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智慧(四)

2023-11-16 04:26

2023-11-16 04:38
      每个人都有欲望,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对人的欲望的解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实,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天真论》)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所讲的焦虑就是志不闲的一种表现,是因为焦虑之人又一种强迫性思维,他们通常是认为一个因必有一个果,一个果必得有一个因,且此处之因果必得是他们所认为的“因”与“果”,如若有因无果,或是“因”非他们认为之“因”,“果”非他们认为之“果”,他们都会“志不闲”。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摔下了山崖,万幸攀住了一根树枝,人往下看是万丈深渊,人往上看有两只老鼠在肯树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还是会掉下悬崖,那么那个人是应当忧虑惊恐呢,还是应当欣赏周围的风景呢?人固有一死,或早或晚,何不过好当下,好好享受生活呢? 

      人不能太过放任自己的欲望,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人也不能过于压制自己的欲望,那样会灭绝自己的天性。人,只要能从自己欲望的满足中获得一种快感就足够了。在纵欲与压制欲望中间,《黄帝内经》选择了“少欲”,人把自己的精气神省下来之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得到更高境界的快乐。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欲和性欲,往往是人们首先所能想到的作为人的欲望。对待食欲,《黄帝内经》言:“食饮有节”。美食家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往往都不大理想,其实从当下流行的吃播界的主播们的身体状况就可以看出来,因为他们经常吃得多而杂,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食欲的满足,绝不仅仅只是让食物简单地进入我们的肠胃就完事儿了那样简单,我们还要让它们转化成我们身体所需的物质,转化为我们的精血,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能量和酶的消耗。道家言人这一生的元气是有限的,如若我们恣情纵欲、暴饮暴食,总是吃至奇至怪的东西,就是在缩短自己的寿命。病从口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人在成熟以后,会把繁衍后代作为第一要务,如此便可能牺牲人自我的本体,那么我们应当在繁育后代与享受性的快乐以及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中间,找到一个平衡。人体衰败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没有食欲和性欲,那时,人没有了足够的能量,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抑郁症的一个临床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无欲状”,“无欲”状态下的人失去了进食的欲望,也失去了娱乐的欲望,甚至最终还可能失去活着的欲望。故而,对待欲望,不宜过度压抑,也不宜过度放纵。

      食欲和性欲是“六欲”之一,温良寒热为“六欲”之二。在身体燥热的情况下会本能地寻求凉爽,在身体凉冷的情况下又会本能地寻求温暖,温良寒热的欲望在人即将进入睡眠或已经进入睡眠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如若忽略温良寒热的欲望,将会导致“觉”的丧失。

      “六欲”之中的最后一欲,涉及到人寻求生存与安全的欲望。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在高危的状态下刺激自己的心神,如高速飙车满足自己的刺激欲望,寻求快感,但是此种欲望常常会在处理不好的情况下变成妄想之“妄”,甚至伤害自己及他人。想要达成“求安”之心,须得重视心之内在,须得做到“志闲而少欲”,方可实现“心安而不惧”。

      华佗在发明五禽戏之时曾对他的徒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应使之极尔。”人应当适当合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活动自己的手脚,但不可突破极限,否责将自损其身。当眼睛已经处于疲劳状态时,往往会干涩起血丝,告诉我们应当休息放松。身体处在“劳”的状态之时,往往会给予我们可感知的信号,告诉我们此刻应当停下来。“形劳”有度,方可不倦。

      做到了“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就能继而实现“气以从顺”。紧张压抑者,往往都手脚冰凉,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下,人体的气血往往供应心脑,而不流于四肢末梢,是为“气不从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即便是己所欲,也不应随随便便就施于人,而应当让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实现更高境界的追求;让人们“美其实,任其服,乐其俗”,实现“高下不相慕”的心境平和状态,其民才能曰“朴”。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