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交锋】梁秋阳:质询的分类——你知道你正在问什么吗?

039【交锋】梁秋阳:质询的分类——你知道你正在问什么吗?

00:00
11:06

音频正文:


懂得辩论,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你好,我是梁秋阳。


在昨天的入门课中,渐彪学长为大家介绍了交锋板块的第一部分内容:质询。在质询课之后,我们将继续邀请一位嘉宾,为大家引入交锋板块的另外一部分内容。但在此之前,让我们先花上几节课的时间,来聊一聊质询这回事儿。


正如入门课中提到的,问问题,是人的本能。可是,你要怎么通过提问来达到你的目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很多有一定辩论经验的辩手也不一定认真思考过。在辩论场上,很多人都知道,不懂要问,觉得不妥也要问,可是,怎么问?问什么?

 

如果你想通过发问来了解某件事情的具体信息,又或者你想通过提问来质疑某个你不认同的观点,诸如此类的时候,应该先问什么,再问什么?


以上说的这些,包含了一系列课题,但解答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提问这个动作,可以被分为哪几种最基本的类型,就好像我们在搭积木前,要先知道有哪几种最基本的零件一样。当你预先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发问,其实是在问什么,自然就能够根据你要达成的目的,有效地分解思路、组织语言,并设计出正确的问题了。


而今天,我就将带着你了解质询的基本分类,帮助你在进行有目的的提问时,保持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根据句子的不同格式,提问被分为疑问、设问、反问三种。可是,这是文学的分法,这不是实用的分法。所以,在辩论中,根据提问实际的目的,我们把质询分成三类:确认共识、削弱观点、植入想法。


先来看第一类质询,确认共识


很多同学在提问的时候,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误区:提问嘛,哪里不会问哪里不就行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问到什么程度才叫呢?很多辩手都曾被教练叮嘱过:你待会,记得一定要把对方的底线问清楚!可是,什么叫问清楚了呢?这都是我们在提出问题时,有可能面对的困惑。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观念,只要你牢记这个观念,在设计提问时思路就会清晰许多。那就是:对方怎么想不重要,对方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是否矛盾,才重要。


什么意思?以「拥有读心术是不是一件好事」这道辩题为例。假如你是反方,而你的主要观点是说,由于人际交往的核心,不在于最终彼此了解的结果,而在于中间那个相互试探、不断拉近距离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哪一种读心术,都摧毁了人际交往的意义,故而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你就完全没必要在质询中问对方,对于读心术这种超能力的定义,因为你对于「什么是读心术」,也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观点和讨论,所以无论对面心目中的读心术是什么,对你而言,都无所谓。相反地,你真正应该问的,是对方对于人际交往本质的理解,是什么?和你们的理解,是不是一样呢?这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是的,还记得我在第13课《结构化表达》提到过的吗?一个观点有什么意义,要看它在坐标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对方的某个观点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重点不在于这个观点是什么,更于它跟你的想法,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冲突?


这种将对方观点与你的想法进行一步步对比、盘问的思路,也是一切质询的基础。因为如果对方在关键处的想法与你一致,那么你们自然可以继续进一步的讨论;而如果无法达成共识,则意味着当前问到的这个节点,就是你们之间的冲突点,也是接下来双方需要针对的重点。


而提出以上这类问题,就是第一类质询,「确认共识」。它通常会用在质询的开始阶段,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来明确方向,推进讨论。当然,要确认对方的共识,前提是你自己有确定的想法,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会发现那些脑子特别清楚的人,在向别人询问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用「确认式」的语句,例如活动时间是不是在某个区间内?地点会不会有某些限制?等等。而且即使一开始给出的是开放式的问题,他们也会尽快归纳到与自己原先想法的对比上,求同存异。因为他们明白,这样问,才是最有意义,效率最高的。


事实上,这种提问的方式还很像电脑。由于电脑不具备人类的发散性思维,所以电脑执行任何指令,都需要一步步进行确认,确认无误才会继续推进。也正因为如此,掌握这样的一种质询方式,有时你的提问可以像AI那样严谨、聚焦、高效、清晰。


那么,当你已经尽可能地确认了共识,发现有些观点确实与对方不一致的时候,要怎么接着问下去呢?这个时候就要向你介绍质询的第二、第三个基本类别,也就是削弱观点、植入想法


所谓削弱观点,就是用提问来降低对方观点的说服力。主要思路,一压一抬。

压,指的是质疑观点的可信度。例如,在「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道辩题中,如果反方,也就是反对废除死刑的一方,援引一篇论文中的数据,试图证明「由于死刑对于恶性犯罪有很强的威慑力,所以不应该废除死刑」,那么,正方至少可以从数据来源、调查方法、证明程度、高阶数据这4个方面对这一观点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例如,您方的数据的出处是否有立场上的天然倾向性?得出这份数据的调查方法,是否包含不科学的环节?虽然55%的囚犯都认为死刑有更高的威慑力,但这个刚刚过半的数字能完全论证辩题吗?又或者虽然现在还有55%,但是否越来越多的囚犯都不再畏惧死刑了呢?等等。


抬,则指的是抬升、激化观点,通过主动地强化对方观点的表述,让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自行暴露出来。例如在2005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有一场比赛讨论的是「高薪能否养廉」这个话题。这场比赛的反方提出了一个略显狡诈的观点,那就是所谓的「能」,指的是有正相关,由于高薪和廉洁之间不是必然的正相关,因此高薪不能养廉。而当时坐在对面的黄执中学长没有选择去拆解这个观点中的逻辑谬误,反而是用质询的方式,帮助对面强化观点,“你说,没有正相关,就不能叫能。那按照这个标准,是不是读书和变聪明之间也没有正相关呀?没有,好,那是不是休息和养好病之间也没有正相关呢?也没有,没问题,好,那按照您方这么高的标准,什么能和养廉能正相关呢?”到这一步,对方关于正相关的标准的不合理之处,也就不言自明了。



而如果说削弱观点是在打击对手,那么第三类质询,植入想法,就是通过提问来提升我方观点的说服力。

例如,在讨论「年轻人是否应该离开一线城市」这道辩题时,反方可以在质询中着力勾勒出大城市的便利、机遇以及令人兴奋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反方立足于这种语境中,再来询问对方的选择,这时候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关于一线城市的种种利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听众的脑海中,这就是想法的植入。


然而,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无论是反驳对方,还是论证自己,其实都可以利用陈词环节来完成。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也多有涉及。那么,这两类提问作为质询的两个基本类别的意义何在呢?在于这种戏剧性的展示效果更能够深入人心。辩论是说服的艺术,同一个观点,你自顾自地说出来,和在交互之中从对方嘴里问出来,有时候还要加上对方答不上来的尴尬或溢于言表的焦虑表情,给听者的观感和说服力度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为你介绍的质询的三个基本类别。第一类确认共识,主要功能在于推进讨论;第二类削弱观点、第三类植入想法,主要作用是借用提问的形式来增强反驳和说服的力度。


而,了解了这三种不同的质询思路,你就可以针对想要达成的目的,来进行组合。例如,当你主要是想进行质疑和攻击,那么就应该以第二种质询为主,在简单确认共识后快速切入,展开反驳;如果你希望和对方在更深的层次讨论,就应该不断确认共识,推进双方的讨论层次。以此类推。


当然,我们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几种质询,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功能性提问。你在聊天,或纯粹只是对对方想法感到好奇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抛开这些东西,单纯地问一句「为什么」。但当你需要理清思路,抱有目的性地进行提问的时候,还是别忘要先弄清楚,你要问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今天的超级辩手。

我是梁秋阳,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级辩手

    课后分享: 关于这节课,向大家推荐英国的托尔宾对特蕾莎梅的质询。请带着本节课的内容,从中观察一下,双方在什么时候使用了哪种质询,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海盐味小饼干_ 回复 @超级辩手: 我怎么找不到资源!呜呜呜呜

  • 不做井底蛙

    全程干货!

  • 君平_帕特里克

    嗯,我在上课时也经常通过发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我想让ta懂得的知识或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