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小令,那就是有着“秋思之祖”之称的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在古音里,往往会把这首小令的标题读作天净沙·秋思(四声)。
现在普通话的通读字音表里,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四这个音,但大家还是应该知道,在古诗词里思念的思,做动词的时候是读思(一声)。
作名词,尤其是悲伤之意的时候,大多是读思(四声)。解释清楚之后,我们就来看看这首小令: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内容本身是极普通的,极简单的。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自古逢秋的悲凉之气,说的就是羁旅漂泊之人适逢黄昏,面对眼前景,有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这首小令有着十分关键的三组意象,我们最先看到的一组意象是:枯藤,老树,昏鸦,一片秋悲之景色。
接下来的一组意向变了:小桥流水人家。这组意象似乎表达出了一种略略欣喜的意境。
但别急,往后一对比,等到他的灵魂出现的时候,这种欣喜又产生出一种强大的反差。
第三组意象就是:古道、西风、瘦马。这组意象又和开始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匹配。但这三组意象九个景物,难道只是随机排列在一起的吗?
后人特别赞佩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主要从修辞手法说,是并列式的意象组合。
但是仔细想想,难道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并列式组合吗?
来看这三组意向:第一组,藤缠着树,树上落着鸦,这一组其实是由下到上的排列;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面是流水,河水流过水边的人家,这是由近到远的一组排列;古代驿道上的西风和瘦马,这是从远到近的排列。
所以这看似随机并列的三种意象。其实细细揣摩的话,不仅有并列,还有一种递进的层次关系。
而第一组和第三组是绝对的悲凉。第二组又貌似有些欣喜,两者之间有一种反差,这是看似并列却又另有玄机的九个意象。
如果只是随机地散放在那里,它们的魅力就不能直达人心。
这时候最后一个意象出场了:夕阳西下。一下就把前面的九个意象全都统摄了起来,造成了一个时空统一的场地,这就像是有了一个舞台,所有的人物都在这个舞台上呈现。作为舞台前的观赏者,瞬间就会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当你有了一目了然的视野的时候,请注意,直击灵魂的地方来了。在这个舞台全部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像王国维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个景这个意象里,灵魂就呼之欲出了。
那这首作品的灵魂是什么呢?当然是人,只有人才有灵魂——断肠人在天涯。
人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意象,所有的自然,所有的眼前景和心中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以它看似随手写来,其实手法老道,大巧不工。
和马致远同样位列元曲四大家的白朴也有这样一首《天净沙·秋思》。他的那首小令则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的这首比马致远用到的意象还要多,总共用到了十二个意象。可是相比之下,说实话缺了灵魂,缺了断肠人在天涯那样的灵魂。
因为有了断肠人这样灵魂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背景,凸显出诗人在夕阳西下里无从着落的寄托。
三组意象在夕阳西下的统摄之下,融入断肠人的灵魂,秋思之悲凉,现实之失意之孤独之痛苦,一切衷肠尽情喷涌而出。
所以对此意境,后人不禁赞誉曰: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缀一词。就是说这种秋悲已经被马致远写到极致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词不可换,可以说是极致的“致远”了。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之所以这么感人,完全是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
马致远是河北沧州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的时候也热衷功名,有着所谓“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是在元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下,他的这种政治抱负也不可能实现。
经过多年的天涯漂泊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悲凉,后来隐居泉陵之间。其实在他人生全部的作品中,大多数还是比较豪放的。
因为在散曲作家中,马致远被看作是豪放派的主将,尤其是他的语言,融诗词和口语为一体,创造出了“曲”那种独特的意境。比如,他曾经写过:
酒杯深,故人心。
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
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
颇有东坡居士的风格,但是纵使有不尽的豪放。他在那个时代环境下,在那种生存环境下,其实也难免生命的失意与悲凉。
其实人生的本质就是在路上,或者是马致远看透了人生漂泊的本质,所以秀口一吐,便写出这样的秋思。夕阳西下,你我各自天涯。
天净沙 秋思: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赏析:马致远的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