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妖猫传》,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鬼怪故事,但是它整体的故事框架却离不开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这就是唐朝中期的一次惊天巨变,而在这场巨变中玉殒香消的,就是《妖猫传》中赚足了观众眼泪的杨玉环。
唐朝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节度使安禄山亲自莅临军营,检阅了集结在范阳城南的军队,然后宣布,出兵清君侧,诛杀把持朝政的奸相杨国忠。
同时他把留守范阳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手下史思明。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大军即刻开拔,一场改变了李唐王朝历史进程的大叛乱拉开了帷幕。
这场历时八年的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当时烽火席卷了大唐王朝的北方大地,整个华北大地从高度繁华盛世一下子跌入“井邑榛棘”、“千里萧条”的惨境,唐朝政治经济遭到空前的大破坏,从此由盛转衰。
讲到这里我们就不禁好奇了,怎么一个如日中天的李唐王朝连这么一场起源于地方的叛乱都难以抵抗?这其中帝国最高权力的代表唐玄宗李隆基又有着怎样的战略失误?
我认为此刻的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至少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失误。
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唐玄宗过度自信,以及权臣们的相互钳制,但同时这又为唐后期开放气度的萎缩与朋党纷争埋下了伏笔。
安禄山的叛军十天之内,就打到了现在的河北,然后从河北一路向南,12 月初一路推进,迅速渡过黄河,直逼洛阳。
其实,在安禄山举旗南下、偷袭太原等地的时候,就有奏报安禄山反叛的情报送至朝廷,但玄宗无动于衷,认为这是官员之间相互攻讦,是安禄山的对立面制造的“假新闻”,然后唐玄宗他老人家自动开启了删帖屏蔽404。
直到安禄山起兵的第七天,告急文书犹如漫天飞雪般纷至沓来,唐玄宗李隆基才反映过来:我靠,这小子还真造反了!这才开始商讨对策。
这一周的时间,尽管情报有些混乱,不能完全确认叛乱真伪,但更为重要的是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认为他不可能反叛,权臣们则认为是他们之间的相互较量。
对玄宗来说,安禄山是忠臣、贤才、信儿,不可能“叛乱”。权臣们对安禄山先是嘲讽不肖,后是笼络重用,目的是掌控利用。
对此,装憨卖傻的安禄山心知肚明,他乘势而上,借机而行,巧妙地周旋于唐玄宗与杨贵妃、李林甫与杨国忠之间,利用君臣之间、权臣之间的利害矛盾,将自己做大做强。
玄宗提拔重用安禄山,除了看上他的“忠诚”,还用来制衡其他权臣。
所以从玄宗到权臣,都把安禄山作为一颗政治博弈的棋子,用以抵制另外对立的一方。这种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式的政治制衡,就为唐后期朋党相争撕开了一个口子。
唐玄宗错用将帅,决策无略,使平叛的程序混乱、时间冗长,而且还助长了地方将帅的实力和风扬跋扈得作风,这就给唐后期藩镇林立、长期割据埋下了祸根。
在确认安禄山反叛后,大唐中央可以说是既漫不经心又盲目自信,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应急准备,派遣一般将领到洛阳等地招募新兵予以抵抗,甚至超级自信地认为“计日”便可“取逆胡之首”,平定反叛。
实际情况是等到了判卷攻占洛阳、兵逼潼关的时候,唐玄宗一下懵逼了,立马就开始方寸大乱,而且听信谗言,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
潼关一失守,他老人家急忙逃离长安。就在逃离的半路上发生了马嵬坡兵变,一代美女杨贵妃消香玉陨,但因为她的痴情与政治的残酷形成了过于鲜明的戏剧冲突。千百年来,不断有后人能可相信她未曾死去,我想这也是中国人情感善良而美好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场兵变之后,唐玄宗可是毫发未损,不过他仍旧没能采取积极抵抗,而是继续消极逃避,向蜀中进发。唐廷对平叛的举棋不定与失策无略,不仅让叛军赢得了发展时机,而且使唐军丧失了信心斗志。
在唐廷统一指挥失灵的情形下,地方将帅则凭借对唐廷的效忠与实力,各自为政,顽强地抵抗着叛军,让唐朝这面“旗帜”暂时屹立不倒。
八年之后,安史之乱终结,但是我们分析这场叛乱之所以会失败,除了叛乱者集团内部的“异化”倒戈,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得力于地方将帅们的坚守与抵抗。
因此,安史之乱结束后,一方面是一些叛乱者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的封疆大吏,割据一方;另一方面是一些平叛有功的将帅镇守地方,“拥兵自重”。
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专横跋扈,“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甚则起而弱王室”,成为唐后期社会政治中一个难以根治的毒瘤。
如果说这颗毒瘤是从唐玄宗设立节度使时就有了病灶,那么“安史之乱”中对将帅的“倚轻倚重”则加剧了病情的迅速扩散,以至发展到后期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三,叛乱当中皇权依信宦官,纵容宦官揽权,结果不仅加剧了权臣与宦官的矛盾,内耗了平乱的精力,而且加速了皇权旁落、主仆错位,为唐后期宦官专权打开了洞门。
安史之乱时期,唐代宦官完成了由“家奴”到“主人”的身份转换,从“参决朝政”到“干预朝政”的转折。
唐代宦官权力之大、祸害之甚,可以说超过东汉与明朝,宦官发展到了什么份儿上呢?
“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关键就是在于他们掌握了兵权,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和唐肃宗。
开元盛世后期,玄宗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生活,“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大为震惊,也很受刺激,对权臣、边将失去了信任,认为只有身边的宦官最可信。
于是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时的几个关键节点,无论是逃离长安、马嵬坡处决杨贵妃,还是继续选择向蜀地西逃,唐玄宗都听从高力士的主意。
老子唐玄宗如此,到了儿子唐肃宗也是对朝中大官不相信。他在灵武即位后,在集权的同时,就把朝廷大事托付给“拥立”有功的宦官李辅国。文武大事都由宦官定夺。
而且还派遣宦官监军督战,致使将帅无用武之地,战斗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可以说经过了高力士、李辅国的经营,宦官这伙皇帝的家奴逐步从皇帝手中获得了政权、军权,这可就是直接控制了唐王朝的中枢。
这些宦官到了唐后期手握王命,口衔天宪,血溅宫廷,导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弑君、废君、立君的历史大剧。主仆关系开始颠倒,皇帝已成为宦官控制下的“囚徒”。
唐后期,虽然皇帝联合朝官展开了反对宦官的斗争,但宦官拥有兵权,致使皇帝、朝官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们看到安史之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很深远的。
不仅对唐朝而且对唐以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观念方面,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
这场叛乱极大地挑战了唐朝的恢宏气度与开明开放,降低了臣民们对外族的信任与热情,从此由气度恢宏转向心胸狭隘。如果仅从唐后期检视,最明显的后遗症便是经济残破、政局动荡。
也造成了唐朝后期政局异常不稳,内部纷争不断的情况。“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的藩镇节帅,“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可以说达到了一种与唐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居于宫廷内的宦官则“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
此外,南北衙间的纷争,朋党的角逐,也十分频繁激烈。这些后遗症尽管在唐初就有了“基因”,但安史之乱无疑是一剂强烈的催化剂,使得李唐王朝这副躯体“症状”并发,“后遗”持续。
杨贵妃其实代表了李唐王朝的巅峰时期,随着杨贵妃的香消玉殒,李唐王朝也节节败落。
安史之乱:地方的逻辑妖猫传背后的历史故事:还原最真实的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