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002 权便中观 性空 悟无我

《心经》002 权便中观 性空 悟无我

00:00
20:13

《心经》导读002关键词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玄奘譯本)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对于凡夫而言,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次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悟无我、证空性、见实相。

     《心经》的这第一段经文的法义就是这个修行次第的第一个阶段——悟无我。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的空对应的梵文是svabhāva-śūnyā,自性空,自性是空就是无自性、性空、无我;

      第一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的自性是空,就是五蕴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悟无我

      照,梵文vyavalokayati,就是观看、看的意思,但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五蕴的自性空不是拿肉眼看出来的,而是用般若观照出来的,所以玄奘大师译做“照”;


   五蕴:

      五蕴,是佛教里面对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分类方式——把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分为五种状态——色、受、想、行、识;

      五蕴的色和识,分别表征我们凡夫境界那种存在的纯物质的形态和纯精神的形态,色是纯物质的,识是纯精神的;

     中间的受、想、行就是当纯精神的形态与色法纯物质的形态发生作用的时候而产生的三种精神状态——受是偏于色的,是比较被动的;行就是偏于识的,是比较主动的;受是当我们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一种单纯的被动的领纳,一种接受;想就是当我们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和作用的时候,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的精神活动,比如说联想、分析;行,就是当我们内在的主观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作用的时候,在受和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那种非常主动地去做、去行为的心理活动;

      五蕴之色与六尘之色,在名言所涵盖的范围上是有区别的;

      五蕴之色的色,就是有质碍的存在;


  五蕴皆空:

      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无自性,无我;


  度一切苦厄:

      能够观照五蕴自性是空,就度了一切苦厄,众生的这些苦厄;

      凡夫不知道我们凡夫一切的存在其实自性是空,不知无我,还以为有我,这是产生我们凡夫境界一切的苦厄的原因;


  这一段经文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字的第一个层次——悟无我,从教理上讲,这一重境界其实就是权便中观四重二谛的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缘生性空。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玄奘譯本)


  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空:

      “照见五蕴皆空”的“空”对应的梵文是svabhāva-śūnyā,是自性空、性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 ,译过来就是空性,就是以“空”为它的基本特征;

      “性空”和“空性”是两重境界;

      性空是指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是让我们“悟无我”;

      而空性是指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为基本特征的,是让我们“证空性”;

      当然,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其实就是不存在,所以“性空”是可以在理论上推导出“空性”的;

      在佛法的体系中,既然安立了“性空”和“空性”这两个不同的名言,所以我们还是要体会“性空”与“空性”是表述两重境界,是表现两种不同的修行次第,“性空”是“悟无我”,“空性”是“证空性”


  “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在法义上是有区别的:

      色不异空,色与空二边不异,这是权便中观的四重二谛的境界;

      四重二谛亦可压缩为一重二谛——世俗谛实有,胜义谛空性;

      五蕴在这就是对世俗谛实有的一种分类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世俗谛是五蕴,胜义谛是空性;

      因此在这一种境界上,世俗谛是有,是色,胜义谛是空,是空性,此时,世俗谛的实有和胜义谛的空性在此时我们的境界上是两个,是二边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在权便中观的二谛上表达的境界。



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于晓非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净名精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听友256132208

    感恩今生遇见!心生欢喜!感恩于晓非老师!这不是钱能买来的。于老师给讲了那么多,那么多。谢谢,谢谢!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256132208:

  • yinida

    听了好几遍了,每次都有心生莲花的感觉,顶礼导师慈悲讲法。

    于晓非_ 回复 @yinida:

  • 鱼仙山人

    原来古印语的发音还是来源于英语,这个看字的发音不就是英语的look at 吗,是不是?

    于晓非_ 回复 @鱼仙山人: 古印度的梵语,是现存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形态。目前欧洲很多语言,包括英语,都可以在梵语中找到他们的原始状态。梵语中“看”这个动词的词根是lok,英语的look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 听友62938928

    行,好想不能只说成“产生想行动的想法”,应该重点在“迁流变化,连绵不止”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62938928: 五蕴之行与诸行无常之行是两回事,不要混。

  • 天云_te

    观照就是以心观察自身念头,就像灯回光返照自身;然后心念时时观自身念头,如果是念佛的,就时时念想佛号,不起别的杂念,这样天长日久,心念不外驰,就照住,观照着不动的意思,照住以后,心念如如不动,入甚深禅定,然后照见,

    6_2aq659 回复 @天云_te: 听了于老师讲的《金刚经》现在念头不自觉的就在观诸法无生,所有言说仅具名相都无实意,哪怕因为习气在玩儿游戏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升起观照的念头,感觉这就是一个自净其意的过程。

  • 1395789zsyc

    在善知识大先生奇缺的时代,感恩于晓非老师的智慧开启。

    于晓非_ 回复 @1395789zsyc:

  • xixi千江有水万里无云

    请问于老师;心经中,苦集灭道,集这个字是寂灭还是集灭,因为在现在的汉字中,寂灭是不是更贴切空的教义呢?

    于晓非_ 回复 @xixi千江有水万里无云: 苦集灭道,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的简称。苦集灭道的集,梵文是 samudaya (sam-ud- i),是“招集”、“聚集”的意思,引申就是招感苦的原因。

  • 润心_uw

    能听到这么详细的解释,真是太欢喜了!

    于晓非_ 回复 @润心_uw: 欢喜之后要把这个好课程尽量多地推荐给朋友们,这是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