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从古至今都是热门的旅游胜地。
当游人来到黄鹤楼的时候,会发现位于黄鹤楼东有一座名为“搁笔亭”的景点。我们今天讲解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也还是要从这里说起。
我们之前讲崔颢那首著名的《黄鹤楼》的时候,曾经说过,那首诗写得太好了,连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但在黄鹤楼搁笔之后,李白可就惦记上这件事了。
他是真喜欢那首《黄鹤楼》,也真想和崔颢一较高下。怎么看出来的?李白后来有两首仿写的作品都流传了下来,一首是《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句式也好,结构也好,几乎和《黄鹤楼》一模一样,算是不加掩饰、赤裸裸的仿写。还有一首,就是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虽然也是致敬之作,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不同。
不同在哪里?先看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是金陵城西南角的一座小山,本来没什么稀奇之处,但是南朝刘宋元嘉16年有三只神鸟飞到山间,三只神鸟都是五色斑斓,那模样有点像孔雀,但是叫声特别悦耳。
旁边还有百鸟云集,上下翻飞。所以当时人都说这神鸟就是凤凰。那凤凰可是大祥瑞,所以就把这座无名小山命名为凤凰山。上面又搭了个台子,就叫凤凰台。
这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你要是这样看来,这个凤凰台和黄鹤楼一样,都有一段飘渺的神仙传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这是它们一样的地方。
但是黄鹤楼和凤凰台也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不同在黄鹤楼前面要是想落一个地名的话,应该写武汉,或者按照唐朝的说法叫江夏。
而凤凰台要是冠一个地名是什么?是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金陵可不是一般的城市,那是六朝故都,自带一种沧桑感。所以说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那首《黄鹤楼》基调很不一样。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一联相当于崔颢《黄鹤楼》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是登临之后的即景抒情。
崔颢是四句诗出了三次黄鹤,李白则是两句诗出了三次凤凰;崔颢是用四句诗来表达鹤去楼空地感慨,李白是两句诗就写出了凤去台空的惆怅。
相比之下,崔颢更闲适潇洒,有一种水流花落之趣,但是李白更凝炼,也更深沉。
要知道元嘉年间正是刘宋政权最强盛的时候,在历史上就号称元嘉之治,所以当时有凤凰来及的祥瑞。
但是后来凤去台空了,那刘宋也罢,南朝也罢,或者说整个六朝繁华也都一去不复返了。江山易主,人事代谢,只有台下江水依旧滚滚东流。这是何等令人感慨。
所以说,起首一联流畅归流畅,但是已经蕴含了一种深沉的沧桑之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其实是在衔接首联的情感,具体讲了两个朝代的兴衰。当年吴国建都金陵,那时候宫里到处都是莺声燕语,瑶草奇花。
可是现在站在凤凰台上再望过去。吴宫在哪?花草又在哪?都已经成为荒陇幽境了,那东吴过去了,东晋又在这儿建都。东晋时代,多少簪缨世族,多少玉堂人物,可是如今不也只剩一堆荒凉之冢、几处无主之坟了吗?
这就是《红楼梦》中《好了歌》里所唱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这也正是人们在看古迹的时候最常有的感慨。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一下子,从低头沉思历史转为放眼大好河山。三山是什么?三山是三座彼此相连的小山,当时就在金陵城西南的长江边上,离金陵城有50多里。
诗人从凤凰台上极目远眺,看见远处的三山渺渺茫茫,若隐若现和青山连在一起,仿佛有一半已经落在了青天之外。
再往下看,白鹭洲横截于长江之中,把滚滚江流分成两道白练。这就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对仗工整:三山对二水,这是数字相对;青天对白鹭,这是颜色相对;半落对中分,更是妙不可言的动作相对。
工整之外,这一联时又多雄壮:三山其实不过是三座小丘陵,白鹭洲也只是江中一个小小的沙洲。但是让李白写起来,三山就和青天融为一体,白鹭洲又把长江劈为两半,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象。
一种浑雄浩大的气象扑面而来。这里头不仅有山水的力量,更有诗仙李白的力量。金陵城里固然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但是金陵城外却还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这一联是写景扩大,让人的眼界、心胸也一下子都开阔起来。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开阔之后,诗人看得更远了,看到哪儿了?他从金陵一直看向了长安,但他没有看到清清楚楚的长安城。
天上的浮云遮住了太阳,也遮住了诗人希望的视线。长安城是看不见的,诗人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那诗人真的是在看长安城吗?
当然不是,他是在遥想大唐帝国的行政中心,遥望皇帝,他希望能够德君行道、大展宏图,但是他看不到长安,看不到皇帝,也看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那真的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当然也不是。
西汉政治家陆贾在《新语》里头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是邪恶的小人遮蔽了诗人的光芒,让诗人报国无门。那有人又说,把“浮云蔽日”理解为小人包围了皇帝,可不可以?当然也可以。
无论你取哪一种理解,诗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沉重。
崔颢《黄鹤楼》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是人愁“,是一缕淡淡的怀乡之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尾联则是一腔深深的忧国之愁。
北宋大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白不是大臣,但他忧愁的高度足以和范仲淹媲美。
所以古人评价这两首诗的时候才会说,前六句李白恐怕还是不如崔颢自然,但是结尾一联,爱君忧国、深沉慷慨,足以为崔颢之境地。
那到底应该怎么评价这两首诗?蒙曼老师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是高而飘,真如黄鹤翩跹;而李白的凤凰台则是沉而雄,有如大江奔流。论格调,李白比崔颢雄壮;但是论气象,恐怕还是崔颢更胜一筹。
所谓经典,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而李白的致敬之作能够另辟蹊径,更多一分雄壮格调和家国情怀,也值得起我们后人的尊敬和赞叹。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