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大家肯定都知道古代科举,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有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名人都在科举时落过榜,比如:杜甫、张继、柳永、王阳明,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李时珍、贾岛、韩愈、唐寅等。这些名人中,王阳明的落榜经历算是很奇葩了,现在就来了解一下。
王阳明刚开始拜访娄谅,考取了浙江乡试,中举之后居住到了北京。第二年春天有会试,一般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王阳明二十一岁中浙江乡试,刚好第二年就有会试的机会,他就参加了。
这次会试毫无悬念的落第了。当然他也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要多么用功的去准备,这不是他的性格。
有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王阳明落第之后,当时的宰相、文坛领袖李东阳先生曾经对他说:“你是有大才的,今年没有及第,三年之后再来参加会试,你一定会中状元的。我看你能不能写一篇未来怎么当状元的感想,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吧。”
大家都能听出来,这实际上是在戏弄王阳明,对于一个名落孙山的学子,让他来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可是王阳明没觉得有什么,没把它看作是一种戏弄。他很快就把这篇文章文不加点、挥洒自如地写出来了。
所以包括李东阳在内的这些老前辈,都对他叹为天才,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一些嫉妒,认为王阳明如果真的成为状元,那他的的心中还有我们这些人吗?这是私心作祟。
所以三年之后,王阳明第二次参加会试,同样名落孙山,什么缘故呢?按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就是因为这些老前辈从中作梗,“为忌者所抑”,收到了他们的排挤、压抑。
第二次落第之后他回到了老家,大家都安慰他。王阳明说了两句很有趣、很豪迈的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考进士考了两次都没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我不认为这是可耻的,如果我因为名落孙山而动心,比如说陷入一种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当中,这才是可耻的。
其中“不动心”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自己能够保持自我身心统一的完整性,心灵是我的主宰,不会被外界的一切东西牵引,使我丧失本心。不动心是人格独立、人格完善、人格健全,并且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自身独立完善的一个标志,并非是要养成冷漠。
在王阳明的老家对面有座山叫做龙泉山,他在龙泉山结诗社,纵情于山水之间,驰骋于诗词歌赋。
当年和他唱和的不是一般人,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顾璘等,这些人都是当时文坛非常著名的人物,称为前七子,王阳明当时的诗名、才气是和前七子相当的。
结诗社时间并不是太长,当时边报甚急,边疆又发生了战争,朝廷需要推举将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阳明开始关注军事,阅读兵法,研习兵法。在这段时间内,他几乎把能找到的都拿来认真研读过了,不仅是认真读了,还做有批注。
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中的记载,王阳明阅读兵书跟一般人也不一样,他左手拿书,右手开始用瓜果、花生、小石子这些演练。如果家里来客人了,他就眉飞色舞跟人谈兵。王阳明后来在江西、广西的军事上都有功绩。
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中还提到一件事,到了阳明先生二十六七岁时,回忆起自己十六岁格竹子的事情,又觉得可能当年太幼稚了,并没有真正按照朱熹的教导去循序渐进地格物,他心里的圣人志向一直在。
边报甚急,所以他留情武事、研习兵法,同时又想起自己的圣人之志,所以仍然按照朱熹的教导,循序渐进去尝试所谓的格物实践。
王阳明自己曾经说,尽管有点进步,但还是有问题。终究觉得我的心和所谓外物,而这不能融为一体。不能融为一体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如果按照朱熹的观点,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阶梯。
王阳明再次对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还是遇到了障碍,心情也因此郁郁不乐。在这样情况下,他的咳嗽、吐血的毛病又发作了。到弘治十一年,他便有“遗世入山之意”,想从此修道去。
事实上到了弘治十二年,也就是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取了进士,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王阳明一生可以说是十分坎坷,一心为国家,执着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在他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他。
两次落榜:“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集中国文化书院、三智书院三十年之精华至诚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