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凡夫,二边见。大乘佛法中二时教法就是紧紧抓住了凡夫“二”的这个特点,
以解构这个“二”为入手处,以解构这个“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地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让“二”的凡夫能够 “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
大乘佛法中二时教法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别名 ‐‐‐“不二法门”。
2、“不二”是有两个层次、两重境界,有两种“不二”
a.第一个层次的“不二”
基于“二谛”模式建立的“不二”既不(非)......也不(非)......
既不常也不断
既非有也非无。重在解构,渐进、递进地解构,“无我”、“无生”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并没有彻底地摆脱“二”
权便中观
b.第二个层次的“不二”
因不(非)......故不(非)......
因不常故不断
因非有故非无
彻底地泯灭“二”
以完全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通过彻底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叫“究竟中观”。
3、不生不灭是“既不生也不灭”?还是“因不生故不灭”?龙树认同的是“因不生故不灭”。无生故无灭,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龙树所施设的这个中观见地,我们叫做“究竟中观”,这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它的起点是“一切法无生”,因不生、故不灭;
因非有故非无;
因不常故不断。
4、 究竟中观的要害就是无生
能够领受无生,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 龙树《中论颂》皈敬颂第一颂:
不生亦不灭,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鸠摩罗什译本)
龙树《中论颂》第一品第一颂: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鸠摩罗什译本)
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就是从“无生”说起,就是“究竟中观”的见解。所以,“一切法无生”,这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的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就是能不能认同大乘佛法的试金石!
《金刚经》导读正文:
前两节课,我们讨论了大乘佛法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智者发现,我们这些凡夫,有一个对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就是我们凡夫总是构建一对儿、一对儿的相待名言去理解、描述我们这个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那么佛法把这种模式——凡夫的认知模式,叫“二边见”。通俗地讲,就是智者看我们凡夫是“二”,凡夫一定“二”,只要“二”就是凡夫。因此,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就是紧紧地抓住了我们凡夫的这个特点,以解构这个“二”为入手处,以解构这个“二”为方便善巧,以达到彻底地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也就是让我们这些“二”的凡夫能够 “不二”,从“二”走向“不二”,就是由凡入圣的过程,就是修行解脱的过程。所以大乘佛法这个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它还有一个别名,就叫做“不二法门”。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其实在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的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当中,这个“不二”是有两个层次,或者两重境界,也就是说有两种“不二”:第一种“不二”,就是基于“二谛”模式而建立的“不二”,我把这种“不二”表述为:既不怎么怎么样,也不怎么怎么样。
不常、不断,这是“不二”,那就是既不常、也不断;非有、非无,也是“不二”,“非”就是“不”,说“不有、不无”也可以,只不过大家习惯上说“非有、非无”,那么从这一重“不二”上理解“非有、非无”,就是既非有、也非无。
这种基于“二谛”而建立起来的“不二”,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于通过这个“二谛”的渐进的、递进的解构模式,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存在的真实世界。大家注意,重在解构,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实有见一步步地解构掉,让我们凡夫逐步的去领受“无我”、“无生”的法义。
但是这个层次的“不二”,并未让我们这些凡夫真正地脱离“二”,它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一对老的“二”。这个对治的过程,确实就是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过程,功德无量。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二谛”模式的这个解构的善巧,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这个“二谛”模式的渐进的、次第的解构模式,对于末法众生来说,这个度化的工作就会变得更为艰难。
但是大家要看到,“二谛”模式的这种“不二”,并没有真正地让凡夫彻底地摆脱“二”,既然还是“二”,就一定还是凡夫的见解。
因此,这个层次的“不二”,就是“既不什么什么、也不什么什么”的这个层次的“不二”,还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观。我们把这个层次的“不二”,我把它安立个名言,权且叫做“权便中观”。
那有人说,既然这个层次的“不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观,那你为什么还要安立“权便中观”这个名言呢?还要用“中观”这个名呢?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千百年来,包括很多印度的古德,都是在这个层次上,甚至都只是在这个层次上讲中观,大家似乎都认可了这也是一种中观,因此呢,我就随顺古德,权且安立个名言,叫“权便中观”。这是“不二”的第一个层次。
下面说“不二”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我们大家要特别、特别地注意,印度古德龙树,这位先生不仅是在印度,以至于到今天为止,在这个世界上,他都是被认为是对佛陀二时教法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最权威的阐释者,这一点没人反对,没有非议。
所以我们看看龙树的著作,那么在龙树的著作里,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对于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真实的中观见的施设,不是建立在“二谛”模式上的“不二”,它有一个更深一个层次的“不二”,那是完全有别于“二谛”模式所安立的“不二”。我把这种“不二”,表达为“因不什么、什么、什么,故不什么、什么、什么”。比如说,“因不常、故不断”,“因非有、故非无”。
这种“不二”不是用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而是要彻底地泯灭“二”,并且是以完全地泯灭一边,而达到二边双泯,是通过彻底地泯灭“二”,而达到远离凡夫“二边见”的中道。这是龙树对佛陀的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深刻解读。那么这个层次的“不二”,我也给它安立了一个名言,叫“究竟中观”。
好的,总结一下,“不二”分两个层次,就是“权便中观”和“究 竟中观”。我们讲个“不二”的例子,佛教里讲“不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不二”,是“不生不灭”,这是“不二”。
那问题是,佛陀说“不生不灭”,他究竟是从哪个意义上讲“不生不灭”?是“既不生、也不灭”?还是“因不生、故不灭”?我们很多人对“不生不灭”的解读,都是说:我们凡夫境界是生灭的境界,生住异灭、生生灭灭,那么佛陀说“不生不灭”,那是说“既不生、也不灭”,这个“既不生、也不灭”,是有别于凡夫境界的“生”和“灭”的第三种的很微妙的状态。
这一种状态是凡夫不可测度的,这种“既不生、也不灭”的这第三种状态就是中道、就是中观。很多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完全有悖于龙树对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解读,龙树认同的是“因不生、故不灭”。
龙树认为,凡夫自以为这个真实的世界,从来、压根儿就没有生‐‐‐无生,这是不生的法义。既然生都没有生,那就无从谈灭,这就彻底地泯灭了生灭二边,这是龙树的甚深般若波罗蜜的中道解读,这是龙树所安立的中观见地。所以大家理解,龙树所施设的这个中观见地,我们叫做“究竟中观”。
那么它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的解构,注意,彻底!它的起点就是:一切法无生,因为无生,生都没有生,哪里还有灭?灭是生的灭,因此无“生”,那个“灭”也就无从谈起,不生不灭,因不生、故不灭。进而既然是“无生”,那就是“非有”,因为什么是“有”?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叫“有”,既然“无生”,从来就没有“生”,因此就把凡夫境界的存在性给解构了,它根本就没有,非有。
既然“非有”,那一定“非无”,因为“无”就是从“有”变成“没有”,“有”都没有了,那就不存在着“‘有’变为‘没有’”这个问题了。因此“非有”就一定“非无”,非有非无——因非有、故非无。
好,再进而,既然“非有”,那就“不常”。因为从大乘佛法讲,什么是“常”?存在就是常。只要是存在,只要产生了,就是常。那么“非有”,就是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无常”,这就是“不常”。那既然“不常”,它肯定就“不断”。因为什么是“断”?就是先是“存在”,后来变为“不存在”,现在连“存在”都不存在,因此就不存在着“从‘存在’变为‘不存在’”,因此“断”就无从安立。
所以“不常不断”,是“因不常、故不断”。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了,这“究竟中观”的要害就是“无生”。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就是能够领受“无生”,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不能理解“无生”,永远是在大乘佛法的门之外游荡。
所以大家看,龙树最主要的著作就是《中论》。大家看《中论》龙树的第一颂,也叫做《皈敬颂》,注意,这一颂是排在第一品的第一颂之前,也就是一开章,龙树上来首先说了两句话,鸠摩罗什翻译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所以大家看,龙树《中论颂》一开口上来就说“不生亦不灭”,这就是“八不”。
那有人说,那龙树一开章说“不生亦不灭”,那你怎么就一定认为,龙树说的“不生亦不灭”,是“因不生、故不灭”?那它怎么就没有可能是“既不生、也不灭”呢?那么大家就看《中论颂》的第一品的第一颂,鸠摩罗什翻译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所以大家看,龙树估摸早就能够揣摩到,我们这些凡夫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皈敬颂》一开口说“不生亦不灭”,然后它的第一品的第一颂就告诉我们:诸法,就是我们凡夫境界存在的这一切,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这是印度的哲人们认为,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如果它要是一种存在的话,它就得产生,而产生的方式仅此四种,绝没有第五种。
所以龙树马上就解释了,什么叫“不生亦不灭”的“不生”,就是在龙树看来,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这一切诸法,它根本就不可能从这四种方式产生,“是故知无生”,它根本就没产生。所以我们从这个《中观论》的一开章,我们就可以理解,龙树一入手就是在讲“究竟中观”。
所以在整个一部《中论颂》当中,龙树虽然说过“二谛”,但是他在整部《中论颂》当中没有运用“二谛”。
所以龙树讲中观见,直截了当,就是从“无生”说起,就是“究竟中观”的见解。所以“一切法无生”,这是理解、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个纲领性的观点,能不能接受“无生”,就是能不能认同大乘佛法的一个试金石,所以大家对“无生”这件事,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金刚经》导读 文字版出版发行了!
牧笛关关 回复 @于晓非_: 于老师,在哪里能买到这本书呀?
于老师所讲,义理精辟深奥却表达简洁,思路清晰又面面俱到,让人听后领略颇深,受持非浅,老师法布施可谓功德无量🙏
于晓非_ 回复 @求知者_吴家山:
谢谢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samsara_yin:
因不生,故不灭。表达的是因果观念,而中论第一就破因果,那么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欠妥呢?非杠!真心请教!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315623526: “因不生,故不灭”是对凡夫境界“生灭”的彻底否定。生灭都没有,何谈因果!
太精彩了,感恩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1383797tozq: 感恩您的支持,请多多分享课程,让更多人受益!
殊胜佛法,于老师讲的太精彩了。真是今生有幸能听到于老师弘扬佛法!随喜感叹!
于晓非_ 回复 @唐静亚: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听于老师苦口婆心的为我们这些凡夫讲解无生法义,我感觉就好像回到了佛陀时代,亲听佛陀讲法!殊胜无比!顶礼于师!感恩!🙏🙏🙏
于晓非_ 回复 @心时空灵慧:
我这一生当中听很多老师讲过各种各样的课。但是让我惊奇的发现。于老师讲课居然连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而且还表达的还如此清晰明了,无时无刻都感觉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末法时期能有这样的大菩萨弘法,是众生的福报!感恩于师🙏🙏🙏
于晓非_ 回复 @1868715bz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