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全集评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1966年期间写给儿子的家信,在儿子傅聪出国留学间,用一封封家书怀揣着对孩子满满爱意与嘱托,教儿子做人处事,告诉他如何维持做艺术家的真诚,坦白……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


本书中,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了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同时又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傅雷家书》不仅包含了家书最重要的内容,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学生必读,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适合中学生的阅读理解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

本书中,傅雷和自己的儿子傅聪谈论了艺术的真谛与精神的修养,同时又与朋友谈学论道。书中所包含的智慧,不只是从学问的研究中来,更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来。《傅雷家书》不仅包含了家书最重要的内容,还有着家书之外的才情与学识。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的轰动性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 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编辑而成。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1]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书信摘编,时间跨度为1954年到1966年,话题不局限于生活琐事,还设计艺术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和责任,充满了对子女炽热而深沉的爱与期望。这些书信,严肃中透出亲切,深刻却不脱离日常,既充满一个长...

文坛巨匠苦心孤诣的教子名作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你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 (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

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妻子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至1966年6月。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是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

傅雷家书系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实录。是当代最好的父母与子女沟通和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于一九八一年正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傅雷先生对人生、艺术、文学鞭辟入里的侃侃而谈,让我们能近距离接触傅雷先生贯穿一生的独立自由的人格,感受他真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

通过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集,提现浓浓的父爱,不仅体现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不忘对孩子进行音体美、 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而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好孩子,你忙,你提笔远不如弹琴那么容易。好吧,我们不再要求你多写信,我也忙。可是十分钟一刻钟就能给你写成一张纸,只要你不嫌烦琐,我可以常常跟你谈天,譬如听我独白。只要你的寂寞不是为了病,我绝不多操心。昨天下午电台又播送你弹的勃拉姆斯五支,效果也比当天的好,亨德密特那本乐理,要不要寄给你?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