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不成诗:边塞诗与王昌龄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今年春晚,老面孔冯巩又一次“想死你们了”。这一次,冯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诗词的节目。节目里讲了一句话——“无地不成诗”,中国古代确实有很多地名,频繁地出现在诗句中,时间长了就产生了特定的代指。

比如碎叶城,据说是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比如楼兰,其实只是西域一个小国,无论如何神秘莫测,都随着历史湮灭在尘埃中,只剩下诗歌里用楼兰来代替西域的那些年。

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三十岁进士及第。中进士之前,他曾赴西北边塞,见过真正的大漠风光,也见过边塞军队的生活。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意境相和,擅长用典,巧妙贴合。

王昌龄生于盛唐年代,盛唐的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他们的边塞题材诗歌都以长篇歌行体为主,比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歌行》等。

但王昌龄却不同,在高适和岑参还是垂髫少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创作边塞诗。他善写七绝,意境开阔,语言圆润,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

也许是王昌龄的边塞七绝诗成就太高,后来的高适和岑参才转而创作歌行体边塞诗。

王昌龄作有《从军行七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组诗虽然以古乐府《从军行》为题,但却是确确实实的七绝诗。这首诗精彩绝伦,堪称七绝的教科书。

诗中不仅有边塞壮美的风光,还有炮火连天的战场。那些常年驻守边关的将士,望着玉门关内的故乡,势要以身许国,势破楼兰。

西域多是戈壁地貌,黄沙连天,条件艰苦。玉门关内的盛唐,繁华的故乡却只能是梦中的景象。这首诗里边疆将士生活的凄苦和势破楼兰的壮志凌云相得益彰,边塞壮美的风光里是诗人思乡的缱绻情思。

楼兰,神秘的西域古国

楼兰这个名字,曾经出现在很多边塞诗里。什么“挥刃斩楼兰”、“辞君一夜取楼兰”、“不斩楼兰心不平”、“直斩楼兰报国恩”,不胜枚举。楼兰古国,大约在现在新疆罗布泊内,地理位置四通八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罗布泊原本是一片丰美的水系,楼兰也曾经水草丰美,生活富足。但是,随着自然地理的变迁,孔雀河改道、罗布泊萎缩,楼兰越发干旱,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漠中。

东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楼兰还是丝绸之路重镇,经常在汉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武帝以从票侯赵破奴帅数万大军破楼兰国,生擒楼兰王。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诗中提到楼兰,总是“破”它的原因。

诗中的玉门关,是汉武帝开河西四郡时设立的最西边的关卡。出了玉门关,就再不是大汉的天下。而玉门之所以称为玉门,便于中国人最崇尚的玉石有关。直到现在,新疆和田玉都是最上等的玉料。

那时,从西域输入的产品,最多的也是玉石,经过玉门关进入汉朝境内。所以,这道关自然也就成了玉门关。从玉门关到楼兰古城,汉朝都设有驿站,保护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

楼兰古城在汉代曾经无比繁盛,却湮灭在历史中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初的1900年,才被一些探险家在茫茫沙漠里探寻到了一些踪迹。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可是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哪里有闲暇顾及这西北边疆的历史发掘,所以楼兰遗址被斯坦因、橘瑞超等人掠夺性的发掘了。从考古发现的精致的木制品和铸造的钱币来看,楼兰的经济应该十分繁荣。整个楼兰古城,功能区分明确,甚至具备现代城市的雏形。

梁启超先生认为,诗歌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里蕴藏着能够证实历史事件的证据。让我们一起,感受诗词的力量和历史的温度吧。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大槐树下听故事,有生动的故事讲述诗词历史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