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基本句型说课

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
1个回答2024-02-27 03:42

A,C,D,E

解析:

学科课程: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
1个回答2023-11-28 17:04

微型课的基本流程如下:

微课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内容、准备材料、微课导入。

1、选择内容。

微课教学选择合适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要适合用视频的形式表达,一般是一个学科中的小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或重点。所选微课的内容宜小不宜大,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讲解清楚透彻,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掌握,重在体现一个微字。

2、准备材料。

主要是制作教学所需的PPT课件和教具。收集过程中需要的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平台和方法在之前的推文中也有介绍。

3、微课导入。

根据主题找一个新颖合适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微课的时长,好的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导入持续时间较短,将根据完整微课的持续时间进行调整。微课导入时长控制在40-50秒以内。

微课的基本简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

教学时间较短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说课的基本类型包括
1个回答2022-08-09 14:58
说课的类型

  l.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 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 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一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 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参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英语6种基本 句型的分类
1个回答2024-01-31 04:03
英语中只有5种基本句型,主谓,主谓宾,主系表,主谓宾+宾补,主谓+双宾(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so i want to go to the countryside for a change
want to do.
单独看这句,应该属于主谓宾的结构
英语中五大基本句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8 16:11

五大基本句型英语包括:主系表句型、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以及主谓+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的结构。

1、主语+系动词+表语

主系表结构是指英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是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句有:The bus stop is just across the road.公交车停在路对面。

2、主语+谓语

主谓结构,指由一个或者若干个主语,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谓语,所组成的句式。主谓句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2个成分组成,表示被陈述对象是主语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

例句有:We would like some water.我们想要一些水。

3、主语+谓语+宾语

主谓宾,一种文法的表达方式。语法顺序为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其主要内容是表示简单的句子,在英语中很常见。

例句有:I play basketball 我玩篮球。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直接宾语是及物动词的对象,有些动词除了直接宾语外,还需要有一个间接宾语,间接宾语语动作是对谁做的,所以只能用名词或代词来充当。

例句有:Mum bought my sister a present. 妈妈给我妹妹买了一份礼物。

5、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例句:We should make our country beautiful.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城市漂亮。

诗歌的四种基本类型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6-20 06:22
诗,词,曲,忘了
想基金定投,指数型基金好还是股票型好?
1个回答2022-10-08 08:31
这两个都可以
什么是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
1个回答2022-10-11 22:50
表现型是指一个人患基因病的外在表现出来的病情,基因型 隐性基因病是由隐性基因导致的比如aa 就是指患病者 而AA是指健康人 Aa是指隐性基因携带者 但是没有发病
高尔基《童年》课文是小学几年级的?
1个回答2024-02-19 07:37
我森友逗和高尔基比童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准能三小 三(4)班 单世杰

我的童年很快乐,可是高尔基的童年就不快乐了。
我吃香的喝辣的,穿的是新衣服。而高尔基吃不饱穿不暖,破衣服上打满了补丁。我的玩具装满了柜子,而高尔基根本就没有玩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而高尔基的家庭很不幸。他的爸爸妈妈离婚后,他妈妈给他找了一个酒鬼爸爸,他爸爸整天喝酒,晚上回来还打骂高尔基和他妈妈。
我的兜里每天都有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小吃和玩此卖具。而高尔基每天早晨上学,晚上在面包房里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
高尔基告困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刻苦学习,最后成了苏联的大文豪。
我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更应该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英语和中文的不同之处.我从小基本没听英语课,我写英语作文时,老师老是说我写的是中...
1个回答2024-01-19 08:21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_”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