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

《史记》的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

00:00
22:16

一周优秀学员 




恭喜以上同学,获得一周【优秀学员】称号,请微信添加并联系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领取余老师亲自准备的签名书。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汉代文学。讲汉代文学的时候,我前面讲到的是汉代的汉诗、汉赋、乐府的民歌,大家都有这个印象了。


史家之绝唱 

汉诗,我举了几个政治人物,英雄的诗歌,还举了一些民歌,汉赋我的评价不太高。但是我们一讲汉代文学的时候,它有一座高峰,有个制高点,怎么样都要抬头仰望的,那就司马迁的《史记》。我在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在司马迁身上已经落了很多的时间了,我们继续还要落时间,所以把它说成是个独立的一课,叫第六课,司马迁的《史记》。


我在很多部著作当中,都对司马迁作出了最高评价,我这种最高评价不仅是就汉代文学史而言的,就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史当中,他也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地位。因为他是中国的历史观念建立的一个总策划,因为他的《史记》是全部二十四史的一个统一格调的创立者,因此也是全部中国历史的总编撰,他使得中国历代的智者具备了历史的理性和历史的责任。这一点非常了不得!司马迁给我们中国历史观念,而且非常普及的历史观念,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普及。


但是,我们又需要看到的一点是,司马迁的这一切,都是通过最高超的文学手段来完成的。《史记》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支笔,就连后来非常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都不敢望其项背。他以经典意义上的人物刻画,让中国历史以人为本,又让中国文学渗透时空。因此,我把司马迁和《史记》看成是中国文脉的制高点。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中国文化的所有的健康脉络都和他有关。所以,这个制高点我已经看成是中国文脉的神穴所在。 


很奇怪,我前面所讲的汉赋里边的铺张、骈俪的这种毛病,在《史记》里边完全不见踪影,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某一些东西一定是时代风格,我们可以原谅,不是。在同一个时代,就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文风,所以这就可以看出汉赋的毛病,我们更不可容忍了,因为它边上有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大家听明白我讲的话吗?他这个《史记》,他使二十四史的整个格局都按照他的格局来的,思路也是根据他的思路来的,所以整个历史的一个观念,整个历史的一个情怀,某种意义上都是这个司马迁所给予的。而且他又给了历史一支非常美丽的笔。所以,我前面讲到的历史理性、历史责任是他给的,还有一点就是把历史和文学融成一体,这个优秀的传统也是他给的。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


我们只要看到那种把历史书写的非常枯燥,没有任何的文学色彩的人,我们当然也可以点头,他是历史学家,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没有继承司马迁的传统,或者说他不是中国历史的正脉,就中国历史写出了正脉,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中国文化人,一般的文人,他如果缺少些历史感的话,那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既然中国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其实是个历史学家的话,那么,我希望中国的散文写作多多少少都要带有一点历史的背景。因为这好像是中国散文的很难抹去的美丽的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都要感谢司马迁。


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 

好,在关于司马迁《史记》的基础记忆当中,由于重要,我开列了十几个篇目,好像是多了一点,十几个篇目,因为司马迁的这些文章读起来也不是非常容易,稍微多了一点。我有个建议,读者可以浏览一下,然后根据自己喜爱的程度,当中再选出六到七篇作为必记的篇目。


但是,我现在不能马上在里边选出六到七篇,我只能选个十几篇,理由因为这几篇都非常重要,每个人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的不同,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个感觉就需要自己来选择了,这也是证明《史记》的高贵。


是哪些篇呢?我快快地读一下,大家能够留下一些印象就可以了。基础记忆,是《项羽本纪》、《陈涉世家》、《留侯世家》、《孟尝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淮阴侯列传》、《陆贾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李将军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我前面也讲到,这个已经不完全是《史记》里边的篇目了,他是《史记》外的自述了)。


扩大记忆的范畴,那也是《史记》里边的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外戚世家》、《伯夷列传》、《管晏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这个篇目就很多了。


我的基础记忆就已经有十六篇了,多数是《史记》里边的,也有他的自传,有他的自传。那么这个扩大记忆,我也列了八篇,这一来就有二十几篇了,二十几篇那都是非常精彩的文章。大家如果能够读一下的话,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就是在司马迁之前的中国历史有了概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的文学有也有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奠基。因为他无论是讲述历史事件,无论是来描述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形态和心理这方面,都是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文笔。我们这个读了以后我们完全会不一样,。


这一点是我对我的学员的一个非常好的告诫,就是多读一些司马迁,终身的文化感觉将会大大提升。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司马迁是要读的多一点。 


但是,因为《史记》整个说来都是比较长了,所以我列了十几篇的必读篇目,或者说是基础篇目,已经是我尽量减缩了,我为什么要减缩它,就是完全考虑到今天的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尽量减缩一下。但是如果是我的研究生,我希望他把《史记》能够读的更熟一点。


《报任安书》今译 

为了让大家对司马迁有更多的了解,我把他的《报任安书》,翻译成了现代散文,这是《史记》之外的一篇重要的自序散文。如果和司马迁惯常的文笔相比,你一看觉得他说话有点罗嗦,但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有那么多难以启齿的话,憋在心里边实在是太久了,你要给他讲,他一讲就讲了没完了。但是由于难于启齿,你知道他讲给谁听,讲给任安听,任安是谁呢?他原来认识的一个人,这个时候他也要受到死刑。你看,司马迁是受到了严重的、最侮辱人的刑法,这个我们都知道了。那么他受了这样让人耻辱的刑法以后,他为什么不死?死是容易的,不死是难的。


他不死是为了写书,写《史记》,把它写完。那么他把这个心理讲给谁听呢?他司马迁觉得是非常耻辱的事情,他不愿意讲给别人听,他讲给一个即将要被执行死刑的人。所以,我曾经提到,我说这是从一个地狱之门寄给另一个地狱之门的一封信。


请大家注意,中国最伟大的历史教材就出现在这两个地狱之门中间,这难道不让我们感动吗?所以我就带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感,把他的这篇文章翻译出来了。尽管它显得有点绕舌,有点罗嗦,但没办法,因为他当时实在是想讲太多太多的话,讲给一个马上就要死亡的人听。大家想想那个情景,就非常的了不得。我要朗读一部分,因为文章本身比较长,朗读一部分,大家能够理解他在讲什么了。 


司马迁说,在信里说:


我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修身是智慧的府槽,乐施是仁德的信号,取舍是道义的符兆,知耻是勇敢的先导,立名是行为的目标,世人如果有了这五方面的作为,就可以跻身于世,列君子之林。如果从反面来说,那么世上最多的祸殃,莫过于利令智昏,最重的悲痛莫过于伤及性命,最丑的行为莫过于有辱祖先,最大的羞辱莫过于受了宫刑。受了宫刑阉割的人,无法与常人相提并论,这并非是一时之见,而是由来已久。


好,他下面就举了好多历史上受了阉割的人在历史上受到了侮辱,这个我就不详细的读它了。那么,下面他就叙述那一天他为什么受宫刑的原因,他是为李陵而受宫刑的。他是这么讲的:


我和李陵同在宫中任职,素不亲密,志趣相异,从未举杯而欢。但我看他,倒是一位奇士,孝敬父母,诚信交友,临财而廉,取舍合义,礼让有度,恭敬谦虚,常想奋不顾身地报效国家。因为长期的历练,有国士之风。我想身为臣子,面对公共灾难,宁可万死而不顾一身,实在属于罕见。没想到,当他做事一有不当的时候,那些历来只知道保命的那些臣子随从,就扩大他的过失,对此我心中实在是感到心痛。


他所谓的过失就是他的那次兵败,当时他率兵不足五千,打到敌人的腹地,甚至于已经足达匈奴的皇庭,这完全是垂饵虎口,强挑强敌,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杀敌之数已经超过自己部队的人数。匈奴一时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了,上下都是非常恐怖。在这种情况下面,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穷,救兵不至,死伤士卒遍地堆积,即使这样,李陵还是一声呼喊,士兵仍然尽力奋起,流着泪抹着血,拉着已经无箭的弓弩,冲向白花花的刀剑,一起向北拼杀。 


尽管李陵失败了,但是在李陵还没有败的时候,只要有前线信使来报,满朝的公卿王侯都举杯祝贺。但是几天以后,李陵兵败消息传来,皇上就吃不下,非常不高兴。大臣们束手无策,我见皇上如此悲哀,就想到自己虽然地位卑下,但应该有一番劝慰之心。我想李陵平日对将士很好,在这种情况下面,我就有心对皇上说说,却一直没有遇到机会。那天正好皇上召问,我就根据我的想法,以为李陵初功来宽慰皇上,他最初的功劳来劝慰皇上。 


谁知道我还没有讲清楚,皇上也没有听明白,就认为我是借着李陵来诋毁另外一位将军叫李广利,于是我被交付审判。我怀着拳拳之心,却无法为自己辩白。我的罪名是污上,这个审判很快就被认准了。我家贫寒,没有钱财来自赎。朋友没有一个人来营救,皇上左右的官员也没有一个人为我讲一句话,于是我这具不是木石之身就陷于监狱之中,和官吏们为伍,又能够向谁诉说?这些你都是见到的,这不正是我的情况吗?李陵没死而成为降将,家庭的名声败坏,而我却被阉割进了蚕室,为天下嘲笑,悲痛啊,这样的事情,真不知道如何来一一告诉天下。 


我的先人并没有立下让子孙免罪的功勋,做太史公的爸爸虽然执掌的文史星历,其实与执掌着祭祀差不多,被朝廷当做像倡优般的养着。在皇上的眼睛里边,都是小之物,他们也被世俗所轻视。如果当初我选择死亡,这等于是九牛失去了一毛,与蚁蝼无异。世人不会把我看作是死于节操,只认为是死于低智犯罪,自不可免。为什么?我不死是出于我评述的历史定见,我评述历史的定见是什么呢?


是这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因为人生的趋向不同。自古以来,生而富贵而死后无名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豪迈的非凡之人才能被后世称道。你看,文王被拘,推出《周易》;孔子困厄,写成《春秋》;屈原放逐,乃写《离骚》;左丘明失明,就有了《国语》;孙膑断足,修的《兵法》;吕不韦贬逐,就有《吕氏春秋》;韩非囚秦,写出《说难》、《孤愤》;即使是《诗》三百篇,大多也是圣贤发愤之作。这些人都是意有郁积,得不到排出的通道,所以追溯往事,启发未来。至于像左丘明、孙膑这样的残障者,已不可使用,即使退而著书,留文自见 ,抒发郁愤。


我本人则不自量力,近些年用憋足的文辞,搜罗天下的散佚的旧文,考证历来的行为事迹,审察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至黄帝,下至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我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谁知草稿还没有完成,就遇到了这场大祸。我心中一直痛惜这部未成之书,因此受到大刑也不退缩。我确实会写成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并在通邑大都流播,这样旧债得以补偿,万死也不后悔。当然,这只能给智者道,不能为俗人言。


最后,我还想再度向你诉说我今天的处境。我因为言论招祸,受到乡人的耻笑,使先人受到侮辱,还有什么脸面为我的父母亲上坟?即使在百世之后,这种屈辱还会加重。因此愁肠一日而九回,在家里恍惚若有所失,出门则不知道到哪里去。每想到这里,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沾湿衣裳,我简直成了宦官,哪里还能够退居到深山的岩洞。 


现在我即使想以美好的词句在自雕、自饰,也是无益,因为世俗并不相信,只能是自取其辱。看来要到死亡之日,才能定夺是非。书信不能尽意,只能略陈固陋之见。恭敬再拜。


这就是司马迁的这封信,非常重要的一封信,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一封信。好,今天就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动动月亮

    《报任安书》,司马迁的自述散文。秋雨老师译得简单,读得感人,我听着听着眼睛里却有了眼泪,为司马迁的痛苦,为司马迁的委屈!曾有人问我“知道《史记》吗?”我干脆利索地回答“知道,司马迁的著作。”又有人问“知道司马迁吗?”我又干脆利索地回答“知道,《史记》的作者。”唉,什么都不知道的我,竟敢口出狂言“知道”。我哪里懂得他的屈辱!哪里体会到他的痛苦!哪里知道他建立的历史观念!哪里知道他将历史和文学融成一体!就这么随随便便地说一声“知道”,真的不应该啊!两千多年前,您受的屈辱和痛苦,今天的我们,真的感到心疼!我将低下头去,好好拜读您的著作,以此来拜谢九天之上的您!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动动月亮: 如今世界,欧美的霸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横行。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一边不知疲倦的向世界输出着他们自以为是的民主和自由的文化,一边占据全球的票房份额。这种洗脑式的运营,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奋力直上。中国电影人完全可以挖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里面要表达的太多太多!就比如把司马迁的经历和背后的中国品质拍成史诗级的电影,一定会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很更深刻。一个国家的电影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让全世界看懂中国是有必要的。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引领世界潮流也是如今崛起的中国要努力的方向,这是软实力的体现!令人庆幸的是,舞剧《孔子》前不久在俄罗斯公演了。对于从事文化事业的中国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很有必要!

  • 华Liu

    司马迁与《史记》齐名,前者是史家之绝唱,后者是古代散文之始祖。秋雨老师将其评价为:是中国文化的制高点,中国文化健康之脉络,中国文脉的神穴之所在,这一点不为过。《史记》除了一反汉赋之庸态,还开辟了散文之真实、真情、简约、感人之先河。

    W鲸落 回复 @华Liu: 史记本是司马迁所写,何来齐名一说?

  • 明凡书苑

    向太史公司马迁致敬!向余秋雨先生致敬!

  • 粉奕涵

    男人最该具备的让人钦佩的特质是有情有义,坚强勇敢,胜过地位名望财富,在不涉及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冒死挺身而出,这份勇敢谁能比的过?在那样的时代不顾个人的“尊严”能忍辱负重完成“千秋大业”,司马迁的确是个伟岸的大丈夫,和那些徒有男人的外表,却没有男人的胸怀的人无法相提并论。他的名字将和《史记》一样,永远闪亮夺目,不朽!

    W鲸落 回复 @粉奕涵: 嗯。。。 这个,朋友,我想说上一句 你说话的这个语序似乎有点问题 你这样一说意思就变成了似乎是司马迁微不足道,而那些没有男人胸怀的人却非常伟大一样

  • 冷静静静_

    听的时候是79次阅读,听完了是154次阅读,很多人都是早起的鸟儿,尽情吸吮着余老师课程的营养,滋润着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因为有老师课程的滋润而越来越通透,越来越觉悟。感恩余老师

  • 林圣野

    汉武大帝淹割司马迁,而司马迁以他的《史记》把汉武帝迫害文化人的污点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何人的祷告都不能使他解脱。

  • DUHKHA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伟大的人总是能够克服自身所处环境的恶劣,忍受超出常人的辱难,只为自己心中的光明道义。所以才有了生命的不朽、文化的延续。敬佩。

  • 百事不避

    想很好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了解中国历史,这是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国之所以是现在这样,我们之所以是现在这样,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史记》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会到哪儿去,

  • 空谷素心兰

    听先生之课,好奇那部《中国文脉》,遂去学校图书馆接到,一阅如再遇故人,那感觉仿佛十多年前读先生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十多年了,视线不停被各种风景牵引,但此刻终于明白,终究先生的文字才是我一生的精神和情感的引领。

  • 徐徐的风中的鱼

    司马迁说自己百世之后,屈辱还会加重,却不知自己流芳百世。可见宫刑之辱是多么深重,怪不得能代替死刑。

    听友190588101 回复 @徐徐的风中的鱼: 太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