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与十四行诗:曾让英国女王为他丢下手帕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你是否读过“十四行诗”?这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又译“商籁体,十四行,抑扬格,五音步用作全诗的形式。

首先出现于意大利,16世纪中传入英国。

莎士比亚与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的格律”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是在是太难写了,追根溯源,十四行诗最早诞生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后来逐渐传入欧洲各国,再到全世界,风靡了几个世纪,至今仍然享有许多诗人和读者的喜爱。

在拉丁语系文字中,它是一种律诗,最早在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创作十分精美,主要是表达浪漫的男女爱情。后来,十四行诗传到欧洲各国,受到上流社会才子佳人的青睐,莎士比亚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

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并产生了一大批传世佳作。

这种诗体对押韵句式结构要求非常高,甚至超过了中国古诗词,用它写成的情诗,也可谓世界上最难写的情诗。

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成就

除了诗人身份,莎士比亚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就出自他之手。

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1564年他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

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他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趣事

莎士比亚其实是个暴发户。在剧院的工作让莎士比亚通过表演、戏剧写作、和公司分红等途径获利颇丰。到三十三岁时他已完全有能力买下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第二大住宅。

之后不久,他又在伦敦和斯坦福购置了房产。如果莎翁愿意的话,他完全可以给他的二女儿三百英镑的遗产,即使她不是他的主要受益人。要知道伊丽莎白时代的货币可是众所周知的奇葩,三百英镑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五万英镑。

但是大文豪的女儿却不识字,莎翁夫妇的三个孩子中,两个活了下来。大姐貌似可以勉强签下自己的名字,但二女儿真的只能拿笔做做标记涂涂画画了。

但在那个时期,读写能力是项运用于特定贸易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大多数传男不传女。莎士比亚的年代并不重视女性的知识水平。

有一次,声名远扬的莎士比亚在剧中扮演国王的角色,这时英女王伊丽莎白正在包厢里观看他的表演.她忽然想试试能不能分散莎士比亚的注意力,就扔下一块手帕。

手帕飘到了台上的“国王”脚边,而细心的莎士比亚则不动声色地吩咐他身后的“大臣”说:“把我姐姐的手帕捡起来。”语言机智又巧妙引来台上台下一片掌声。

楔子:莎士比亚跟我有毛关系?

带你了解莎翁所有作品精华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