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派琴书所有唱段大全

弘扬潮汕文化,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我们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分享的平台,让大家喜爱潮曲、潮乐,同时也可分享爱好者佳作这里,谢谢大家!



琴书[1]是一种汉族民间艺术。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

亲友们,欢迎点击上面的订阅关注,以免找不到这里↑↑↑↑↑ 热爱中国传统戏曲,每日定时更新,欢迎收听,并评论提供意见。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喜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戏迷Q群 24844503,我会为戏谜团的亲们提供优质的戏曲资源。

节目主题:黄梅戏适合谁听:黄梅戏戏迷更新频率:日更

李军专工余派、杨派老生,他基本功扎实,嗓音条件较好,唱腔动听、吐字清晰;同时,他又有良好的驾驭角色的能力。表演大方、做功细腻、台风优雅,深受戏迷和观众的喜爱,是当今京剧舞台上影响甚广的青年老生演员。出身于梨园世家,耳濡目染,自幼喜欢京剧并学唱京剧。他的天赋也好,嗓音圆润,倒仓之后,更进一步。同时,李军自幼打下了京胡基础。李军的嗓音清亮圆润,唱念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委婉耐听,演唱感情饱满,表演细致流畅,扮相俊逸,雍容儒雅,台风稳健。他聪颖过人,领悟很快,一段唱听上两遍就能...

李宗义,自幼酷爱京剧,天赋佳喉。1927年在天津颐中烟草公司、正昌烟草公司工作,曾在河北电影院任售票员。同时经常在河北正风国剧社及城内著名的票房——中南国剧社票演。1936年拜天津“票界”三王之一王庾生为师深造。1939年正式“下海”搭班演戏,拜鲍吉祥为师。根据本身嗓音条件,以演高派戏为主,兼余、马诸派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以及山东等地演出,甚得好评。在北京首场演出《探母回令》与李玉芝、李多奎、茹富慧、诸如香等名家联袂合作,大获成功。曾与姜妙香、傅...



言兴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派艺术的第三代领军人物 。前“四大须生”言派创始人言菊朋嫡孙,京剧名家言少朋、张少楼伉俪之子,梅派传人言慧珠之外甥。除家传真法外,他又涉猎声乐、越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广采博收。他嗓音清亮甜润,扮相英俊俊逸儒雅,气质洒脱豪放,身段潇洒风流,演唱严谨工整、文雅精细,表演大方。他对言派演唱技巧有深刻的研究、透彻的理解以及良好的驾驭能力。他继承传统,严格遵循言派老生唱腔“细腻委婉、刚柔相济,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的特点,又吸收了乃父传授的马派身段飘逸潇洒的长处。同时,在实践中融入自身特点,他的唱腔不骄不爆,腔高苍劲,圆柔而富于变化。无论是演唱正宗的言派传统戏,还是新编戏,都颇得“精巧细腻、跌宕婉约,在轻巧中见坚定,在朴拙中见华丽”的言派神韵。

杨宝森,京剧“杨派”老生艺术的创始人。他以毕生心血精磨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杨宝森在其堂兄、著名琴师杨宝忠和著名鼓师杭子和的辅佐帮助下,形成了沉雄苍劲、清雅醇厚的“杨派”老生艺术,并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后“四大须生”。1958年,杨宝森49岁英年早逝,给京剧界及后学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杨派艺术在其身后几十年逐渐红遍大江南北,艺术影响遍及海内外,形成“十生九杨”之势。

孙毓敏,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亲传弟子,曾演出《红娘》《勘玉钏》等荀派名剧,她唱腔优美悦耳、舞台扮相俏丽妩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是业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1940年出生于上海,7岁开始学戏,8岁登台客串《女起解》,先后师从赵绮霞、李金鸿、张君秋等。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分配到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拜荀慧生先生为师,长期担任主演。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曾一度瘫痪,后经艰苦锻炼重返京剧舞台,了解她的人说她“是对京剧事业的喜爱,才让她战胜病痛重返舞台,并成为了一...

新艳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原名王玉华,京剧旦角,著名程派传人。民国时被推为“四大坤旦”之一、“坤伶主席”。 早年学习梆子,后改学京剧,先后拜荣蝶仙、梅兰芳、王瑶卿为师。因酷爱程戏而专攻程派,属程砚秋私淑弟子。一生命运坎坷,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入狱。1949年后,新艳秋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江苏省戏曲学校从事演出和教学。八九十年代以古稀高龄登台演出,轰动海内外梨园界。...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派老生傅希如唱段合集...

陈少云,国家一级演员,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少云出身梨园世家,师承方航生、侯育臣、达子红等,工文武老生。后向著名麒派老师张信忠、明毓昆、杨派老师曹世嘉学戏,1980年拜著名麒派老生赵麟童及戏剧导演阿甲为师,现又得到京剧名家小王桂卿指点。他在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狐狸换太子》中饰演的陈琳、在新编京剧《十五贯》中饰演的况钟都大获成功,被认为是当今优秀的麒派艺术继承人。 ...


李崇善在校期间得到余派老生王少楼和陈少五、孟小如等的精心传授,学习了《大探二》《失空斩》《四郎探母》等四十余出传统戏。他勤奋好学,常得老师的个别教练,功底扎实而全面,戏路较宽。1959年毕业分配至梅兰芳京剧团,与梅葆玖、梅葆玥、李玉芙等合作演出。1960年调到北京市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与李玉芙、张学津、马永安等合作演出长达九年,在此期间曾得到李盛藻的亲授。1962年拜谭富英为师,学习了《定军山》《卖马》《碰碑》《桑园寄子》和排演了《将相和》《失空斩》等谭派名剧,并得到余派琴师...

蓝文云1981年毕业于天津市戏曲学校,工老旦。曾先后向王玉敏、孙玉祥等问艺。在学校即迷恋李多奎氏之声腔,并亦步亦趋,悉心揣摩,按图索骥,刻意摸拟。毕业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从艺后,即惹人注目,展露光彩。1986年11月,更有幸得拜与李(多奎)氏合作多年之著名琴师周文贵名下为徒,夙愿得偿,如鱼得水,她天资甚高,又能虚心求教,在乃师悉心传授下,精究细研,字斟句酌,勤奋磨砺中顿悟李氏声腔艺术之真谛。自此豁然开朗,渐入佳境,艺事突飞猛进。师从男旦,却将李派传承如此之好,蓝文云只能是个神话...



史依弘(原名史敏),工旦角,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史依弘由武旦开蒙,师从著名武旦演员、京剧教育家张美娟以及戏曲声乐专家卢文勤,1999年毕业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后潜心研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风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

京剧大师言菊朋先生(1890-1942),晚清至民国时期京剧老生名角,言派京剧老生创始人,大学士松筠玄孙。原名锡,本姓玛拉特氏。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础。1923年,在梅兰芳、陈彦衡等鼓励下,正式参加戏班。以演《汾河湾》、《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换子》等著名。言菊朋先生做了专业京剧演员后,学习更加刻苦、勤奋,他日出而练,日落而息,加上频繁的舞台实践,技艺大进。常为名班争聘,有时以双头牌合作演出。如1925 年与王幼卿组班南下上海,演出了《汾河湾》《武家坡》《回龙阁》《琼林宴》等剧。同年又搭双庆社,与尚小云合演了《汾河湾》《林四娘》,与王长林合演了《琼林宴》等戏。1926年与王幼卿、孙毓堃合组又兴社;1928年与徐碧云合组云庆社。言虽票友出身,因其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对谭的演剧,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不仅在唱念上下过苦功,而且学习谭的身段做派,颇能领会谭演剧之神态。因此,被誉为谭派须生而著名于大江南北。言菊朋先生毕生致力京剧艺术,在谭鑫培以后,将京剧老生表演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以后的老生演员多从其艺术中汲取营养。尤其在提高京剧艺术的文化品格方面,言氏之功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