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四章】老子是怎么解释“道”的

【零四章】老子是怎么解释“道”的

00:00
14:18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用疑似法来想象。我们要介绍《老子·第4章》,第4章是描写“道”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是他的核心观念。在《老子》81章里面,专门讨论“道”的占了将近20%,大约每五章就有一章讨论“道”的。我们既然避不开,就好好把它了解。


我们在第1章读到“道,可道,非常道”,接着是就人的认知能力来说明,对“道”有一个“名”上的理解,然后出现人的“欲”的问题。到了第4章,讲“道”就值得注意了,为什么? 因为它专门就“道”来加以描述。


原文内容不长,我们先念一遍:


《老子·第4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对“道”加以描述,有什么特色呢?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用了几个词:“或”“似”“似或”“象”等等。所以我们先把这段翻译成白话,就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些特别的字挑出来。


“道,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是那么渊深啊!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是那么沉静啊!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里第一句他说的是,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这个“极限”是专门就“空间”上没有限制来说,“道”的作用没有任何限制。接着说它像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本源”代表在“时间”上的最早,而它本身似乎一直是存在的。


接着四句话是从“人”的角度来观察,这个“道”是怎么回事呢?它收敛锐气,不会凸显自己;排除纷杂,不会纷乱杂多;调和光芒,不会让人觉得耀眼;混同尘垢,同万物混同在一起:这是人对“道”的观察。尤其是后面两句“和其光,同其尘”后来成为成语了,叫做“和光同尘”,代表一个人不会自命清高或孤芳自赏,而可以和众人打成一片,互相尊重,互相欣赏。


老子的这番话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简单对照一下。以西方哲学来说,从古希腊开始,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对于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有一个大致的说明。最早在希腊时代找不到神的名字,又觉得好像神也有他的限制,那怎么办呢?比如天神宙斯,“宙斯”原意是指明亮的天空,而“海神波塞冬”是指海水震荡,摇撼大地。所以就给每个神取一个具象的名字,但这些神并不等于创造天地万物的力量。


到了中世纪,主要的信仰是基督宗教,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在这段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上帝的描述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否定法。“否定法”就是说上帝“不是”什么,因为你一说上帝“是”什么,立刻就出现问题。你说上帝是高山,是大海,是父亲,是母亲,这样就陷入一个狭隘的情况,完全不能表达上帝本身是什么。所以他们只能用“否定法”,说上帝不是什么,不是高山,不是大海,不是宇宙,不是父亲,不是母亲,这样的描述反而都是正确的。但是西方这种否定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它让你无法思考到底上帝是什么。


我们中国的老子不一样,老子用“疑似法”,用怀疑、相似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显然要比纯粹的否定法更好。所谓“疑似法”就是说,我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你“道”是什么,但是我让你知道:它的作用似乎没有极限,这是指在空间上,你就可以想象什么是没有极限的样子;接着,它非常的渊深,像是万物的本源,“像是”就代表不是真的是。这一来的话,一方面说疑似,一方面让你知道作用没有极限,像是万物的本源,就让你在空间、时间两方面做一种想象。


接着他说,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你说它是若有若无地存在,代表它的存在“不是”我们所见到客观世界的存在。比如我们说太阳存在,月亮存在,但你说“道”存在,这种“存在”的用法就不一样了。所以相对于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存在,“道”的存在是若有若无的,是“似或”。


最后,要强调不知道“道”是怎么产生的,就说“好像”在上帝之前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要说在“帝之先”呢?因为“帝”是一个名称,而任何名称都是在“道”之后出现的。我们记得《老子·第1章》说过,“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万物在开始的时候是无名的。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书经》里面经常出现“上帝”这个词,以它代表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宇宙万物的来源。但你一说“上帝”的话,“上帝”是一个名称,而那个“道”是还没有定名字的,也就是在上帝之前就有了。换句话说,一切名称都属于人类出现之后语言使用的范围。


所以老子用疑似法来描写“道”,这个方法要胜过西方的否定法。因为西方人用否定法的话,等于让你无从想起。而用疑似法的话,给你一些暗示,让你知道说,作用好像没有极限,好像是作为万物的根源,好像是若有若无的存在着,好像在上帝之前就有了。他给你四个方向去思考。


如果你用清楚的方式来说一句话,“道”是什么?“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我们所见的万物充满变化,而“道”永远存在。所以中间四句从人的角度来观察,说它“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因为“道”本来就内存于万物之中,离开“道”的话,万物不能存在。这一来的话,就把老子的“道”说得相当清楚了,但再怎么清楚还是要记得,他是用疑似的方法去加以描写。


事实上,用否定法,用“不是……不是……”来说明那个最高的来源与归宿,不但在西方如此,在印度也一样。印度有一本《奥义书》,提到最高的“梵”,就说它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是用不断的否定的方式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那个基础。因为谈到来源与归宿,那是根本的、唯一的,是存在自身,它本来就不是人的语言文字可以描述的,甚至不是人的理性可以思考的。人一思考,一定会想到某种具体的对象,而“道”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同时在《老子·第56章》也出现这四句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而第56章是说明人生的修养的,代表什么?老子描写“道”和他描写成为一个“圣人”的修养,是用同样的词来描述的。所以可以进一步肯定,“圣人”就是悟道的统治者。悟道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学习、要效法“道”,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样一来,就可以活出安稳平静的生活。但是并不是不要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没有任何执着的问题。


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老子·第4章》了,其中对于“道”的描述非常特别,就是:一定要描写“道”的话,最好用疑似法,说它好像是这样那样,没有直接肯定,因为“道”是不能用任何言论来加以描述的。


这种疑似法给你一个大概思考的方向,就是要想到:“道”是超越空间,进入无限;超越时间,推展到永恒;然后,它能够平平静静地、淡淡地、永远地存在下去。说它存在,它又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很特别的,作为存在根源的存在本身。


由此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西方学者对他们自己的哲学传统了解之后,再看到老子《道德经》的翻译本,大致上知道老子在说什么。两相对照之下,他们就知道老子所描写的是绝对的真实,或称为“究竟真实”;而我们在人间所见的一切,整个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真实。


所以对于绝对的真实,老子的疑似法确实是更为优越的。而西方学者对老子所谓的“道”特别推崇,也是因为这个“道”就等于是西方哲学所追求的“爱智慧”的最后的基础。


从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什么?

我们学到老子作为道家人物,总是要设法把他所领悟的“道”说清楚。看到宇宙万物充满变化,它就必须有来源与归宿;但这个来源与归宿没有名字,怎么办呢?勉强称它作“道”吧。在《老子·第25章》就会把这个过程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所以我们对于老子的“道”不需要回避,反而要正面地去加以了解,透过老子的介绍与帮助,设法去了解“道”。了解“道”了之后,就感觉到生命确实有一种安顿的力量,知道我们是由“道”而来,最后要回归于“道”。所以人生的目的很清楚,要设法悟道,然后按照合适的方式来生活。


基本上我们都知道,说到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看不见,摸不着,也很难想得通,但是必须有这样的一个来源与归宿。我们学习道家,我们知道“圣人”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修养的楷模,但终究不能忽略,有一个作为根源的“道”。我们虽然无法直接领悟,但至少要知道老子怎么描述这个“道”。


然后再问:老子为什么要描述这个听起来很抽象的东西呢?因为没有办法,人是要探寻根源的,要让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可靠的保障;否则,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像南柯一梦吗?人生的一切又能掌握什么呢?所以如果肯定有一个“道”的存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尽力,了解多少算多少,也许当我们对人生的历练增加之后,会更容易觉悟这里所说的。的确,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作为一个人,确实有可能在了解了“道”之后,启发了我们的智慧,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


【课后思考】

请问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觉得一件事情很重要,但是你又无法说清楚,所以你只好用各种比喻来描述这件事,说它是多么重要,甚至攸关生死?有这种经验的话,请问你当时是怎么描述的?你可以用否定法说它不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你也可以用疑似法,所以它虽然不是这样那样,但是很像什么,很像什么,这种疑似法说不定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能不能请你思考一下,想知道你的心得。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静梅

    象帝之先,到底是什么意思?傅老师解释说“好像是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我有疑惑,老子的口中会出现“上帝”这样的字眼吗?我觉得王安石的解释好像更合适一些。王安石说:“象者,有形之始也;帝者,生物之祖也。”也就是说,“象帝”就是最早出现的有形有质之物。不知道大家以为然否?

    嘻嘻猴94 回复 @静静梅: 上帝这个词是中国人最先有的,先于西方一千多年,山海经里面,庄子里都有出现

  • 锋_fh

    我觉得有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一种生活?人生到底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有时候觉得努力上进也很好,有时候又觉得知足长乐也很好,真的很难说清楚!然后我就换了一个角度问自己:什么生活是我不想过的?

    环保赵炳辉 回复 @锋_fh: 什么生活是你不想过的,你也根本弄不明白,弄不清楚,一切皆为玄。

  • 爱会上瘾_wi

    关于对信仰的描述。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很重要,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和对信仰的描述,否定法来描述信仰:信仰不是迷信。疑似法来描述信仰:信仰好像人生的航灯,好像精神的领袖……。尊敬的傅老师,请您指正。学生:洋

    善语结善缘此言不虚 回复 @爱会上瘾_wi: 越是抽象的事物,但从名或定义的角度去理解很困难,采用否定法和疑似法去描述,更能有助理解。例如什么是神,以及本文里什么是道。

  • 喜马雅雅521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梦想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梦想不会实现,但是我们依然怀揣梦想。因为梦想是绝望中的一丝希望,是黑暗中的一点光亮。与其说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如说梦想是用来指引方向的。

  • 宁静致远_3zc

    吾日三省吾身,对傅老讲解的“道”虽不能悟,心向往之。

  • 宁静致远_3zc

    悟道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学习、要效法“道”,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这样一来,就可以活出安稳平静的生活。但是并不是不要作为,而是无心而为,没有任何执着的问题。 思考的方向:“道”是超越空间,进入无限;超越时间,推展到永恒;然后,它能够平平静静地,淡淡地,永远地存在下去。说它存在,它又不是一般的存在,而且很特别,作为存在根源的存在本身。 傅先生就是悟道的圣人,感恩遇见!感恩喜马拉雅平台。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谢谢!谢谢!谢谢!

    王爷姓王 回复 @宁静致远_3zc: 对于悟道的过程,有一个典故很形象:呆若木鸡——《庄子.达生》

  • 郭原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 坚定阳光

    想到两个工具,一个是刻刀,一个是写字的笔。刻刀,可以雕刻立体的雕像,就是说可以创造一个三维的景象。而笔却不同,怎么画,都是二维的顶多是二维+,到不了三维。所谓的四维空间,是不是三维的景象加上联想呢?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象或是思考是不是就是第四维?因为是想象,也因为是思考,所以超越了语言或是三维以内的表达工具所能表现的范围。那么怎么表达这些意象中的东西呢?恐怕只有站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里才能达成降维描述的目的吧。

  • 白非不黑

    象帝之先何。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意之所动。象也。象之先天,象帝也。非道之体也。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悟道无道也。

  • 星辰云海LX

    非常感谢傅老师的生动讲解,深有启发。道法深邃,次次认真做笔记向老师学习。我是学商科的,但非常喜欢宗教研究学(Religious Studies),大学里选修了好几门相关课程,以前写论文还引用过傅老师的著作。老师您说西方宗教然用的是“否定法”,我能理解想通过“否定法”不及“疑似法",以衬显老子的智慧。然而以我浅薄的知识,恕我并不同意西方宗教用的是“否定法”去描述上帝。西方宗教描述上帝,更多是以故事性的“讲述法”或“启发法”,以具体故事,如旧约中神话或新约中耶稣故事,来启发。民族主义可能容易促使我们总想证明老祖宗智慧最高(如此最好),但无论如何,客观评价注解更重要。(单纯学术角度讨论,不理解为什么删了我之前的评论。)

    愿_力 回复 @星辰云海LX: 其一,西方哲学家讲的上帝跟基督教讲的上帝是有区别的,他们确实是用否定的方式去描述上帝;其二,这一章老子用疑似法描述道是什么,而圣经里讲故事不是为了说明上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