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心即理

8.3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心即理

00:00
16:11

 理学派与心学派的分野:心即理


⼀、知识点



1、孝之悌:


“悌”,弟爱兄谓之悌,是指同辈间的相互之爱。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友爱,是指平等关系的友爱。孝悌是仁德的感恩博爱,敬爱兄长,兼爱无私。


2、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全称为“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gravitatio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²,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也可简称为引力常数,G由卡文迪许使用扭秤装置测出,其值约为

6.67×10^-11 N·m²/kg²


3、朱熹: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子雨: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 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都来自人与人打交道。我们并不是单个地活在这世界上,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2、千万别把天理看成脱离人的生命情感的那一系列道德规则,也就是跟人心脱离的道德规则,那叫僵死的教条。


3、知乃是天理,昭明临绝处,故良知皆是天理。



三、全文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那么请问认识人性是谁在认识呢?头脑在润色,你写了关于天理的哲学著作给老百姓读,那么老百姓就发挥你之头脑的理解力,那么认识到天理,然后是服从天理,那么心在哪里?心起什么作用?你想想看,今天中国社会有许多病症,是吧?我们也不能回避,就像上海电视台有一个频道叫法治天地,那么我有时候经常看这个频道的节目,有许多都是什么父母跟儿女对簿公堂,兄弟姐妹诉讼于法庭,为的是争夺遗产,置骨肉自亲于不顾,置儿女与父母之间本有的慈爱和孝于不顾。




那我建议你心里就在想一个问题,把父母告到法庭上去的那些儿女,他们知道不知道?孝之悌的一定都知道,因为他们都在中国文化世界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孝之悌,知道了没用,照样把父母告到法庭上去。你是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世界长大,你也一定知道。悌,孝,悌的悌,就兄弟姐妹的关系,兄长对比自己小的弟妹有一种关怀和帮助的责任,是吧?那么这个弟妹也对兄姐有一种什么敬重?这种关系,那叫悌,对吧?竖心变法,一个弟弟的弟,那么我们也知道悌之理,知道没用吗?骨肉相残,自首做事情也不顾。我心里想,无论哪一方胜诉,都不会有幸福感的,你胜诉了,你的兄姐或者弟妹败诉了,是吧?从此什么成了仇家?手足之情荡然无存。有幸福感吗?无论哪一方,甚至都没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情感,某种本身的生命情感得到满足,这是我们的生命幸福感。朱熹这么认为的。天理是不朽的,比如说天理当中有一条叫孝之理,我们对父母的孝,这条天理不朽,哪怕世界粉碎,世界都没了,消失也不会消失的。世界粉碎了,旧伦理社会也没了。人类社会没有,那么父母跟儿女的关系也就没了,是吧?他说孝之悌还在的,一旦有了世界,一旦有了人类社会,就又有了父母和儿女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天理就是笑,父慈子孝,他永远在不朽。于是我们要认识这不朽的天理,我们的孝敬之心就来了。听上去有没有道理?我就想起西方哲学了。




你比方说万有引力的定论,这条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是至少通过两个物体来体现?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体现万有优劣定劣是吧?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比方说一个物体是地球,另外一个物体是苹果,那么苹果成熟了以后,不是脱离地球,而是说落到地面上去。据说牛顿就是被这个启发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称说为什么不往天上飞,掉中往地上掉?万有引力定律,好,一条万有引力定律必须至少两个物体来体现它。那么请问假如这个宇宙中没有两个物体消失了,请问万有引力定律消失了没有?没有,一旦宇宙中又有了两个物体,他们一定服从万有引力定律。各位同意。万有引力定律本身是不朽的,不管有没有体现他的事物,他总在,有了事物便体现他了。朱熹也是这层意思,天理总在不朽,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它就一定是什么。服从这个天理的一定是天理的体现。听上去很有道理。路向山要把他倒过来说了,我们本有孝亲之心,天下才会有孝治理的。孝亲之心是孝之礼的前提,你不要倒过来说,那么我们能同意谁?洛丽同意陈州理学,那么与现实生活不符合。我们都知道效致力没用,孝青执行不出来,行使生命情感他不出来,怎么会不出来的?被什么遮蔽了,而不是说他头脑没认识这个理。




这里就要讲论语中一段话,来明白孝亲之心是天下有孝之理的根源。各位朋友,在此前的课程里,我曾经讲过论语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孔子有个弟子叫子雨,有一次就问老师,孔子,你主张恢复周礼仪奏历当中有这么一条,假如我们的父母亲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同时反问在于,假如你父母亲去世的话,你吃得好穿得好,十夫到一夫紧,玉露安抚,这一回答说完,孔子就说了,如果你觉得心安的话,你就自己来决定附上多少时间。




子雨得了这个答案就走了。子雨刚一走,孔子忍不住说了一句话,语句不能也,这个人不仁就仁义道德,那个仁是不仁,孔子拿什么做标准判断?错在于这个人不仁,就是心安与否。假如孔子正面的回答子雨的问题,他就要跟在一起讨论了,为什么要附上 3 年?两年是不是也行?或者两年半?假如真这样的讨论展开的话,这个问题就变了,变成了一个理性的计算。怎样的附上时间是合理的?不是这件事,它不是头脑的理性计算,而是生命情感。那个心安还是不安?心安与否不是头脑中的任何问题,而是什么生命情感的问题。我们怎么会心不安的?假如我们的父母去世,我们不服丧,我们为什么心不安?因为我们在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不去回报,一定心不安,这叫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来自哪里?不来自我们头脑对孝之礼的认识,而是来自我们跟父母一起生活打交道。我们感受了父母给我们的关爱,这是份情感。如果不回报,心不爱,一切天理都来自什么?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都来自人与人打交道。我们并不是单个地活在这世界上,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最初处在于谁的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情感联系,天理从里边出来,不是孝子里规定出我们有孝亲之心,而是我们这个孝亲之心本属于天理,所以这个理不是通道认识的对象。




这个理是什么?天理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条理,因为他来自天,所以又叫天理。我们面对一个理智,千万别误解。我们学到了西方文化、西方科学、西方哲学,一看到一个理智道理的理智,就把它看成什么理性的规则,于是就是头脑去把握的东西。中国宋明心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讲的理是生命情感的调理,这是关键处。千万别把天理看成脱离人的生命情感的那一系列道德规则,也就是跟人心脱离的道德规则,那叫僵死的教条。




天理就是尽心尽力,就这个命题来了,是幸捷里还是新建立?两派之争?他们的分歧就是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对立,我们再进一步讨论。我们的认识可以对某些理加以把握。比方说,我们举例子,物理学当中有热力学,热力学就要讲热的道理,热知理。请问日志里热不热?他不热,没温度的,热词里只是说热是件什么事情,那你说出来了,比如说热可以是什么?一个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的加剧,这叫热刺理,它本身热不热的,他没温度,你头脑可以认识他,但他没有温度的。




红是你红不红,不红是你是光学所说的红,就特定波长的光被称为红了,它不红的,你要实际地拿一支颜色笔在纸上涂出来,那才叫红呢。我们对父母的孝之力本身脱离孝亲之心,他就没温度。爱这里爱不爱?因为他不乐。怎么爱?把生命情感全部撇开,那些理根本没有任何实践的可能。人的生命实践都是生命情感推动的。热之里不热,红之里不红。爱之理不爱,笑之理不会笑的。孝,来自孝敬之心。现在的全部。问题是什么呢?就我们本有的孝心自信,是在跟我们父母打交道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那份情感怎么会被遮蔽掉?问题出在这里,而不是说我告诉你,孝志离,你被遮蔽掉的孝心之心,怎么会就自然来了?去除遮蔽,不是靠讲道理的小心自信再度起来。他不被责比的是因为良知来了。




良知乃是天理,昭明临绝处,故良知皆是天理。良知是我们的心本来具备的,不是头脑具备的。看来两派的分析清楚了,按照陈州理学把天理说明白,大家认识到那叫什么。这个天理与人心隔开了,与人的生命情感相隔开的,天理就是教条而已。天里高高在上,我们被迫地去服从他,能树立独立的人格吗?能树立道德主体吗?看来破心中之贼不是通过讲天理这种方式来破心中之贼仍然用你自己的心,因为你的心本有良知,粮食就是本身的生命情感,那叫粮食。好,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进入到下一个议题的讨论,谢谢大家。










课程金句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


那么请问认识人性是谁在认识?——头脑在认识。你写了关于天理的哲学著作给老百姓读,那么老百姓就发挥你的头脑的理解力,认识到天理,那么心在哪里呢?“心”起什么作用呢?你想想看今天之中国社会有许多病症,我们也不能回避。


就像上海电视台有一个频道叫“法治天地”,我有时候经常看频道的节目,有许多都是父母跟儿女对簿公堂,兄弟姐妹诉讼于法庭,为的是争夺遗产。就那么点财产,置骨肉、置亲于不顾,置儿女与父母之间本有的慈爱和孝于不顾。


我觉得你心里就在想一个问题,把父母告到法庭上去的那些儿女,他们知道不知道孝之理?一定都知道,因为他们都在中国文化世界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孝之理呢?可是知道了没用,照样把父母告到法庭上去。


你是中国人,在中国文化世界长大,你也一定知道“孝悌”,就兄弟姐妹的关系,兄长对自己这个弟弟和妹妹有一种关怀和帮助的责任是吧?那么弟、妹也对兄、姐有一种敬重,这样一种关系,那叫“悌”。


现在知道没用,骨肉相残,手足之情,至手足之情于不顾。我心里想无论哪一方胜诉,都不会有幸福感的。你胜诉了,你的兄姐或者弟妹败诉了,从此成了仇家。手足之情荡然无存,这叫有幸福感吗?所以无论哪一方胜诉都没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情感的,某种本真的生命情感得到满足,这是我们的生命幸福感。


朱熹这么认为的:天理是不朽的。比如说天理当中有一条叫“孝之理”,那么我们对父母的孝之理不朽,哪怕世界粉碎,这世界都没了,孝之理不会消失的。


世界粉碎了,就人类社会也没了,人类社会没有,那么父母跟儿女的关系也就没了,但他说“孝之理”还在的,一旦有了世界,一旦有了人类社会,就又有了父母跟儿女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天理就是“孝”——父慈子孝,它永远在。于是我们要认识这不朽的天理,我们的孝亲之心就来了,听上去有没有道理呢?


我就想起西方哲学了。你比方说万有引力定律,这条万有引力定律是不是要至少通过两个物体来体现?单独一个物体是不能体现万有引力定律,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比方说一个物体是地球,另外一个物体是苹果,那么苹果成熟了以后不是脱离地球,而是落到地面上去。


据说牛顿被启发了,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成熟为什么不往天上飞掉呢?总往地上掉,万有引力定律。好,一条万有引力定律必须要至少两个物体来体现它。那么请问,假如宇宙中没有两个物体,消失了,请问万有引力定律消失了没有?没有。一旦宇宙中又有了两个物体,他们一定服从万有引力定律,各位同意吗?


万有引力定律本身是不朽的,不管有没有体现它的事物,它总在,有了事物便体现它了。朱熹也是这层意思,天理总在不朽。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他就一定是服从天理的,一定是天理的体现。听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陆象山要把它倒过来说了:(是因为)我们先本有孝亲之心,天下才会有孝之理的——“孝亲之心”是“孝之理”的前提,你不要倒过来说。那么我们能同意谁?


若你同意程朱理学,那么就与现实生活不符合,因为我们都知道孝之理,可是光知道这个道理没用,孝亲之心依旧不出来,行使生命情感。怎么会不出来的?是因为被什么遮蔽了,而不是说这个人头脑没认识“理”。


这里就要讲《论语》中一段话,来明白孝亲之心是天下有“孝之理”的根源。


在之前的课程里,我曾经讲过《论语》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有一次就问老师孔子:你主张恢复周礼,周礼当中有这么一条,“假如我们的父母亲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同时反问宰予:假如你父母亲去世的话,你吃的好穿的好,“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宰予回答说“安”,孔子就说“汝安则为之”——如果你觉得心安的话,你就自己来决定服丧多少时间。


宰予得了这个答案就走了。


宰予刚一走,孔子控制不住说了一句话:“欲治不仁也”。在这里,孔子拿什么做标准,判断宰予这个人“不仁”?就是“心安与否


假如孔子正面地回答宰予的问题,他就要跟宰予讨论了:为什么要服上三年?两年是不是也行?或者两年半,假如真这样的讨论展开的话,这个问题就变了,变成了一个理性的计算:怎样的服丧时间是合理的。不是这件事,它不是头脑的理性计算,而是生命情感,值得分析。


心安还是不安?心安与否不是头脑中的认识问题,而是生命情感的问题。我们怎么会心不安的呢?假如我们的父母去世,我们不服丧,我们为什么心不安?


因为我们在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不去回报,一定心不安,这叫孝亲之心。


孝亲之心来自哪里?不来自我们头脑对孝之理的认识,而是来自我们跟父母一起生活、打交道,我们感受了父母给我们的关爱,这是份情感,现在如果不回报,你就心不安。


天理都来自什么?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都来自人与人打交道,我们并不是单个的活在这世界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最初处在与谁的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情感联系,天理就从里边出来。


不是孝之理规定出我们有孝亲之心,而是我们的孝亲之心本属于天理。所以理不是通到认识的对象,这个理是什么?天理是什么?我们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条理,因为他来自天,所以又叫天理。


我们面对一个“理”字,千万别误解,我们学到了西方文化,西方科学、西方哲学一看到一个理字,就把它看成是理性的规则,于是就是头脑去把握的东西。


中国宋明新儒学,特别是陆王心学讲的“理”是生命情感的条理,这是关键处。千万别把天理看成是脱离人的生命情感的那一系列道德规则,也就是跟人性脱离的道德规则,那叫僵死的教条。天理就是人性,心即理——就这个命题来了:是性即理,还是心即理?两派之争,他们的分歧就是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对立。


我们再进一步讨论,我们的认识可以对某些“理”加以把握。


比方说我们举例子,物理学当中有热力学,热力学就要讲热的道理,热之理,请问热之理热不热?它不热,没温度的。热之理只是说热是件什么事情,比如说可以是一个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的加剧,这叫热之理。它本身热不热?不热的。它没温度。


你头脑可以认识它,但它没有温度的。红之理红不红?不红。红之理所说的红,就是说那些特定波长的光被称为红,它不红的,你要实际的哪一支颜色笔在纸上涂出来,那才叫红了。


我们对父母的孝,孝之理的本身,如果脱离孝亲之心,它就没温度。爱之理,爱不爱?不爱。把生命情感全部撇开,那些理根本没有任何实践的可能。人的生命实际上都是生命情感推动的,热之理不热,红之理不红,爱之理不爱,孝之理不会孝的,孝来自孝亲之心。


现在的全部问题是什么?我们本有的孝心之心,是在跟我们父母打交道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那份情感怎么会被遮蔽掉?问题出在这里,而不是说我告诉你孝之理。


那么,被遮蔽掉的是孝亲之心,怎么会就自然来了呢?——去除遮蔽不是靠讲道理的,孝亲之心再度起来,它不被遮蔽是因为良知来了。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是我们的心本来具备的,不是头脑具备的。


看来两派的分歧清楚了,按照程朱理学把天理说明白,大家认识到,天理与人心隔开了。与人的生命情感相隔开的天理就是教条而已,天理高高在上,我们被迫的去服从它,能树立独立的人格吗,能树立道德主体吗?


看来“破心中之贼”不是通过讲天理这种方式来破,“破心中之贼”,仍然用你自己的心,因为你的心本有良知,良知就是本身的生命情感,那叫良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德峰教授

    各位听友大家好,近期我们注意到有部分账号在节目评论,社群等渠道引导听友通过其私人渠道获取节目电子版文稿,该行为已经对节目版权构成伤害,也严重侵犯了已经购买本专辑用户的权益。我们已经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并截图,喜马拉雅将保留后续法律追究权益。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听友本专辑是王德峰教授与喜马拉雅独家合作内容,文稿、节目都仅发布于喜马拉雅平台,请认准正版专辑和内容,谨防上当受骗。如您在其他地方遇到盗版节目,文稿,可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xmqsxzs或直接联系平台客服,与我们取得联系并反馈情况。感谢您的支持!

    听友391510853 回复 @王德峰教授: 王教授,b站上有您这门课的视频。

  • 明理无涯乐作舟

    顿悟,顿悟,醍醐灌顶!太感谢了王老师了!终于知道“心学”的心指什么。以前小时候父母说要“用心读书”,这里“用心“指的是你要带上你的生命情感去读书,当你喜欢读书了,自然满怀激情,废寝忘食,别人看来就是勤奋了,自然书也能读好了。这句如果没理解,就简单理解成读书要认真,就是一句大道理,正确的废话了。人如果只有理性去理解道理,那就永远处在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只有去磨砺这颗心才是关键!

  • 宁阁老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确实有人因为一己私欲与亲友对簿公堂,但也有很多具体情况必须诉诸法律,比如家暴或极其不公的财产分配,不应该被孝悌之道束缚而一味容忍

    踩花大道_zu 回复 @宁阁老: 儒家的的五伦都是交互性的人与人的关系,哪一样都不能单独拿出来说,比如不能不提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而只说孝亲之情,最后封建统治阶级把儒家的五伦断章取义,只谈一个方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要权利,不讲义务,听王教授的课就是剥离迷雾和去除遮蔽,重新理解儒家所讲的内涵

  • 站着死的魂灵

    心安即是不仁,不太同意这个故事。生前天天尽孝,并将此爱延及他人,何必在意三年守孝。

    茜婷Doris 回复 @站着死的魂灵: 这里本身三年就不是重点,讨论守孝多长时间性质就变了。关键就是你不守孝心安否,安者不仁。

  • 火心210616

    当代大儒

  • 生命解读

    未经他人离苦,莫劝人从良善。王教授,你不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俯视凡尘草芥,因为,你没有身处在黎民百姓的生存压力环境之中,你又如何能理解他们为生存资源的激烈争夺。 哲学是要我们能在理解这个世界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找到解决集体生存的发展路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众生,高谈阔论的讲述所谓的美德。

    知来_8c 回复 @生命解读: 经他人离苦就可以劝人良善吗? 你从哪里听出来王教授在制高点俯视凡尘的? 弱小和无知不可悲,可悲的是偏见和傲慢! 你想寻找解决集体生存的发展路径,谦虚的静下心来,好好听一听王教授的马克思讲座,一定能给予你启迪。 浮躁的社会,连普世关怀都显的这么躁动! 我要是个播主,不会用这种蹩脚的方法刷存在,聪明点吧!(罪过,轻视他人有莫大的罪!)

  • hqh三宝

    中国式的子女之孝是否有被道德绑架的不公平?父慈子孝,父如不慈呢?再说单方面生育,不能人生多么不幸还要感恩父母生育之恩,公平吗?被生者是否愿意被生呢?

    風呂君 回复 @hqh三宝: 要你这么说现在全人类都不能生育,人类就应该灭亡,因为被生下来的人你都不知道他是不是乐意。我就不明白每天钻这些牛角尖有什么意义

  • 心的宁静123

    这集不敢苟同。儒家的道德捆绑。觉得应理性思维看待亲情。失去亲情失去幸福,更是不同意。

    板栗金口才 回复 @心的宁静123: 你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

  • HanzoChen

    真的不想用“臭鱼烂虾”来形容这帮来踢馆的,但是想来想去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词了,包括之前那个三衮什么的。套路都一样,三段论:第一段,扣帽子,根本不管人家老师真的讲了什么,瞎扣一顶帽子,就是我觉得老师说了什么什么,大错特错;第二段,答非所问的陈述,漏洞百出,而且很多观点其实是王老师已经层层剖析解释过的;第三段,推销,要听真的真理,来我这里吧…… 这里面有的开口骂街,有的耸人听闻,还有的装理性礼貌,这楼里就看见俩了。其实我觉得这帮人和民科有异曲同工之妙。

    板栗金口才 回复 @HanzoChen: 不用理那些人

  • 听风听雨听红尘

    每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生成自己的人生哲学。没有必要叫板王老师。你自己愿意来这里听课,王老师没请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