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译幻灭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复辟王朝时期。作者塑造了两个外省青年的形象。一个是野心勃勃,贪图虚荣的青年人吕西安,妄想凭借自由的聪明和才华跨入巴黎上流社会,结果弄得身败名裂,狼狈不堪地回到故乡;一个是兢兢业业心地淳朴,埋头于科学发明创造的实业家大卫...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
傅雷翻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因为时代差异,有个别名词会与现在说法略有不同,比如贝多芬传里经常出现的“朔拿大”,就是现在所说的“奏鸣曲”,而“弥盖朗琪罗传”,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米开朗琪...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苦诉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 这是一位伟大而平凡的父亲写给远在波兰留学的儿子的家信。 1954年1月18日傅聪受中国文化部派遣,应波兰政府邀请,留学波兰,后辗转至英国。1954年到1966年这13年间,是父亲傅雷的一封又一封家信,伴随儿子傅聪的海外漂泊岁月和音乐事业成长。 封封日常家信,全面展现了傅雷家风,再现了傅聪成长的家教背景;句句文字实录,道尽了家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深情,亲切而不失严肃,日常却蕴含深刻,琐屑又涵盖丰富。 今天,我们打开这本书,它将给我们展示怎样的舐犊深情,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修为呢?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 徐汇公学 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四运动 时,他参加在街头的演讲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 巴黎大学 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 比利时 、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巨大迫害,遭遇红卫兵抄家,搜出所谓的“反党物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画报),批斗四天三夜,罚跪、戴高帽。 在1966年的一个晴初霜旦,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9月3日凌晨,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结,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尾随夫君而去。夫妻双方双双自杀身亡,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夫妇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4部,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折叠 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雷家人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 名言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岂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是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
通过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集,提现浓浓的父爱,不仅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不忘对孩子进行音体美、 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朱梅馥、傅聪所写,傅敏编著的图书,于1981年首次出版,2018年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 该书是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文坛巨匠苦心孤诣的教子名作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写不尽严父的谆谆教诲常销不衰的中国家书。细数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传达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
傅雷先生的儿女教育经典。两代人交流的文字实录。
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间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很多人都认为是思想修养和素质教育的典范读本,而我则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是父辈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感润,是家人之间的生活片段,是对子女成长的期许,是孩子精神成长道路的明灯。。...
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至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集,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记录了傅聪从离家留学波兰到演奏成名,直至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同时也反映了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家书内容涵盖...
体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用心感受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