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哪有什么理所当然,都是你的委曲求全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引言:
对别人有求必应就是性格好?别傻了!别人不配做知心好友,你不配做老好人!

“当全世界都不喜欢你的时候,你别忘了还有我...我也不喜欢你”

对于朋友抖机灵的段子,人前的我们笑的那么的合群,然而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让大家喜欢,我们连卑微都变得不知所措。

讨好模式由来已久,还是婴儿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大吼大叫能够换来大人的怀抱,而学着挤出笑容,也就意味着换取甜甜的糖果。哭和笑还没有和开心和悲伤联系在一起时,就已经被拿来换取关注和利益。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婴儿长大的,理所当然,我们一旦面对冲突和困难,想要生存下去,讨好身边的人已经变为重要的生存方法。

为了让饭桌的气氛不太尴尬,我们努力的找着话题即使压根不感兴趣;担心别人不喜欢你,我们不假思索的答应所有的请求也许只为了换取一句无足轻重的肯定;做事被人欺负,我们摸摸自己的头安慰自己,“吃亏是福”。

我们老是能够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把自己搞的半死,当讨好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我们麻木,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

可是,当我们把自己的权利交到了别人手上,那我们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

01/讨好型人格和地位无关

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和地位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很少会看到街边的流浪汉去刻意讨好路人,路人施舍与否都是路人的事,流浪汉从不会觉得是需要自己讨好对方换取一顿吃的。

可是对于拥有讨好者人格的人而言,会不自觉的对所有人都陷入讨好的模式,即使是应该服务于自己的人。打车的时候即使很累也配合司机聊着不知所谓的天,去商场购物即使没有喜欢的衣服但看到导购员不耐烦的眼神会觉得不买对不起对方付出的劳动。

这样的我们,没法认知自己的价值,也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02/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原生家庭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如果父母从小就能坚定的告诉你,“不管你表现的怎样,爸爸妈妈都一样爱你”,那么这份坚定会成为一种守护,会让小孩明白,被爱和自身的表现无关,会知道自己和世界之间拥有着一份稳定的关系,不会因为一些失败而失去这份爱。

可是有些父母总是习惯在传达爱时附加一些条件。“你成绩一定要到班级前三,这样爸爸妈妈才会高兴”,“你要乖乖的,这样爷爷奶奶才会喜欢你”,即使这只是一种教育模式,也许这些爸爸妈妈并不是真的这样想,他们心里的爱和其他的父母一样多,但这样的话语往往容易对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不自觉的认为,一旦自己表现的不好,不讨人喜欢,那么现在自己存在的世界,就会全线崩塌

03/讨好型人格并不讨好

讨好型人格的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那么总该能够获得一些回报。然而其实讨好型人格并不讨好。

当你把自己的定位成了老好人,到处去勉强自己讨好所有人,久而久之大家只会把这种好当做理所当然,那么只要有一次你不讨好对方,你一人支撑的一团和气,便会立刻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老好人”的拒绝,会让人更为不爽。

04/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如果你已经意识并且下定决心改掉讨好型人格,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小的练习。

第一步,不要急于自责,要先观察自己是怎么讨好的别人。在每一次故意讨好别人行为后对此进行记录和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答应对方的请求?这么做是为了讨好谁?如果不这样做是担心会惹到谁?这一步骤帮助我们认清每个人的面目,而不是习惯性讨好。

第二步,别人拜托我们时,不要立刻答应,拖长回复时间。给自己时间去思考付出的时间和心力真的值得吗?这一步帮助我们改掉答应任何请求条件反射。

第三步,尝试思考假设全世界都不喜欢我,那我还会有什么优点吗?想一想自身有什么值得自己肯定的地方,而不是依靠别人建立自己的价值。

我们不是毛爷爷,能够让所有人都喜欢,做好自己,总有那么一天曾经的我也不用对这个世界摇尾乞怜,也能自信的回答“就算你不喜欢我,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我,那又怎么样呢?”

音频推荐:老好人癌的背后,都是不完整的自己——讨好型人格

关于主播

马东、马薇薇、黄执中、胡渐彪、邱晨、周玄毅联合成立米果文化,通过《好好说话》《小学问》等音频节目,让你既会说话,又有学问。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