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54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佛学课】54 《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00:00
11:41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五十四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法华经讲的是什么?


《法华经》历来被认为是佛经中的“经中之王”。释迦牟尼说自己所有的一切佛法,所具备的一切自在神通道力,都在法华经里作了宣讲。印度圣雄甘地认为《法华经》是一种内在生命里像宇宙般大力量的究极体现,是高奏宇宙最美音律的生命本身。金庸说:《法华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法华经》的叙述非常文学化,不仅有戏剧的结构,更有瑰丽的画面,又有严谨的逻辑脉络。


《法华经》很早就流传到中国,先后出现过六种汉译本。最早的本子是在公元256年,现在我们流行的是《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和《添品法华经》三种,三种里又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妙法莲华经》最为流行。关于鸠摩罗什,后面的课会专门讲到他,这里先放一放。


《法华经》在中国影响巨大,是天台宗立宗的依据,智者(智顗)大师根据《法华经》的解读,撰写了《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著作。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公元577年传到日本,公元615年圣德太子亲制《法华经义疏》,是日本最早的解说《法华经》的著作。庭野日敬先生在《法华经新释》的序言里提到“法华经是日本文明的基础”,“圣德太子根据《法华经》的思想创立了万世留青的‘十七条宪法’,首次建立了日本的国家宪法和世人应行之法。即使说从此开启了日本文明之窗,一点也不为过。”


佛教史上一般的看法是,《法华经》是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调和佛教内部各派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也就是说,《法华经》解决了佛教内部的分歧。什么分歧呢?方法上的分歧。佛教内部的分歧,不是基本教义上的,而是具体方法上的。因此,为了要调和方法上的分歧,《法华经》又重新讲述了一遍佛教内部没有任何分歧的基本教义,而且讲得非常系统而有趣。


2.

佛教的基本教义我们在前面说过,可以归纳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可以说是佛教对于人生的基本看法,在世间活着就是受苦。也可以说是佛教所有思想的前提,因为人生是苦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苦的原因,明白了原因之后就要想办法摆脱人生的苦,得到最终的解脱。


《法华经》里用了一个故事来讲述这个看法。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火宅的故事。说是一间很大的宅子里,住着一大家的人,所有的小孩都在这间宅子里游玩、生活,都认为人生的范围就是这间宅子,所以在这间房子里争取活得更好,但从来没有想到过,房子的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以为世界就是这间房子。只有年老的父亲发现这间房子其实是一间危房,已经着了火,火势正在蔓延,一点一点地侵蚀着墙基,房子的未来一定是毁灭,而房子的外面其实是更广阔的世界。但是房子里的小孩都不相信房子会倒塌,也不相信房子的外面有更好的世界。于是,他们的父亲用了各种办法,告诉他们外面有他们喜欢的珍宝。于是,孩子们陆续走出了房子,到了外面,就走在了开阔的大道上。


这个故事犹如一个寓言,几乎把佛教的基本思想都涵盖了。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名词:“火宅”,一间着了火的房子。我们的世界犹如一个火宅。是一个什么样的火宅呢?大家有兴趣的化,可以去读《法华经》,里用了一段很长的经文描述了火宅的状态。总的来说,在火宅里面,每个人都在为了求生奔波劳碌,又为了名利纠缠、争斗。


如果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是描绘了一个客观的人类生存状况,不论科技怎么发达,不论制度怎么进化,但是人类的贪、嗔、痴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人类的烦恼也没有什么变化。哈佛大学有一个课题组研究人类的幸福感,发现从农业时代以来,人类的幸福感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人类的争斗也从未停止过。如果每天看新闻,每天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恐怖袭击、暴力事件,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到处有火在燃烧,但是我们却还在痴迷于这个世间的荣华浮名。


所以,释迦牟尼在这个故事的后面谆谆教导众生:不要把三界火宅当作乐土,不要去留恋这粗鄙破朽的烦恼火宅,贪恋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境界。


那么,如何跨出去呢?当然要靠修行。但恰恰在这些具体的修行上,佛教内部的分歧产生了。我们前面的佛学课已经讲过佛教内部的分化,这里不重复了。主要的分化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3.

如果说《金刚经》的重要,在于解说了什么是“空性”,什么是解脱的最究竟境界。那么,《法华经》的重要性在于:调和了佛教大乘小乘的分歧。也就是说,《法华经》解决了解脱的方法问题。关于解脱的方法,关于脱离火宅的方法,佛教内部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到了《法华经》,佛陀明确地告诉大家,种种不同的方法,不过是根据不同的众生采取的权宜的方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只有一种成佛的方法。种种不同的方法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也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最终都不过是通向成佛的手段而已。


火宅故事里,那位父亲用珍宝诱惑孩子们,对他们说只要走出去就会得到羊车、鹿车、牛车。当孩子们走出去以后,得到的全部是最华美的大白牛车。佛陀的解释是这样的,当众生处于火宅之中,最重要的是设法让他们出离。如何让他们出离呢?只能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方法。比如有些众生,根性聪敏,能够聆听佛的教诲,并且深信不疑,精进不懈,领悟了苦、集、灭、道四谛,一心期待着脱离三界苦海,这就叫声闻乘。就是透过听闻佛的教诲,走出火宅。在火宅故事里,佛陀用羊车比喻声闻乘。


再比如,有些众生能够聆听佛的教诲,一心追求自证自悟的智慧,能够领悟到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道理。透过这种方法觉悟的,叫做缘觉乘。在火宅故事里,佛陀用鹿车比喻缘觉乘。


比如还有些众生,能够聆听佛的教诲,勤苦修行,一心追求一切智,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世间之众生,这就叫菩萨乘。在火宅故事里,佛陀用牛车比喻菩萨乘。


声闻乘、缘觉乘,一般被称为小乘,而菩萨乘被称为大乘。《法华经》里,佛陀讲火宅里的孩子用羊车、鹿车、牛车走了出去,结果全部得到了大白牛车。佛陀的意思是,三乘只不过权宜的方便法门,最终只有一佛乘,只有一种成佛的道路。或者说,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手段,最终都是为了得到最终的解脱,为了彻底摆脱生死轮回。


《法华经》里反复阐述的这个观点,在佛学里叫做“三会归一”,意思是把三乘调和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法华经》的这种调和,当然并不是和稀泥,而是在逻辑上把佛教的各种说法串了起来。所以,相比于其他佛经,《法华经》更有系统性,更像一本教材。透过《法华经》,是可以一步一步地学习到佛教的理论体系的。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大家分享:怎么样才能成佛?进一步解读《法华经》,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茶画一堂楚文

    《法华经》,种种不同的方法出离!

  • 笑一笑v

    感恩师兄,我是如此的幸运能听到这样好的经典

  • 听友188254696

    能够安心的听

  • 1356797emoi

    听了一下,非常棒,感恩有缘分听到,毫不犹豫买会员!

  • chen_vll

    为啥要收费啊

  • 茶画一堂楚文

    远离火宅。

  • 听友281329459

    感恩老师,讲得真好

  • 消遥空

    阿弥陀佛🙏 很想续听,只是无缘,叹息,,

  • 明月清玉

    🙏🙏🙏🙏🙏🙏🙏🙏🙏

  • 云锋禅师

    科技不创新干嘛呢?创新又如何?不都一样吗?,有意义和没有意义都是没有意义的意义

    听友24469210 回复 @云锋禅师: 你有什么创新,键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