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寸感:说话张弛有度,才会人见人爱

4.分寸感:说话张弛有度,才会人见人爱

00:00
13:03

分寸感:说话张弛有度,才会人见人爱

 

前段时间,我去一家餐厅吃饭,注意到有个女孩风风火火地跑过来,坐到我隔壁桌,一坐下就大声地对她的同伴说:“你今天的衣服真的太丑了!”,我观察了一下她对面的女生,鹅黄色的衬衫搭配了一条亮绿色的短裤,虽说略微有些怪异,但也有独特的风格,远算不上“丑”。紧接着,风风火火进来的女生又说:“这样搭配真的显得你又黑又胖”,对面的女生显得有些不开心,于是她又补了一句:“别怪我心直口快,我是为你好”。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为了聊天的终结者,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听到这句话。在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同事之间,在升学、择业、辞职、找对象、结婚生子的每一个关口。相信不管是餐厅里的女生,还是我们大家,在听到这句话时都不会觉得开心,为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我是为你好”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其实是“我了解你,你做的选择都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仿佛自己站在正义的高点,不在意对方的想法与选择。

 

这种跨越关系的亲密程度,擅作主张地为别人做出决定的做法,其实就是分寸感的缺失。再亲近的关系,分寸也不能丢失,自以为熟络的“出言不逊”,很容易跨越对方的心理边界,生出嫌隙,惹人不快。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什么是分寸感,以及如何有分寸地与人沟通。

 

一、什么是分寸感

     首先,如何理解“分寸感”呢?

“分寸”这个词,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三》一则关于孟尝君的小故事,意思是指微小细碎的事,后来被引申为为人处事、交流沟通的界限。正因为分寸感常藏在微小的变化里,所以很多人在交流沟通时,并不重视分寸感的把握。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无论是亲情关系、友情关系,还是爱情关系,想要做到“久处不厌”,达到“人见人爱”的境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时刻谨记交流的“分寸感”。一个有分寸的人,别人和他相处起来也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没有束缚和压力。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分寸感就是不探问隐私、不说批评的话,或者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很多文章也是这么教导大家的。

 

其实并不是。这种“一刀切”的方法虽然不容易出错,但也可能让你变成一个无趣而刻板的人。比如对于热恋中的小情侣来说,适当地探问隐私能够增强两个人之间的了解,促进关系进一步地发展;对于职场中的管理者来说,如果下属做了错事,也不可能完全不批评;并且在碰到麻烦的时候,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反而能促进事情更快解决。

 

所以,分寸感的核心,不是为自己的行为画好条条框框,保证自己处于某个状态之内,而是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而改变。《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人处事懂变通才是分寸感的核心。

 

真正有分寸感、会说话的人,能够做到心中有尺,口中有度,有礼有节,进退有数。

 

二、如何把握分寸感

那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把握说话的分寸感呢?

 

那就需要我们在说话之前,在心里对说话人的关系、说话的目的、对话的环境、以及对方的情绪进行判断。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讲讲这几个说话之前的判断。

 

1. 关系判断

首先要做的,是关系判断。

 

也就是在说话前,我们首先要判断一下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如何?首先判断是长辈还是同辈,如果是长辈,则需要更注重尊重,多使用“您”、“请”这样的敬语,如果是同辈,则可以稍微随性一些,来表达亲近。接下来判断关系亲密程度,看你们认识了多久,有多深的交情。如果是刚刚认识或者不那么相熟,切记不要交浅言深。当你在不了解与对方的关系远近,以及对方的人际交往的界限在哪里时,敬,而远之是最好的选择。

 

并且这种关系判断,也并不是说关系不生疏就可以无视分寸的。比如亲戚关系可能是一种比较熟络的关系,但如果过年亲戚连环发问:“为何还不结婚?还不生小孩?一个月赚多少钱?房子买在哪里?”还是会让人十分不适。真正会说话的人,会提供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无论多么亲密,都应该保持一定的分寸,不做超过双方亲密度的事情。

 

所以,分寸感,不是指疏远,也不是指刻板,而是指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认清你与对方的关系亲密程度,然后做出最为合适的举动。

 

2. 动机判断

判断了关系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动机判断,就是指你和对方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说这句话要达成什么目的。

 

同样的话,可以有丰富的动机,同样一句“你好啊”有时候是想表示问候,有时候则是表达不满;同样是赞美,有时候可能是为求人帮忙做铺垫,有时候则单纯抒发感情。所以,我们要去判断自己说话的动机,动机不同,分寸也不同。如果我们并没有明确动机,无可无不可,在分寸感上就可以放松一些,但如果我们有十分明确的动机,就需要拉响分寸感的警铃。


比如说,你是从事设计行业的,有个朋友的朋友请你帮忙免费做个设计,你和他并不熟。他说话的动机是让你帮忙,而你说话的动机是拒绝,如果你不好意思直接拒绝,而是说“啊,最近比较忙”,他可能回复你:“不急不急,忙完再帮我的忙就好”,你只能再找理由说:“我不太专业,做得不好”而他可能继续坚持说:“没关系,相信你的能力,随便做做就好”,一来一回后,通常结局是你还是没能拒绝这个要求。英文中有句话叫"Don't say maybe if you want to say no.",与其用委婉的方式说“不”,或者编造各种理由来拒绝,给人留下不真诚的印象,不如直截了当、干净利索地表示不行,毕竟此刻你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拒绝。

 

同时,也要判断对方的目的,不应该交浅言深,也不应该时时刻刻拒人于千里之外。比如,对方只是单纯地夸奖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此刻,风趣地加以回应,或者坦率地说一声“谢谢”,都比回应说“没有没有,这只不过是地摊货”这样拉开双方距离的话来的得体,

 

并且,在交谈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别人说话的整体的动机,不要只抓住一个点,觉得不同意,就加以批判,否则很容易成为所谓的“杠精”。

 

3. 环境判断

第三个要做的是环境判断。

 

在你说话时,外部环境是怎么样的?你们是处于一个私密的环境进行交流呢,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交流。所处环境的大小与分寸的疏密有密切的关系,越是公众的场合,就越需要强烈的分寸感把握,而如果是比较私下的场合,就可以放松一些。特别是有些负面的内容,在一对一的私下交流中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在公众场合说出,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有小朋友的家庭,如果小孩在外面犯了错,有些家长会当场训斥甚至打骂,而有些家长则会等到回家后,再进行教育引导。当场训斥打骂的家长,其实失去了和孩子相处的分寸感。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当着众人的面被打骂,很容易让他们丧失自信,心理受伤。

 

不仅对于小孩子是这样,对于大人也是如此。在职场中,我们也常遇到想要提出意见的时刻,比如在某个会议上,领导讲了一个观点与你的想法有差异,于其当众提出不同意见,让时间在你们的争执中流失,影响会议的效率,不如等到结束后,私下跟领导进行沟通,如果你是对的,说明你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懂得为他人留面子,如果你是错的也没关系,就只是一次私下的探讨,说不定还会让领导觉得,这个员工会去思考,很有想法。

 

4. 情绪判断

最后要做的是情绪判断。

 

在交流中,很多人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同样是在倾诉,如果在对方已经表现出不耐烦时依旧滔滔不绝,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分寸感的人,而如果对方对你的话题十分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很入迷,你说再多都不会被认为没有分寸感。

 

所以,我们在交流时,总要留一点注意力在对方的情绪上,对方已经表现出不满,比如焦躁不安,搓手、挠头这样的小动作变多,目光变得固定甚至呆滞,或者身体向后倾斜、逐渐远离你,就尽快结束这段对话吧,不要再继续往下说了。

 

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首先我们对分寸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分寸感不是拐弯抹角,它的核心,是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而改变。总的来说,有分寸感的人,会在沟通时,进行关系判断、动机判断、环境判断、情绪判断,想清楚这四个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说话之前脑子里还要想这么多东西,这样说话太累了。

 

其实并不会。一方面,这些判断说起来复杂,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只需要一刹那就能完成,并且多尝试几遍,你就会习惯这样说话前的思考方式,不用再循规蹈矩一步步思考,而是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思考,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虽然开口前还要思考确实是更麻烦一些,但是相比于说话前多想一想带来的烦恼,在交流中分寸感缺失引发的烦恼会麻烦得多。

 

预告:

下一节,我会讲述几个常用的表达套路,让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直接使用,减少无用的表达,让沟通事半功倍。下节课见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8060vnkn

    平时和同事、朋友会注意分寸感。但忽略了和最亲的人分寸感,听了林老师这堂课让我要好好反思自己。

  • 听友185183688

    This audio is very helpful N pratical .....Linda

  • 加油美少女y

  • 听友185303316

    很喜欢这种不是满口大道理,有很多真实例子又有干货的课。

  • 1807763gfyw

    好课

  • 小天使喳喳

    分寸感真的很重要,如果大家都能听听林老师这堂课,生活中会减少很多矛盾和摩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