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我工作的时候每次压力一大就会失眠,一天两天甚至一个礼拜,整晚睁着眼睛盼着天亮。
只有在下雨天的时候,我才能在夜晚进入梦乡。每到下雨天的时候我都在想,“哎呀,这个时候就该去打个盹儿。”
一开始我还以为只有我有这种奇怪的癖好,后来和朋友们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情,才知道原来大家都觉得在下雨天睡眠质量会变得特别好。
但这是为什么呢?我一个专门研究听觉神经科学的博士朋友,给了我一番解释。
视觉有眼皮作为开关,但听觉却是没有开关的,除非你用耳塞死死地堵住耳洞。
听觉系统就好像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安全警报系统,即使你在睡觉的时候,它也会一直监控身边的环境。
这毫无疑问的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绝对的优势,使得我们即使在睡觉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还能够警觉的发现危险,并且及时的采取行动。
但这也有坏处,比如说你可能会因为室友的打鼾声,吵得无法入眠。好不容易入眠了之后又会被隔壁小孩的吵闹声给吵醒。
但实际上你并不是因为这些声音本身把你吵醒了,而是因为突然间的变化,或者说反差吸引到了你的注意力,让大脑下意识的惊醒。
什么叫突然间的变化呢?我打个比方,这里有一间漆黑无光的房间,还有一间有一些光的房间,你在这两个房间里突然打开手电筒,那在哪个房间里手电筒的光线会更明显呢?答案当然是在那个漆黑无光的房间里。
如果房间里本来就有光,那些原有的光线就好像遮蔽了来自手电筒里发出的新的光线。这被称为“遮蔽效应”。
相同的道理,把光换成声音,相比在一间长时间有杂音的房间,在一个寂静无声的房间里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会更引人注意。
即使手机铃声本身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对于那些不小心在自习课上忘记将手机静音的人,肯定能够感同身受。
而类似于噪音的雨声,就是给熟睡的你制造了一个“遮蔽效应”,使得那些原本在寂静的夜晚会影响到你睡眠的外界声音变化被遮蔽了。
换言之,雨声就好像是卧室里的窗帘,它减少了卧室里的信噪比,达到了一定噪音消除的作用。
但下雨天适合睡觉的原因,不仅如此。
自然界的声音让人感到放松,这大概是因为自然界的声音往往有一定的重复性,而大脑对重复性的信息很快就会适应。
不光雨声如此,微风吹过的声音,水流潺潺的声音,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甚至昆虫鸟儿的鸣叫。即使只是短暂的体验了下大自然,比如说看森林大海的照片,都有同样或者类似的效果,让人舒缓心情。
这种现象在学术上被称为“自然环境体验的恢复作用”。
这里补充一下,其实幼年时住在大自然里,或是有很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对于孩子的发育也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对于性格培养,舒缓情绪等等,都有长期的好处。
即使不能住在邻近大自然的地方,也应该在家里多放置一些活的植物,也会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外面下雨的时候好好睡一觉也是有道理的。当我们的祖先还在丛林里讨生活的时候,需要出门频繁进行狩猎采摘这样的室外活动。
如果外面正下着雨,一会儿甚至可能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就很明显的不适合户外活动,聪明的人就会躲在洞穴里。
这时对于人类来说也恰恰是危险最低的时候,不用担心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被吃掉了。所以大多数的动物自然而然的都会选择在下雨天休息。有这个习惯的动物也更容易活下去,久而久之,这一特征就被遗传了下来,而我们人到今天也拥有这样一个习惯。
其实如果只是播放雨声,效果也肯定是不如真的下雨天。这是因为下雨天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都会和平时不一样。
研究发现,20℃是最佳的睡眠温度。当室温在24℃以上的时候,睡眠就会变得越来越浅,睡眠中翻身的次数会增多。睡眠温度在18℃以下的时候呢,也会觉得太冷,也不容易进入睡眠。有被子的情况下,20℃是最佳的睡眠温度。
下雨时屋内的湿度也是刚刚好。当室内湿度低于40%的时候,灰尘、细菌容易吸附在黏膜上,刺激喉部从而引发咳嗽,同时还会诱发支气管炎,哮喘之类呼吸系统疾病。
夏季室内湿度大概保持在40%到80%最好,冬季应该控制在30%到60%。老人和小孩最适合的室内湿度大概是45%到50%。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最好应该待在40%到50%之间的湿度房间里面。这些也是睡眠的最佳湿度。
在独自工作的时候,我就不太喜欢完全寂静的环境,所以有些时候我会放一些混有壁炉烧着木头噼啪作响的声音,或者有一些低语声的背景音。
所以,下一个下雨天,何不试着放下手头繁复复杂的工作,躺在床上,好好的倾听一下大自然的音乐,放松心情,美美的进入梦想呢?
第二讲:为什么下雨天睡得更香?为什么下雨天容易赖床?其实下雨天和睡懒觉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