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卖柑者言朗诵

古文观止怎么学?反复朗诵吗?
1个回答2024-02-20 03:38

古文观止是文言文,我觉得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理解句意,不需要反复朗诵,因为如果你只是朗诵的话,并不理解其他意思,这样子没有什么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要理解每一篇文章的内涵,用心去感受。当然朗诵也有意义,可以让你找到一些感觉。

古文观止怎么学?反复朗诵吗?
1个回答2024-03-20 13:14

背诵到不至于,虽然这本书叫做古文观止,但也并不是说真的看了这本书,其余未收录其中的文章就不用看了,到了清朝,以桐城派占据主流地位,他们对文章的评判是有自己的一套宗旨的,不符合这套宗旨的文章,是不会收录到这其中的,其实历朝历代除了那些极其有名的文章以外,很多富有谐趣、点墨天下的文章还是有的,除非你能够把全唐文、全宋文这些典籍全部细读一遍,否则,是分不出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不好的文章的!

至于《古文观止》的学习,我想有以下几点建议,因为不知道你的古文程度到了哪一级,所以从最基本的给予建议:

1、古文因为选词成篇、起承转合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予以上来之后就一篇一篇这么说,还不如先通读一遍,找出你觉得最朗朗上口、最有趣的文章拿来细读,这样一则不至于将你学习古文的兴趣扼杀在萌芽之中,二则以点带全一样可以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2、《古文观止》中选的文章大多是直抒胸臆的佳文,与其死记硬背,不如仔细读读作者是怎么层层渲染自己文章的情绪以感染读者的。中国的古文不像外国和近现代的散文,多多少少有些章法在其中,一篇好的古文,章法是隐藏在文意和感情之中,所以学习作者的写法,比死记硬背一篇文章对你的古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更有益处!

3、学习《古文观止》不能仅就文章学文章,古人爱用典故,爱用赋比兴等写作手法,所以在学习这些古文同时,多看看类似中国典故辞典等一下工具书等辅助教材,你才能体会古人一些句子的精妙之处的真正所在。

如果你在小学阶段,建议你挑几篇其中感兴趣的文章,好好背背;如果你在中学阶段,那么与其背这些文章,不如多看看作者构思与表达;如果你已成年,大可不必把背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体会古文之美不是更有乐趣?当然,如果你的古文造诣本身很深,那么就当鄙人班门弄斧,一点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诗歌朗诵比赛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3-03 10:36
结尾; 诗意飞扬,文采横溢,字句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很是感动,很是欣喜,更多的是欣赏和学习。
初一的作文,也就这水平了吧,很久没有写了,不知语气合适不合适。。
卖柑者言的中心思想
1个回答2024-01-27 23:48
这是一片寓言性的杂文,文章借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封建朝廷中,那些文臣武将将表面显赫威武而实则虚弱无能的腐朽本质,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之情。。



教参上的。。
卖柑者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3:43

《卖柑者言》是一篇元末明初文学、政治家刘基所写的一篇政治寓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无所作为的官员的丑恶嘴脸以及朝廷的腐败。

卖柑者言
1个回答2024-02-27 07:16
5.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原因:因为当时季节不是出橘子的时候,而这人却卖得出那么好的橘子,而且过了冬天和夏天都不溃烂。人们有点希奇心理,而且当时季节橘子稀少,于是人们便争抢购买。

6。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觉得这文章不全,原文中有。)

7。应选“D”

原因:选“A”的话肯定不恰当,橘子里面都腐败了,怎么能说是“善藏柑”?

选“B”可以是可以,如果你现在给的文章就那么点就是“B”。

选“C”是不行地,哪里看得出是善卖果的?还不是果子长得帅才卖出去了?

选“D”,如果文章是全文的话肯定是选这个,因为这样才能和文章中心结合。



回答完毕。
卖柑者言的中心句
1个回答2024-04-26 14:46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本文用作者与卖柑者的交谈,抨击了那些拥有特权,奢侈浪费,不为国家办事,不顾人民死活的封建官吏。说他们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骗子。此即为《卖柑者言》文写作的背景。



中心思想

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
卖柑者言
1个回答2024-04-08 12:24
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坐:白白地 糜:耗费,浪费)



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
是哪个成语出自《卖柑者言》呢?
1个回答2024-01-24 23:55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解释: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卖柑者言
1个回答2024-01-25 07:25
【艺术特点】反讽

【赏析】

世界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其实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没有人愿意来维持这个公平,其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再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这个时间,把世上人一一称过。 所以就有了际遇这种说法。因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云,有人苦痛挣扎,使人长叹却又无奈,只能归之于际遇。 而有人对这不公平是极看不开的。豁达二字易书难行。所以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刘基有《卖柑者言》。



墨子下笔,比庄子要谨慎得多。只为了说明攻打敌国,杀百人,百重死罪这个观点,他就耗费了好大篇幅。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开辩之前先退十里,墨子竟然退了百里!连杀无辜的人属不义,也要证明一番。为防被别人钻空子,他费时费力,做了个极长,极严密的连环锁。从“窃”“桃李”,到“攘人犬豕鸡豚”,到“取人牛马”,到“杀不辜人”,“扡其衣裘,取戈剑”,到“杀十人”,到“杀百人”,到“攻国”。这七样之间,环环相扣。采用的是步步紧逼的踏实辩法。墨子这个方法,辩则辩矣,可惜没有才,不能令人拍案叫绝。

刘基的《卖柑者言》也与公平有关。这篇文章认为在朝做官的那些人,没什么真才干,只是欺世盗名,还得享厚禄,是不公平的。这个观点极难辩明。大略来讲,要证明两点。

一、在朝做官的人没有才干;

二、让这些人做官是不公平的。其中又有两大难点。

1、在朝做官的人很多,难以一一具数。

2、如列举事实说明做官人没有才干,难免引起争论。同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定论。

刘基却是山人自有妙计。未曾开辩,先来买柑。如果说庄子是一箭穿心,墨子是刀枪环列,刘基这里却是一片祥和地在买水果。这水果很妙,普通的“柑”在这时候早就坏了,而杭州的这一位“卖柑者”却有独家秘法,能使这柑放很长时间都不坏。他卖的柑“玉质而金色”,这叫金玉其外,可是剖开一看,“乾若败絮”,这叫败絮其中。刘基当然要生气了,要是我也会生气,白那么好看,又不能吃,有什么用?刘基说,你把这“柑”卖给人,是让别人用它来拜祖先,款待宾客,还是用它的外表来迷惑傻瓜的?!你这不是在骗人吗?! 这一段,就是刘基挖的陷阱。你如果不知这是陷阱,自然会跟着刘基一起去骂“卖柑者”是骗子;就算知道这是陷阱,也没法去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说什么好话。通过这个“柑”,那些应该不赞同刘基观点的人,也不管情愿不情愿,都被他骗了过去。 猎物既已进来,第二段就收网!收网之前,还要摆摆姿态。卖者笑说,我卖这个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别人买了都合用,怎么就不称你的意。言下之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虽不光彩,可已是众人默认的,怎么刘基还这么不识时务?又以刘基的不识时务,冷嘲众人的太识时务。 接着是两句反问。“今夫偑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这两句话真是尖酸刻薄到了极点!它把做官者分为武将、文臣两种,分别诘问。刘基是明代人,“孙、吴之略”和“伊、皋之业”经过那么多年的传颂,几成神话,谁能如此狂妄,把自己比做神话呢?可既没有“孙、吴、伊、皋”的能力,又怎么敢做“干城之具”、“庙堂之器”呢!《古文观止》在这里评道:“文臣、武将,何处可置面目?”只这两句话,就让文臣、武将,有苦说不出,有脸无处摆。这两句话说得极聪明,极占上风,只是不太厚道,怪不得孔子要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 后边又说,“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这里丝毫不给文臣、武将开口辩驳的机会,不管过程,只问结果。天下有盗吗?有。好,那就是盗起而不知御。民困?吏奸?法斁?有。那就是败絮其中了。“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这就是金玉其外。 于是,刘基作结:“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把这“柑”与“文臣、武将”牢牢捆在一起。“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最后还要冷冷问一句,这些国家大事你都不分辨,偏偏要来管我这小小的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大鸣不平之音。

同样是关于公平的观点,庄子恃才,墨子拘泥,刘基却进退俱有章法,寻出弱点,立刻一剑刺去,得理绝不饶人,此为辩才。



《 卖柑者言》中用以揭露封建官僚道貌岸然的嘴脸,后来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卖柑者言》以它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独到、闪耀着哲理光芒的思想内容感染读者,这不仅为后人认识封建社会提供了范文,而且也为今天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