谏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义人也,扶而去之”。

  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伯夷的人物简介
1个回答2024-06-17 17:31

3000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 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孤竹国为商王朝在北方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书、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说,孤竹国君为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一些史家推测,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是不无道理的。从契到灭夏桀、建立商朝的汤,共传十四代。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商部落的不断扩大,孤竹国所在地早就落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待商朝建立之后,在这里建立一个统辖一方的同姓诸侯国。商朝最初建都于毫(今山东曹县南),孤竹国的建立,起到了巩固它在北方统治的作用。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伯夷让国的神话故事
1个回答2024-02-24 04:12
伯夷、叔齐让国

伯夷、叔齐
分类: 国学美文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中国圣贤都很推崇伯夷、叔齐,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史记》,也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我也是大为敬仰之,人家“弃天下如敝履,薄将相而不为”,这种修养、这种胸襟,我做不到哈!观当今天朝,芸芸众生,物欲横流,千万人争权为利,甚而之至杀人与自杀,天朝自古崇厚德载物,今每况愈下,为官者骄奢,民众惶惶,再看看伯夷所为,其差距几何?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
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
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伯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17:33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不食周粟》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但是走孙闷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槐瞎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铅凯空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伯夷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8 00:53

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孤竹国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此处所说伯夷,是历任四岳官中的一位,也是被人们纪念的一位。

读《伯夷列传》之一
1个回答2024-02-29 09:04
《史记·伯夷列传》学习笔记(一)

文 觅箫笙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那些研究学问(或者著书立书)的人,他们要读(写)的事情很多(要读的资料很多),还要以六艺为考信的标准。(如果六艺里没有这样写,我们就要表示怀疑。)

诗书偏重在书。虞夏之文出自《尚书》的《尧典》《虞夏书》。

《尚书》虽然有所偏缺,《尧典》的文字可以知道禅让的事。

岳牧:岳指四方诸侯之长,牧指州牧。古代有四岳,尧时有九牧,舜时有十二牧。乃是才的意思。相传尧试舜试了28年,禹被试了17年。传位非常谨慎,慎重。

地方首长统统推荐,才在位置上让他试用一下丛困。掌管政务好几十年,功效已经(兴盛)显著(可以肯定他能做好事),然后才受让位。表示天下是贵重的器物,王位是重大的法统,传天下(若斯)如此的(困难)谨慎。这是儒家的说法。

说者指诸子杂记,一般指道家。出自《逍遥游》。

庄子《让王篇》有讲卞随,务光不肯接受商辩弊汤的让位。

这样子的现象怎么说呢?(此何以称焉?)

引出矛盾,表现出两个立场,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每一段都用问号结束,产生不安定感。

我有意见:我登上箕山(表现其主观性),上面(盖有……云,这是疑尤未定,但这里表示肯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序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这一类人都被孔子评论过的。就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节义更高,在六艺里,(概是大概粗略,不少是一点都没有)有关于许由务光的文词一点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圣人的推崇,所以孔子的序列才有用的渗灶念。)

怨是用希是指怨恨因此用的稀少。

孔子云这里,用了典故《论语·公冶长》

求仁得仁的背景:卫灵公去世传位给他的孙子辄而没有传位给儿子,父亲与儿子争位。就这件事,冉由问子贡,孔子是否会帮助卫国国君?子贡去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的回答是:“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怨乎?”答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子贡出来告诉冉由,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子贡的判断:肯定兄弟让国,一定不会赞同父子争国。

我为伯夷之意悲痛,看他诗里表达的与没有怨恨不大一样。

其传由四部分:1、兄弟相让;伯夷不要是因为,如果要了就不孝;叔齐不要是因为他觉得这位置应该是哥哥的。伯夷叔齐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2、西伯主善养老,“盍往归焉(何不往归)”是两个人说的话。3、叩马劝谏武王。4、不食周粟而死。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徐文伯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23 08:00

徐文伯,人物名。知名人物主要有文化部原副部长,南北厅游朝时期液衫北齐扮埋销医家等。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02:26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1个回答2024-02-21 07:45

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之清者。——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管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韩非子评价伯夷叔齐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在他眼中,伯夷叔齐是最能坚守清名的君子。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风不至兮,德之衰矣。”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齐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伯夷列传主要事迹?
1个回答2024-03-25 11:06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