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土木堡之变,看过电视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不懂事的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被俘虏。整个京师的的精锐部队都在土木堡失陷,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才稳定人心。此于谦非彼于谦,这位于谦是明宣德年间兵部尚书,可后世对他却颇多争议。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于谦的故事。
于谦,生于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朱元璋终于离开了护佑多年的孙子,燕王朱棣也已经蠢蠢欲动。在比邻当时的都城南京不远的杭州府,于谦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他刻苦读书,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将文天祥像悬于座位之侧。
十二岁那年,他散步时路过一个石灰窑,见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一时慷慨激昂,他写下了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也许是一语成谶,事情后来的发展,就像这首诗写的一样,他为家国社稷粉身碎骨,只为留下一缕清白。
永乐十九年,于谦进士及第。他为官清廉,因为正直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城。但是他贤明果决,凌厉有为,所以后来还是被召回京城。这才有了后来土木堡之变后的种种遭遇。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也先因大太监王振给的赏赐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举兵制造叛端。英宗震怒,又在王振的蛊惑和煽动下,准备御驾亲征。一切军政事务皆以王振专断,所以自然损失惨重。英宗被也先俘虏,朝中大乱。
此时,也先为进一步扩大胜利,决定以大军护送英宗回京。名义上这是送皇帝归朝,实际上是借机大军压境。而这时,满朝文武却听说了于谦拒绝英宗回京的消息。于谦力排众议,一方面拒绝朝廷南迁,另一方面请皇太后出面,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郕王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朱祁钰继位后,是为明代宗。于谦遂晋升为兵部尚书。
而于谦的争议也就在此。论理,他保住了明王朝的社稷,是英雄。但只要英宗没死,他就是正朔,于谦拥立二主,就是有二心。对于独断专权的皇帝来说,仁义无用,这就是不忠。
代宗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太子太师石亨集团复立英宗为帝。第一件事,便是要杀了于谦。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于谦被判斩立决。据说他被抓时丝毫没有惧色,面对诬陷,他明白自己再怎么分辨也没有意义。
于谦夺门之变,可以说是与岳飞一样,以莫须有式的罪名被处死。史载:天下冤之。世人明知于谦是冤,甚至连英宗本人都认为于谦于国有功,但是一切都抵不过权位的诱惑。
可以说,于谦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就像他十二岁那年就明白的一样,人生要经历磨难,千锤万砸,有时甚至要粉身碎骨。可是无论如何,最重要的事情是:人活一世要清白、要无愧于心。中国人最重视气节,功名、钱财、地位,都不能为千古传颂,但是气节却能。所以明孝宗弘治二年,于谦沉冤得雪,护卫国家的英雄,得以万世传颂。直到今天,杭州仍有于谦祠,供奉英灵。
中国人自古称颂气节,文天祥如此,岳飞如此,于谦也是如此。中国诗人最喜欢的一件事,叫做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吟咏一件事物,实际上是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托物言志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两忘、情景交融。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教科书级别的佳作了。石灰的特性和自己的气节浑然一体,无缝衔接。
宋人程颐有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本是说烈女贞洁,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形容文人守节。中国人有多么在乎气节呢?数一数名言警句就知道了。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什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什么“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可以穷、可以傻、可以胆怯,但是却不能没有气节。千百年来,先祖以身作则,清白传世。这份基因,现在我们应该继承。
无论境遇如何,人活着就应该有底线。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气节,不求流芳千古,但求无愧于心。
石灰吟 [明] 于谦《小学必背古诗80首》,由白云出岫、蓝色百合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