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十五」宠辱若惊

2023-11-30 08:44

2023-11-30 13:39
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宠辱若惊”,一个是“贵大患若身”。

人是有主观意识的,对荣辱这种主观意识体验十分敏感。

当我们得宠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我们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当我们喜悦过后,就会开始患得患失,因此我们开始感到苦恼。

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感到不安、惊恐。

我们自身的弱点决定了我们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

很多人对于宠辱荣患十分看重,有的人对宠辱的重视甚至超过自身的生命。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为了功名利禄,一生都在努力参加科举考试。却在考上举人之后,疯了。

为什么会疯呢?

从本文的角度来看,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一种表现。

“贵大患若身”的意思是: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

这是世间常人的普遍心态。

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因为惊喜过度,乐极生悲,疯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如果你理解范进是因为受不了大喜而变成了大悲,就不会觉得不可思议了。

普通人活着就是为了福寿、名位等身外之物。

功名利禄,人人都需要,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人们才能平安快乐。

我们如果把名利荣宠摆在生命之上,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受到名利荣宠的伤害,就像范进中举那样。

我们如果把生命摆在名利荣宠之上,那么我们就能做到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可以生活得平安快乐,还可以受天下之倚重,而为万民所托命。

李白宠辱不惊救国危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官是太尉高力士,两人都是爱财的贪官,如果不送礼的话,无论多有才华的人,也会落榜。

李白偏偏一文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杨国忠一看卷上李白的名字,就将李白推出考场。

后来,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

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一个字也看不懂。

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人能看懂番使递交的国书。

后来,有人推荐李白。

国难当头,李白没有推脱,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说:“番国要大唐割让高丽一百七十六座城,否则就要起兵来犯。”

唐玄宗一听,急问百官该怎么办。

群臣面面相觑,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白对唐玄宗说他有办法,

唐玄宗大喜,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宫中。

第二天,李白上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唐玄宗用人心切,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

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捧砚侍立;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跪在旁。

李白写了一封陈述利害的诏书,番使听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李白在应考前即使知道会落榜,也没有给杨太师和高太尉送礼。在应考的时候,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他没有因为受到别人的辱骂,就感到不安、惊恐。因此,才能一直等待机会,在国危的时候,挺身而出,解救了当时的国难。

如果李白做不到宠辱不惊,就无法解救当时的国难。

所以,当我们做到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就可以受天下之倚重,而为万民所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