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杨桥巷

第5讲 杨桥巷

00:00
07:13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

  杨桥路为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路,西连洪甘路,分别与工业路、白马路、八一七路垂直。杨桥东路与衣锦坊、郎官巷、光禄坊等坊巷平行。1960年代拓宽后,原有古建筑仅存林觉民故居和双抛桥。

  杨桥巷17号是林觉民故居,林觉民是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古朴的朱门黛瓦,粉墙青砖,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老屋据说建于清代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已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100年前,林觉民就是在这里深情地与亲人告别,义无反顾地投身反清救国的烽火战场,也留下了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与妻书》。在故居的一面墙上,张挂着一幅放大的《与妻书》手迹原文。在另一个房间的玻璃柜中,还有一份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印件。故居坐西向东,原有二进厅堂、后花厅、北院南花厅(紫藤书屋)及楼房,居住着林觉民父辈七户族人。这儿现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他的《与妻书》现在分别成为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除了林觉民与陈意映演绎了爱情传奇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然都与杨桥巷1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堂兄弟,因此这里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当年,林觉民慷慨就义之后,林家人为了避祸举家搬迁,而将房屋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边儿的"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立的私塾,这里走出了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父叔父们写下的。

   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经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

  1980年林觉民故居仅存第二进厅堂、紫藤书屋和后花园厅(系林觉民夫妇的居室)。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经过调查核实、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中旬开始,按原样修复,并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于1991年11月9日正式开馆。

  历史上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巷门曾开在南后街。顾名思义,这条巷还真跟"桥"结了缘。最西面那座乾隆二年重建的"双抛桥",规模不大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

  福州在旧城改造中决定拓建杨桥路,并进行河道改造,按照截弯取直的方案,"双抛桥"必须拆掉。为了保护这个历史古迹,市政府要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定的设计,结果多花了300万元。周围的居民说:"300万元买了个双抛桥"。从而给双抛桥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佳话。 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掩映在几株古榕树下的双抛桥很不显眼,桥身建有一亭子,供市民纳凉休憩,桥中间用繁体字镌刻有"双抛桥"三个字,一旁刻有"唐代天宝十二年建",两侧的两株古榕树依然长势葱郁,树根犬牙交错,互为连理,现在这儿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好了,今天我们的杨桥巷就介绍到这里,期待着我们的下一次邂逅吧!

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小雅的讲解能为您带来帮助,感谢您的收听,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喜马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悠然小伊1234567

    有点嫉妒小雅姐姐。

    喜马拉雅福州站 回复 @悠然小伊1234567:

  • 七月青鸟

    灵秀之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