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常用句型提问句型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5):背下来的句型为啥不管用
1个回答2024-01-23 12:38
单词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学会运用。背下来100个句型不如通过动画片和阅读积累100个情境管用。 2008年,亲戚家的孩子成功申请了去加拿大小学留学一年。暑假时,我带这个孩子从北京飞往温哥华。在首都机场,孩子的爸爸指着出港厅的大字 Departure 对孩子说:“你看,这就是Departure,离港的意思,背下来。”然后自言自语地说:“单词,背一个少一个。”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的背单词情结!应该说,有这种情结的中国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英语国家的小孩儿词汇量很大,其实据我观察,他们的词汇量和我们中国人学过的单词完全是两码事。比如:国外孩子的语言中,非常多的词是我们知道中文意思但却不知道用法的词,比如 take,get,come,go 等等。重要的不是这些词,而是这些词的搭配及其在不同情境中活的用法。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没学过的。 目前从安妮和宝爸的词汇量来看,咱中国人知道的那些大词安妮很多都不知道。安妮知道的小词宝爸很多知道,但是用法上绝对想不到,更不会用。 还有一些词,就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的一些动物、植物、蔬菜等等的名字,还有一些象声词。记得很多人,包括学英语专业的人,都说,刚到美国一进超市就傻了,发现太多东西的名字从来没见过。而我从一开始给安妮借书时就发现,牛、马、羊、兔子这些词,表示它们幼仔的单词我几乎都不知道。 除了单词,咱中国人最热衷的就是句型了。单词要装进句型里才能用,所以我们各种教材几乎都是在教句型。因此,我们使用英语的模式也很清楚:想说一句话之前,先想用什么句型,然后想相应的单词,装进去,主谓宾齐全,好了,安心了。老外给咱这个模式起了个名字,叫“语法英语”。那意思是,你说的都符合语法,但是我们不这么说。 记得在加拿大的时候,有一天,我要给小宝的餐盒上面写名字,正在找笔。结果小宝看了一眼餐盒,说了句:Already named. 当时他刚上幼儿园两个多月,在此之前我们在家里基本不讲英文。这句话,一定是在幼儿园某个同样的场合下,老师说了这样的话,而老师是不可能翻译成中文让他明白的。而如果我问他 named 是什么意思,他百分之百也是不知道的。 后来我从这句话,想到他从幼儿园回来复述的一些话。我发现,几乎找不到我们过去学的语法的痕迹,而且大多数就是两三个词,根本不具备句型的完整性,主谓宾很多部分都是省略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一直以来的英语学习模式仅仅是课堂模式。课堂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单词和句型没有被放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都是编造的模拟场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重新造句成了必然,而这个被造出来的句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了。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模式下出来的英语先不说老外听得懂听不懂,单就反应的时间上就来不及。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在中国没有英语环境,所以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回国后,小宝一直在听原版英文儿歌和看原版书。曾经让四岁的安妮着迷的那套 Kidsongs, 小宝到了四岁的时候也开始着迷,前些天一直反反复复地看。平时小宝和我不讲英语。有一天,我们出去玩,小宝忽然冲着我喊:Wait for me! 我很奇怪,问他怎么想起来这句了?他说,Kidsongs 里面谁谁说的。后来,他自己骑扭扭车,上坡之后要再来一次,又说了一句:One more time. 这次他自己主动和我说,也是 Kidsongs 里面在什么什么情境下有这句话。同样的情形在读托马斯分级读物时更多。那段时间,他嘴里经常蹦台词,拿着几个火车头就开始演绎故事。到外面滑滑梯,就把托马斯从山坡上冲下来时说的话说出来了。 以上情形其实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体现。看过原版动画片和原版儿童书的妈妈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们具备很多活的场景和活的表达,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和过去听过看过的类似情境时,脑子里对应的就是那句完整的英文表达。这个时候,根本不用想单词,也不用想句型,更不用想中文,很自然地就输出了。 而反思我们背单词的方式,看似词汇量很大,但是因为背的都是中文意思,而没有具体的场景,词汇量即使增加了,也根本不会用。我们所记的单词、句型都是孤立的,是没有意义的死单词和死句子。 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输出方式,其实反映的就是中文思维和英语思维的问题。一说英语思维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神秘,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英语思维高不可攀。 所谓英语思维,我的理解就是见到英语,能不经过大脑的英汉翻译过程就直接反应出英文意思。怎么反应呢?这需要大脑中有与事件情境相对应的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确切地说,是一见到某个场景,脑子里就有一整句话出来,逆向过程也是如此。 这种对应需要在生活中或者在看动画片、读书的过程中积累。在中国没有现实的英语语音环境,那就要依靠图书、影视资料来建立这种对应,这也是我们提倡看动画片、看国外原版儿童图书的原因。动画片、原版绘本及分级读物中夸张有趣的图画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并且反过来让孩子体会单词的意思——用图画或场景而不是中文来体会句子、单词的意思,这正是锻炼英语思维的开始。 有人说中国人阅读好,所以解决哑巴英语应该从说入手,看动画片就够了,没必要让孩子阅读。其实,如果看看国外的原版书就知道,太多的用法我们从来都没见过,中国人所谓的阅读好实在只能说是应付阅读考试好。而实际生活中的阅读能力,中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优秀标准也不过是国外三年级孩子的正常水平。动画片再怎么看也是有局限的,阅读能力才是语言能力的根本。 前段时间安妮应邀为国内一家权威出版社做了一段中英文结合的配音,我观察她中英文的输出情况就很有代表性。英文部分,她可以不用准备,一次读出来就直接能把停顿、情感处理得很好。而中文部分,她基本上都需要把一句话拆分再组合,反复多次才有感觉。需要说明的是,安妮的中文和英文口语水平相当,在平时用中文说话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所以,这次中文输出暴露的问题,实际上是阅读量和对语言理解的问题。安妮英文的阅读量是中文的200倍以上。熟能生巧,绝对是真理。 其实安妮四岁以前中文处在绝对主导地位,所以中文的口语表达没有任何问题。而她四岁以后到加拿大,中文阅读一直没有真正开始,所以英文反超中文。这恰恰说明了阅读对语言地位的影响。 回国后,有个朋友带九岁的孩子来我家,和朋友说起孩子的英语学习时,我顺手把一本小宝读的一级读物给那个孩子读。读完后,妈妈和孩子异口同声地说,这本书太简单了!她们理解的简单,是这本书的单词我都认识啊,我都知道中文意思,整个故事我也都明白,没有生词呢!而我听到的阅读,基本上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着、磕磕巴巴读完的,没有任何流利性可言。 另外一个孩子,英语成绩很好,但是拿到原版书之后,就要准备一本词典,然后把不认识的词全部查出其中文意思,再把全文翻译写在本子上,最后说,我读完了。这样读一本书太花时间,所以一起拿回去十几本书,读完这一本,其他的就不肯再读了。中式背英语单词的方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根本就不会读英文书! 死记单词、句型,孤立地学习语法,目前已经成了制约孩子综合英语能力的一大问题。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运用。句型、语法是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语感在先,语法在后。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学习语法是必需的,关键是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学了之后怎么用。关于加拿大孩子如何学语法,本书第二章将作详细介绍。
蒙奇奇发型
1个回答2024-05-02 22:59
呵呵 蒙奇奇的发型不是短发吗?那你就剪个像他一样的短发 再染个棕色 呵呵 够清爽 够时尚1
南哈蒙理工大学原型
1个回答2024-02-23 12:57

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原型是查普曼大学。

院校原型电影《录取通知》中,南哈蒙理工学院是根据真实事件编著的院校。其原型就是美国橘子郡“查普曼大学”。

电影简介:

该部影片描述一群想要申请到心目中理想大学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因为各种不同的个人因素被他们所申请的学院与大学以委婉的回绝信拒绝他们的申请。

拿不到录取通知书的这群高中应届毕业生因为不敢向父母吐露自己没被录取进大学,所以一起建立一所假的学院来欺骗父母被该所假学院录取。这部喜剧以戏剧化的手法重重的批评美国学院体系和大学排名系统。

电影《录取通知》的赏析:

《录取通知》就传达着这样一种“认同”的观念,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育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史蒂夫·平克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影片中认识到: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

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

“认同”属于那些传统概念中的失败者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讲述的是人类要如何合理善用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

小学生日记启蒙内容提要
1个回答2024-03-19 16:39
  主要是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情况的记录。通常会记录下学生在上课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听讲情况、合作情况、思维情况、创新情况、应用情况。例如: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知道了什么叫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等。这节课,我学得最好的地方是三角形的特征,还有一个地方我还不理解:为什么钝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不能三个角都是钝角呢?我问了其他几个同学,他们也不会,明天我得再请老师给我讲一讲。你看,有问题就是好,它能让我想得多,把所学知识理解得透彻。
这里能提出哪些类型的问题?
1个回答2024-02-06 11:55
不分类型 什么都可以问
高启兰原型
1个回答2024-01-30 15:48

高启兰没有原型。高启兰,是电视剧《狂飙》中的角色,由隆妮扮演。

高启兰第一次登场就给人一种唯唯诺诺的感觉,胆小怕事的程度并不比最初的高启盛差,而且她跟二哥高启盛一样,都特别关心大哥高启强,在得知高启强被关押问话的时候,还特意端了亲手做的饺子送过去。

到了第二十七集,高启兰再次登场时,乍一看气场十足,貌似被高启强同化了,但事实上却并没有。高启兰最后没变得跟她哥哥高启强一样,当真挺让人开心的。

高启兰的结局

高启兰的结局是让人泪目的,她自以为的爱情,不过是为了利用她,她相依为命的哥哥,也都一个个离开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了任何亲人。

而高启强伏法后,他的所作所为,将会被人知晓,高启兰身为他的妹妹,怎么可能不受闲言碎语,高启盛和高启强是解脱了,但是痛苦都留给了高启兰。

《乡村爱情故事》中王小蒙家的车是什么型号?
1个回答2022-10-03 00:45
雪弗兰乐风吧
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
1个回答2024-01-21 09:26

明德英是公认的沂蒙红嫂生活原型。

明德英,女,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21岁时,嫁给了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贫苦村民李开田。乡亲们让他们去看墓林,林边零星地块可供食粮,林里的树木可供柴草,从此,一个茅草窝棚架在了墓地边。

明德英是公认的沂蒙红嫂生活原型,1995年,明德英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4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沂蒙红嫂简介

“沂蒙红嫂”是指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沂蒙红嫂”。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谁被公认为启蒙红嫂的生活原型
1个回答2023-11-07 09:22

明德英是公认的沂蒙红嫂生活原型。

“沂蒙红嫂”是指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沂蒙红嫂”。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德英,女,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21岁时,嫁给了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贫苦村民李开田。乡亲们让他们去看墓林,林边零星地块可供食粮,林里的树木可供柴草,从此,一个茅草窝棚架在了墓地边。

明德英是公认的沂蒙红嫂生活原型,1995年,明德英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4岁。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