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清明的气候和物候:不教春雪侵人老

03 清明的*************

00:00
13:36

清明的气候和物候:不教春雪侵人老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宋英杰,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1

有一副著名的对联,特别能够概括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不教春雪侵人老,亦见东风使我知。大白话,就是:风大了,雪少了。


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大多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虽然人们夸赞阳春三月,说:早春二月雪如花,阳春三月花如雪。但实际上三月还有桃花雪,四月还有李子霜。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积雪一般在惊蛰时节消融殆尽,而最晚的积雪是在410日左右,也就是清明时节的前半段。气候平均的终雪,也就是最后一场雪,是在春分前后;而最晚的终雪是在谷雨前后。所以清明断雪,不是不再下雪了,而是很难再有积雪了。



节气起源地区终霜的气候平均日期,一般是在3月底,而最晚终霜基本上都是在420日谷雨前后。所以“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则谚语的正确语义是:清明时节不再有积雪了,谷雨时节不再有霜冻了。而且所谓“断”,不是按照气候平均,而大体上是历史最晚。换句话说,这则谚语的可信度是极高的。因为它所说的,不是“少见了”,而是几乎“绝迹了”。

2

那么为什么要舍弃平均值而是几乎以极值来界定霜雪的终结呢?

因为春雪如刀,因为霜杀百草。如果谚语仅仅统计了气候平均值,那么相当比例晚于气候均值的积雪和霜冻,就会给稚嫩的春播作物造成致命的危害。只有基本上以最晚积雪和最晚终霜作为指标,这则谚语才能具有足够的稳妥。指标设定得如此严苛和谨慎,才能使靠天吃饭的人们能够得到极大概率的安全。于是,人们放心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上学的时候,南方的同学、北方的同学聊起自己家乡的农谚,聊着聊着就发现,怎么大家都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怎么有点儿一刀切的感觉呢?

咱们可以做一组对比,看一下春天和秋天南北方的差别。春天种棉花,南方北方从清明到立夏,大概只相差一两个节气。但是种冬小麦,北方南方从白露到小雪,几乎要相差五六个节气。春天各地的谚语很相似,秋天的谚语大不同。

为什么呢?秋天北方冷的早,刚过立秋就秋凉如水,确切说是秋凉如凉水。而南方立秋处暑还热得上蒸下煮。温度的南北差距是越拉越大。春天呢,北方往往是大晴天,给点阳光就灿烂,气温连蹦带跳地大跃进。而南方常常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所以气温的南北差距非常小。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说:燕俗谓阴雨为酒色天。有诗云:为郎低唱斟金斝(jiǎ,古代温酒之器),消受春风酒色天。可见在华北,清明时节下场雨,是多么不容易,在某些人看来相当于喝了一场花酒。那么,大晴天就相当于家常便饭。虽然晴天是“正餐”,但经常有风沙充当加餐


亚里斯多德说:风是地球的呼吸。但感觉清明时节的风,像是地球的咳嗽。


清代绘本苏州市景商业图册


而南方呢,清代的《清嘉录》这样说:清明前后,阴雨无定。俗称“神鬼天”。


或大风陡起,黄沙蔽日,又谓之“黄沙天”。有诗云:劈柳吹花风作颠,黄沙疾卷路三千。寄声莫把冬衣当,耐过一旬神鬼天。可见在南方,清明时节的天气,神也是它,鬼也是它。一天当中,天气给人的感觉,有可能是天堂地狱一日游。这里写的是苏州,苏州尚且如此,那么再往南,福州又会怎样呢?


民国·江兆申《山窗静寄》

3

这幅画作的题记中,抄录了辛弃疾的词《行香子·三山作》


按照辛弃疾的说法,清明时节,晚上呢,是一会儿风一会儿月一会儿云遮月。白天呢,是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又放晴。“说黄莺啊燕子啊都再三地叮嘱我,叮嘱什么呢,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说我倒不需要那么操心。可是我担心老天爷一直就放任和纵容天气一会儿阴一会儿雨一会儿晴这种喜怒无常的坏脾气。”虽然天气喜怒无常,但在古人眼中,这个坏脾气是可以被原谅的,清明毕竟是气长物盛的时节。


三月阳气浸长,万物将盛,与天之运俱行不息也。所以有风,也被视为习习祥风;有雨,也被视为“祁祁甘雨。但清明的风雨,如果按照区域进行细分,应该是北方的风、南方的雨。


明代·文徵明《雨晴纪事图》


我贴了张图,是明代文徵明的《雨晴纪事》,画出了久雨初晴时的无限感慨。这是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农历三月八日他的纪事画作。“入春连月雨霖霪,一日雨晴春亦深。碧沼平添三尺水,绿榆新涨一池荫”。下雨的时候一直湿冷,一放晴才感觉已是春深时分。



我在文本当中特地贴了两张图表,就是从立春到谷雨,中国的季节版图上春天的地盘儿、夏天的地盘儿都大概是多少万平方公里。清明时节,在春季各个节气中升温幅度最大。从立春到春分,老天爷的两只手都在忙活着冬春交替。但从清明开始,它是一手在北方抓入春,一手在南方抓入夏。但还是显得一手硬,一手软。所以这个时候在南方,是晴霁即如夏,阴雨即如冬,有点春如四季的感觉。


4

清明时节农事既起,但晴雨不定,这个时候天气预报的难度就加大了。那么从前在阳春三月,谁是首席预报员呢?三月田鸡报。这个时候,青蛙自告奋勇地登场了。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


古代人们根据青蛙午前叫还是午后叫,叫声是急促还是舒缓,清亮还是暗哑,齐叫还是乱叫,归纳出众多的天气谚语。在人们眼中,它是既能预报天气层面的晴雨,也能预报气候层面的旱涝,属于全能型的预报员。而且感知天气变化之后,还用“唱歌”的方式来进行“报道”。所以不光是中国,很多国家也都曾推崇青蛙的预报天赋。英语中有Frogcaster(青蛙预报员)的说法,德语中有der Wetterfrosch(天气蛙)的说法。在一些国家,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Logo,就是一只青蛙。当然,清明时节还有很多古老的“预报”方法。


所以清明,也有“柳户清明”之说。这天大家用树叶是焦是青的颜色差异来占卜后续的天气。插柳,是最普及、最持久的清明习俗。但也有插麦叶的:寒食日,插麦叶于门户。还有插荠菜花的,当然不是插在屋檐,而是插在头上。其实所谓插柳,也不只是屋檐插柳,而且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以柳为笛。阳春时节,有各种关于花草枝叶的行为艺术。

5

清明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插柳、踏青、放风筝,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


升力十足的春风仿佛是为放风筝量身定做的风。但过了清明,风力更大、风向也更不稳定,也就过了放风筝的最佳时节。清明这天往往是风筝的谢幕汇演,也被称为放断鹞。民谚说: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而断鹞的另一层含义,风筝放着放着,剪断牵线,任由它远走高飞,让疾病和秽气与风筝一起随风而去。


所谓清明,说的是气清景明,天气清新、景物明洁。一切都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通通透透的样子。所以大家也心情舒畅,这个时候怎么能宅在家里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去年今日说的就是清明。清明踏青,留下了无数值得追忆、足以流芳的故事。

宋代·《春游晚归图》


清明时节,大家真的是早出晚归,“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到了晚上,依然心绪难平,“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毕竟春日短暂,人们岂可错过?正所谓“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人们守冬寒、熬夏暑,“风雨忧愁”之时尚能“受用清福”,气清景明之时更是要快意酣畅地让自己的心神与物候约会。


宋代·马远《踏歌图》


当然,还有更具音乐感的踏青。上面这幅图就是宋代马远的《踏歌图》,为我们描绘了阳春时节,几位老农带着几分醉意欢愉踏歌。以足踏地而作歌,边走边唱,踏歌曾是民间甚为盛行的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踏歌,是朗朗上口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春天里的踏歌,或许是对盛世丰年最好的乐舞化表达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今天讲的是清明时节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与清明物候的约会。下一讲,我们来聊一聊清明与寒食。欢迎您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飞凤_iu

    好听!古语古诗,农耕谚语,信手拈来,节气特点跃然纸上。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感受节气之美

    zxgfox 回复 @飞凤_iu: 乡村大世界一𠷈

  • 仗剑执箫

    这么好的知识,应该收费

    仗剑执箫 回复 @来含辛茹苦: 分享从来不是义务,它只在买不起的人眼中是美德。

  • 海市蜃楼_os

    比自己旅游还更有体会!讲的太美 太好了!如同沐浴在大自然当中!

  • 二师姐来了

    非常棒,宋老师讲的太好了!我多学点给孩子讲!而且背景音乐太好听了!

  • 喀秋莎_mt

    这么丰富的知识为什么不是公益的?👎

    13877004crf 回复 @喀秋莎_mt: 知识适当付费,也是对讲授者的支持和尊重

  • 炯然如日

    如果能免费收听就好了,支持一下

    信阳张百万 回复 @炯然如日: 买个会员就能免费听

  • sj因我而美丽

    先听了几集,特别有感觉。幽默风趣、生动,雅俗共赏

  • 宋军_s7

    这那是节气的描述啊,而是生活的畅享啊!丰富亲切,语气简明含温情。感谢播音气象专家的奉献!

  • 白婚纱黑葬礼

    有纸质的书买吗,求链接

  • 宋军_s7

    我给朋友推荐这讲座:“热爱生活,喜欢自然摄影的朋友,一定要聆听这自然的声音。”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