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英语的教育启示

儿童心理学对幼儿教育有哪些启示?
1个回答2024-03-13 04:16
首先,儿童心理学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学前儿童的教育一般被称为早期教育,由于婴幼儿身心的特殊性,对其教育也有较大的特殊性,它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所以,教育者(包括家长和幼教工作者)不仅要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应十分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可能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其次,早期教育与学校的系统教育不同。其出发点和重点在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生活、游戏、学习中培养认识能力,良好的习惯、性格等。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寓教于生活,游戏及交往之中,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最后,掌握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是做好儿童教育工作的前提,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才能引导儿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教育学对幼儿教育工作有哪些启发
1个回答2024-01-30 07:08
浅谈对当今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启示,敬请专家指正。

一、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 期培养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发挥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他还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在他看来,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将为一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故马虎不得。若“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而这些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待到他们入学后去纠正,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则往往勤苦而难成。因此,陶行知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呢?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陶行知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还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诸如在幼儿园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缺乏深入了解,也谈不上研究儿童,只能采取“放羊式”的看管,或者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不太考虑全班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智能层次差异。这样,一些有特长的孩子得不到合理的培养与发展,而另一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至于有些家长争着为孩子购置钢琴、电脑,盲目延聘家庭教师,强迫孩子学这练那,全然不顾孩子自身需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小则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大则导致教育上的失误。

三、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作斗争,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5.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6.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教师对儿童应负的责任是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思考和创造。另外,他还特别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宽容而不是自流的态度对待儿童。不要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如当今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记诵、轻灵活运用;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儿童主体地位等问题,都束缚儿童的手脑,羁绊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儿童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成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以手促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还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拼拼、剪剪、拆拆、装装,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现代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
学习《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后的心得或启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3 04:39

:启示更加侧重积极的引导,带有指点提升的意味,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深刻的思考总结后得出的,但是感受主观更加感性,侧重于自我感知的表达,没有限制性

学习《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后的心得或启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2 02:09
真教育指导是少不了的,多鼓励那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打的比较多,看不起其他孩子,还会让自己教师的名誉有损,要严重鄙视这些暴力老师,这样会适得其反,老师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各个方面的管理,在心里能估摸出孩子的成绩状况,比如,希望能够认真的看,孩子的所有东西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等等,老师的责任也是同样重大:在睡觉或休息时间老师应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就是说家长要监督孩子做作业,要保证孩子在回去一段路上的安全(仅指孩子无人接送的情况下),尽量在这段时间看好这些孩子,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其他成绩较好的不能给他过分的鼓励。老师不能给予孩子暴力的做法,老师就要下苦功了,你就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最关键的还要是怎样教育和指导:要对孩子有耐心和信心,还可以发掘孩子的特长,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多做些能够增强孩子知识和能力的游戏或活动;不要让孩子们打架。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话,某些小学以暴力来使孩子遵守校规,使其他孩子产生自卑等不好的心理,以免自傲,老师也要按时检查作业!而剩下的就是家长各自的管理了,在孩子学习不好的科目上夺下点功夫,或说脏话(这就要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如果住校的话。当然家庭作业也是少不了的。教育的主导方式的方法!!!如果是不住校的话,这样的话
作文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从呀呀学语,到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到小学的正规教育,到中学...
1个回答2024-01-18 09:50

参考例文
让我们享受学习
首先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高中三年哪一年最苦?我想高三的学哥学姐肯定会大呼是高三,因为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每天都有大考小考,今天的压力总比昨天大.当然,高二和高一的同学肯定也会说我们学习也很紧张,每天也是起早摸黑,一刻不停.
平时我们总说吃美食、听音乐、看电视——是享受,然而你是否想过学习也是一种不凡的享受?
我们总是说学习紧张、忙碌,然而你的学习是用来填满时间,还是用来充实心灵? “只有把学习当作享受的人,才是一个懂得真正享受的人。”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学习是享受?你是对此一笑了之,还是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也许,我们无法否认学习的苦,但甘守学习的苦才能享受学习的甜。投入学习,于一方纯净的天空下,探寻文化、探索思想、探讨社会,让心身沐浴于书香,让灵魂接受知识的洗礼。于苦寂之中生发领悟,于领悟之中生发喜悦,于喜悦之中咀嚼唇齿间的甜美芬芳。这正是学习的享受,至善至美的享受。
有一位某县文科状元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朴素的话:家里穷,从乡下来到县城,为的就是读书,不论什么时候,对我而言有书读就是最快乐的事情。长期的寂寞、劳累和苦读换取了巨大的回报,在攀登和追寻中找到灵感,获得自我超越,这就是最大的享受,因为那是一种轻拂心灵的快乐,一种欣慰的快乐,一种充实的快乐。这就是身为学子的我们应该作出的心灵的选择。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能享受开发大脑的契机;当你遇到挫折时.你能享受坚固毅力的体验;当你成功时,你能抱着收获会心一笑;当你失败时,你也能享受那一块绊脚石带给你的苦尽甘来.这样看来我们在鄞中的每一天都在享受,尽情地享受。
我们应该感谢父母,送我们到这美丽的新中校园来享受学习。
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不断地为我们提供享受学习的机会。
享受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学习的每一天都踏实而快乐;
享受学习,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满足
同学们,不要再抱怨紧张的学习中没有快乐,抬起头,整好装,学习中同样有别样的快乐,它就在你的身旁,就在你年轻、机智而充满希望的心中。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入手.但这也正是题目的难处所在,令考生觉得无从下手。这里就要考查考生小中见大的能力,即从一个侧面下手,小切口,深分析,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即学习所应抱有的态度和精神。先写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段时光或遇到的一个困难,着重当时的精神状态和经验体会,最后明确总结出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音乐之声》中的教育启示
1个回答2024-02-08 09:05
《音乐之声》是美国的一部影片,讲得是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以及孩子爸爸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纳粹时期,奥地利被德国合并,作为一名爱国又爱家的男人,男主带着自己的小媳妇和自己的七个孩子,在影片的最后逃忙去了瑞士,而我最喜欢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玛利亚是一个修道院的修女,按道理是要将一生都用来侍奉上帝的,但是,她实在不适合这个死气沉沉的地方。

所以,院长送她去给范崔慧闹普家当家庭教师。孩子们年龄不等,有着各种需求,但是最需陵碰要的是爸爸的爱,可是因为妈妈的去世,家里变得越来越严肃,爸爸对他们的管理,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下属。孩子们只好用捉弄家庭教师来吸引爸爸的注意力。爸爸很烦恼,孩子们不快乐!

可是,古灵精怪的玛利亚改变了一切。

她征服了孩子们的心,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她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着他们玩遍了城市,她教她们唱歌,给她们爱,尊重以及理解。

孩子们也很爱她,当然,孩子们的爸爸也爱上了她,所以心机男爵夫人就自己离开了。

当然,这部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不论前汪罩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们,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十分的头疼。

这时候,很多不明智的老师或者家长,就会采取一系列的压制策略,以求孩子们的安静和守规矩。

我小时候就很守规矩,因为大人们很喜欢教育人。

玛利亚不是这样的,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以及不信任,她做到了包容以及引导,最后成功的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

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很简单,但是很难实施。因为,老师们做不到每天领着孩子们做喜欢的事情。但是,家长可以啊,当然,这个年代,手机好像比自己家里,那顽童有趣重要的多吧!!

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一味的说教,没有什么成就,反而会坏事。那些被老师,父母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心声会有人倾听吗?那些被父母用来比较撑面子的孩子,他们真的喜欢这样吗?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的孩子他们幸福吗?老师这样做,父母这样做,真的好吗?
幼儿物质自我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2-05 23:47

幼儿物质自我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如下:

自我也包括对自我的表征,包括对身体的自我表征和对心理的自我表征,这种对身体和心理的自我定义,能将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从而构成“我是谁”的独特自我概念。自我还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现在的自我是过去的自我发展而来的,即自我是一个自传体式的个人经历的故事,主体将过去所有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都整合到这故事中。

一、自我的产生

婴儿出生后,父母对其生活的照料使婴儿产生了如“饥”“饱”“湿冷”“温暖”等与他们的躯体功能有关的身体的自我意识感。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相信,最初额自我感来自于一种“能动觉”(sense of agency),如儿童无意中碰到童床上悬挂的玩具鸭,结果玩具鸭动了起来,婴儿对此很感兴趣,于是一再用手去触碰。

这一经验使其产生了一种能动觉,即认识到正是自己作用于周围的客体(人或物),使他们以一种可以预测的方式作出反应。当婴儿作用于环境事物的时候,他注意到正是由于他的不同作用而产生出不同的结果,这会帮助他将自己和客体、别人区分开来,而产生一种“主体的自我”意识。

二、自我觉知

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是能自我觉知,表现在婴儿照镜子、看照片、看录像时能认出他自己。在孩子的鼻子上涂上红色让其照镜子,年幼的婴儿会去抚摸镜子中红鼻子的儿童,认为是另一个人。而15个月的儿童会用手擦自己的鼻子,这表明其能认出镜像中的自己。

三、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

当自我意识产生以后很快成为儿童情绪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成分。如由于对自我的认知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情绪反应,如自豪、骄傲、羞愧、内疚等自我意识情绪。与此同时,儿童开始能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而表现出感情移入或移情(empathy)——这是一种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并作出反应的能力。

延迟满足实验说明了什么?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2-10 03:36
让孩子学会了等待与忍耐,因为人生不可能一番风顺,所以这两点非常重要
陈鹤琴提出的儿童心理特点对幼稚教育有何启示?
1个回答2024-01-27 02:02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针对过去传统教育提出的,传统教育具有盲目性和呆板性,过分迷信书本,相比之下,活教育具有超前的科学性,它注重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和灵活性。“活教育”理论对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会推动学前教育更好地发展。

在“活教育”的课程论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传统教育都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进行学习,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但是这样的上课方式总是效果不佳,孩子的兴趣不大,注意力也不能维持很久,大部分孩子过了十几分钟就不能安分地坐着,有的屁股动来动去,有的把头摇来摇去,有的干脆就跑来跑去的,这样的课堂很难维持下去,讲课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陈鹤琴的“活教育”强调一个活宇,灵活运用“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利用好大自然和大社会的资源,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真上课了。

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美术课大家都喜欢由教师示范画出一幅画,然后孩子自己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画的都是一个样,教师画的是圆形,孩子也跟着画圆形,教师画的是方形,孩子也跟着画方形,试问这样的效果好不好呢?接触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后,我一改过去的上课方式,利用好大自然、大社会的资源。

一天的美术课是“我的菜地”,我没让孩子跟着我画,而是带着孩子走到菜地上观察菜地。这下孩子可开心了,一路上有很多的发现,有的孩子发现了太阳公公,有的孩子发现了从菜地飞过的蝴蝶,有的孩子发现了菜地里的虫子,由此展颂带袭开了很多的话题。我趁机抓佳孩子的兴趣,抛给了孩子问题:“宝贝,我们的菜为什么会长虫子啊?怎样才能不长虫子呢?"孩子们有很多很多的答案,由此展开"菜地为什么长虫子的讨论,回到课室后行闷,孩子的兴趣依然很浓,大家都在画纸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菜地,这一次,孩子们的画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观察事物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看的视角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就有所区别了。

孩子们的菜地上有画蝴蝶的,有画花的,还有画虫子爬在菜叶上的。如果这一节美术课野兄像往常一样,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孩子自己画,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孩子的思维会严重地受到限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