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许多不为人知的文物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连今年的春晚都增加了故宫迎国宝的环节,而且这份国宝还是一幅画。
与创作于明代的《丝路山水地图》相似,《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绘制的山水画。这些绢帛上的画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复当年的鲜丽颜色,但是却真实地告诉我们,千年前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崇宁三年(1104年),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是文艺浪漫的宋徽宗仍旧沉溺在诗词书画的意境里不可自拔。他自己就是非常有造诣的画家,并且希望把这份爱好推广到整个社会。
封建时代,帝王的爱好就是整个社会的爱好,于是在以东京汴梁为中心的北宋兴起了绘画之风。宋徽宗指示,设立画学,专门培养绘画方面的人才。
这一年,王希孟八岁。这一年,还没有人知道这个少年,未来前途无可限量。四年后,他才进入画学开始学习。一开始,在众多天资聪颖的少年中他也没有什么特别。
但是,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位资深画家,独具慧眼。他觉得这个眉目清秀的少年是个可塑之才,便亲自教导。赵佶其人,做皇帝是个草包。但是,论及艺术,他工书法、善画、诗词也有传世之作。他不关心国事,即使国家边事不断他也没有什么兴趣去理,但是说起画学,他却花了很多心思。
得皇帝亲自指导,王希孟的画技突飞猛进。少年天才,屏气凝神,专工山水。慢慢地,他的天赋全部展现出来。
1113年,徽宗政和三年,年仅十八岁的王希孟倾毕生心血,费半年之功,完成了一幅日后成为千古青绿之杰作的名画。
他向徽宗呈上这幅《千里江山图》,用了整绢一匹,画中有山峰起伏、江河浩淼,渔村野市融入其间。而后,他翩然而去,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清人推断,王希孟呕心沥血画了这幅画,画作完成他也心血熬尽,不久便去世了。
徽宗非常喜欢这幅画,将他赐给了最宠信的宰相蔡京。虽然蔡京是个祸国殃民的佞臣,但却是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的著名书法家。蔡京给《千里江山图》题了跋,并妥善保存。可惜,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这幅画作也不知落入谁人之手。
《千里江山图》全长11.9米,绢本设色,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整幅画以大青绿为基调,在山脚、屋墙、水天交接处等用深浅各异的赭石色渲染,而屋顶则用浓黑,人物多用粉画。用笔敷彩之精细,轻重浓淡之生动活脱,当世罕有。画作灿烂艳灼,美不胜收,展现出千里江山秀丽多姿,雄伟壮观。
北宋虽国力衰微,但经济发展鼎盛,江山丰饶。从这幅《千里江山图》中便可见一斑。山色连绵中见野村隐隐,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设色匀净清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中得以完美的展现,与村庄的闲适相得益彰。
随着画卷的展开,我们仿佛可以置身其中,蛮有一番盛景。紧接着跨江大桥蔚为壮观,中间建有两层庑殿顶楼阁,沿桥而上,江流曲折,渔村隐匿其中。随着小径且赏且行,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满是逍遥的隐居生活。轻舟一叶,翻越崇山峻岭、清流急湍,走向开阔的下游平原。
《千里江山图》是典型的中式山水画,其中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青绿山水中,运用石青、石绿等现实中看不到的色彩对实际的山水进行加工,人与自然和而为一。
元代书法家溥光评价《千里江山图》:“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可见其艺术生就之高。《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壮美河山融于一副绢画之中。
既然是宋代名画,就难免与《清明上河图》相比。事实上,我们现在视为珍宝的《清明山河图》在宋代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但《千里江山图》不同,它很得宋徽宗青睐。原因其实很简单,《清明上河图》是一副界画,以用标尺按比例还原的东京城。
写实是界画的基本特征,所有的细节都很精细,但是缺乏艺术价值。因为,绘画讲究的是主题、构图和技法,而这些在界画中都难以体现。《千里江山图》大气磅礴,技法纯熟,构图精彩,是作者的艺术创作。中国画讲究写意渲染,但从这点看,《千里江山图》就已经占了上风。
红尘匆匆,许多曾经明艳的色彩在历史中渐渐流于灰白,只有在那一幅幅画作中,曾见过“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李晨:千里江山图的国宝守护人CCTV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