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伯夷和叔齐故事介绍

2024-01-10 05:52

1个回答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当时孤竹国国君是要把位置传给三子叔齐,但叔齐此后却把君主之位让给了伯夷。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是圣人。他们两位究竟够不够格当圣人呢?兄弟让国在历史上的确少见,不过当时的大环境也跟和平时期不同。伯夷和叔齐到底是怎样的人?其实大家都可以来了解下。

所谓“圣人”,是指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商朝末年西周初年,有两个人物备受推崇,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推崇他们为“古代贤人”,“求仁得仁”;儒家推崇他们“仁孰大焉”;司马迁专门为这俩人写了传记;韩愈把他们的德行比作泰山,称赞其“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

这两个人,就是伯夷与叔齐。

不过,在现在看来,称他们为“圣”可能有点过了,他们更像是商末周初“死读书”人的典型。

那么,关于伯夷与叔齐,都有哪些故事呢?

第一件事,就是最著名的两人推让君位。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最初,国君想要叔齐当继承人,但遗嘱还没有立,就去世了。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

而叔齐觉得自己继位不符合礼制,对不起兄长,也拒绝继位。这样的争执不下,两人最后都跑了,反而让最没存在感的老二继承了王位。怎么说呢,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算得上贤吗?让一个没什么才干的人当国君,这不是把国家与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吗?

所以说,这种逃跑之人,真的值得世人推崇吗?

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胶鬲和微子接受了周王灭商的建议,被策反,愿意在商当内奸,而伯夷与叔齐则不愿意接受策反。

但是,也没有向纣王揭发,成为了既不帮商也不帮周的“中间派”。这样做的话,这种人能有什么价值呢?

第三件事,就是知道纣王无道,还劝阻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告诉周武王,说:“你父亲刚死,就动刀刃,是不孝;以臣子的身份来讨伐自己的君主,是不仁”。听完他们的话,周武王被气着了,瞬间就想杀了俩人。这是在动摇军心,怎么能容忍呢?

最终,还是姜子牙的善心救了他们。既不能劝谏纣王向善又不让武王伐纣,更不能救民于水火,伯夷与叔齐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第四件事,就是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与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山里隐居吃野菜。长期这么吃,身体肯定不好,这时候还偏偏来了一个催命鬼。这天,有一个叫王摩子的士大夫,进山游玩。随即,就看到伯夷与叔齐正在采野菜,便跟他们说:你们既然不吃周朝的粮食,为什么还要吃周朝的野菜呢?这天下的东西不都是周王室的吗?二人听后,无言以对。

普天之下,莫非王王,率土这滨,莫非王臣,既便是野菜,也是周朝的。伯夷与叔齐觉得王摩子说的有道理,只好不吃野菜。

那么,他们吃什么?

连野菜都不能吃,最终,只能活活饿死,白白丢掉性命。

饿死虽然有气节,但是,人都死了,还要气节做什么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反而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这种连生命都不爱惜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

所以说,伯夷与叔齐是“圣人”,有点名不副实。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他们肯定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爱好和平,但是,他俩的做法和思想,对于社会的进步,却没有一点用处。伯夷与叔齐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从来没有提出过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这个时候,他们只是在空谈“仁义”,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伯夷与叔齐的气节可嘉,但是,却白白送命,这像极了孔子极力推崇的一个弟子,颜回。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终,营养不良,活活饿死。

而空有一身才学,没有得到施展,没有造福人民,就为自己所推崇的气节丢了性命,这样做,难道不可惜吗?

所以说,气节虽然重要,但是,也要在保存性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做人就要脚踏实地,不要去空想仁义,只靠仁义,不仅吃不饱肚子,活不下去,也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政治主张,更没有办法救国救民,改变社会现状。

所以,凡事都要懂得变通,这才是生存之道。

伯夷与叔齐两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书生——孔乙己。他也是死守书生的气节,不愿意谋求其它生路,最终,被活活饿死。对于这些人,世人只有佩服与可怜,佩服他们的气节,但是,却不能赞同他们的做法。不管怎样,都要先学会生存,气节之是次要的东西。

所以,在生死存亡之际,应该适当地放低一些底线,这样才能保住有用之躯,发挥自己的才干,成就所谓的“气节”。

清朝诗人黄景仁,写过一首《杂感》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伯夷,叔齐,颜回,孔乙己之类的人,完美的向世人演绎了,什么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都活在理想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脚踏实地,最终,对社会也是毫无用处,更没有发挥出存在的价值。纵使他们有再多的才华,也消失在了空想之中。
相关问答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2 14:40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
全文
谁能给讲一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3 15:19
伯夷和其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他们本来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来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准备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赶到...
全文
叔夷伯齐典故?
1个回答2024-03-02 06:18
《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耳心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现存二冢,各高4米,周长45米。墓之东面原有二贤庙,已毁。现存“采薇歌”、“伯夷颂”碑记两通和“伯夷叔齐庙...
全文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9 02:39
这两个人是商朝的人,两人都是孤竹国国王的儿子。国王喜欢小儿子叔齐并立下遗嘱,立叔齐为以后的国君。可是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请哥哥伯夷做国王,可是伯夷执意不愿意继承王位。为了让弟弟安心做国君,...
全文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02:26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
全文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1个回答2024-02-21 07:45
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之清者。——孟子评价伯夷叔齐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管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人德若...
全文
伯夷叔齐典故是什么?
2个回答2023-11-19 03:49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立次子叔齐为君。叔齐让给哥哥伯夷,伯夷偷偷的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走了。百姓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人,...
全文
伯夷叔齐为什么要饿死于首阳山呢
1个回答2022-09-25 18:22
愚忠、守义。
什么是伯夷叔齐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2-12 07:32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做...
全文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3-12-16 10:12
伯夷叔齐讲了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的故事。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