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经常听人说,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好像在下降。难道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想象力就越是缺乏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随着人的年龄增长,知识的增多,想象的逻辑性、具体性和全面性,水平会有明显的提升,但同时,由于人越长大越习惯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事物想象的种类和创造性水平,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主观上的动机: 之所以有人觉得孩子的想象力强,能够想到的内容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比成年人更强,具有更强的探索欲望,不像成年人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所以要想有一个好的想象力,必须明确自己需要运用或实现的目标,并进行练习。
如果只是听课,而没有运用目标,是很难提高的。
知识积累: 在进行想像的时候,都是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所以知识积累也决定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在这里要提出几个概念。
外感官和内感官: 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与“外感官”相对,只有三个: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
通过“外感官”,我们的大脑获得外界的信息,并存储起来。当需要提取和调用这些信息和数据的时候,你就要用的“内感官”。
简而言之,内感官就是你提取信息的方式,在进行“再造想象”和“创意想象”时都需要使用“内感官”。
比如说当你想到你的父亲,你的脑海首先会浮现他的样子。他的发型是什么样?他的脸型是什么样?他的眼睛是什么样?他的鼻子是什么样?他的眉毛是什么样?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当你想到这些,你运用了“内视觉”。
然后,你再想,他的声音是什么样?比较粗还是比较细?周围有什么环境声音?当你想到这些,你运用了“内听觉”。
最后,你再想,你对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是敬畏?还是喜欢?依恋?当你想到这些,你运用了“内感觉”。
经验元素: 我们通过感官获取的外界信息和数据,当被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的时候,它的基本单元叫“经验元素”,它是我们具备的知识的一部分。
对于在你心里形成的你父亲的画面,先分解为不同的器官:眼睛、鼻子、耳朵等。然后,对于你父亲的眼睛,再分解为不同的结构:眼皮、睫毛、瞳孔、虹膜等。最后,对于这些结构,再分解为不同的元素:亮度、形状、颜色等。
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元素”。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力的原材料,如果把这些小小的基本单元随便排列组合一下,都能创造出不少了不起的东西。
很多想象都是由不同元素排列组合出来的。比如,天使=人的身体+鸟的翅膀,龙=鹿角+蛇身+鱼鳞+鹰爪+……
回想一件使你难忘的事情,把当时的情景在脑中重现。
画面:将景象放入一个电视机中,电视机放在桌子上。
位置:将电视机左右或者上下调整位置。
色彩:电视颜色是黑白,抑或彩色?若是彩色,调节电视的色彩,由浓调淡,再调到只有黑白。
清晰:将电视加上滤光片,使图像模糊。屏幕出现,雪花,虚影,闪烁。
大小:把电视的尺寸缩小,缩小到手机大小。
数量:变成多个电视。
距离:把电视推远,越来越远。
联想:想象一片海洋。
动作:把电视机扔进海里,溅起水花,沉下去。
综上,想象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都是要先建立一个基础的模型,然后不断调节模型的“经验元素”,不断添加细节,最终才能形成想象。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是跳出框框去思考。并非没有答案或者提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多种可能性,并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发散思维具备的四个特点:
流畅:迅速生成多个观点或解决方式的能力。
灵活:同时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
独特:想出大多数人想不到的观点的能力。
可实施:不止于设想且付诸实践的能力。
学会思考和冥想,探索各种学习方式,创造新方式,末了再进行回顾反思。对于较为理论化的观点,想一想如何将其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及在以前的尝试中学到了什么。而冥想可以让你大脑思路清晰,方便发散思维。
学会提问的方法,发散思维的重点不在于找到答案,而是不断提问以接近答案。
提出正确的问题会让你找到想要的东西。困难的是该提哪些问题:越能从差异的角度提出具体的问题,越接近成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然后就每一部分提问“如果这样尝试会有何发现?”等等。
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这是构建观点的有效工具。一个观念能生成另一个,不断扩充,你会得到一系列有创意的未经组织的观点。在以小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时,鼓励每位成员自由思考。
总之,想象力和年龄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有没有正确的运用自身的一些元素。
就像摩西奶奶一样,艺术家都是需要想象力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如果单凭年龄来说想象力的好坏就显得太单薄了。
如何持续提高想象力最强大脑,教你如何提高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