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哪些名著的书名来自《论语》?

006| 哪些名著的书名来自《论语》?

00:00
09:54

本期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论语: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本集文稿:

我在发刊词里讲到过,明代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的书名来自于《论语》里曾子的名言,“传不习乎”。除了《传习录》,古今还有一些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从《论语》里来的。


志怪小说《子不语》


古代中国的笔记小说中,有一种写神怪传说为主的叫志怪小说,而清代的志怪小说,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往下数就要数到清代我们无人不知的那位纪昀纪晓岚。他写了一部很有名的《阅微草堂笔记》,那是一半志人一半志怪的,而差不多跟《阅微草堂笔记》一样有名的,就是清代以异端思想严重而著称的大文豪袁枚。他写了一部流传很广的志怪小说,起了个书名叫《子不语》。《子不语》印成现在的书大概在三四百页,说了这么多话,最后你起了个书名叫《子不语》,不明白这个书名来历的朋友就会奇怪,搞什么搞。而我需要重申一个事实,就是在以前袁枚写书的时代,可以说百分之百来读《子不语》的读书人,没有不熟悉《论语》的。而《论语》里记载,孔子平时跟学生交谈,最关注的是社会秩序个人道德之类的问题。至于人死后的鬼神世界,孔子一般是不轻易跟学生讨论的。可能他本人就不怎么信这类东西,也可能是他觉得多数学生还不到跟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程度。所以学生们根据平时跟老师接触的感受在论语里留下了一条七个字的印象记,“子不语,怪力乱神”,怪诞暴力悖乱神奇之类的事情,孔子平时是不说的。


你有了这条《论语》的基础再来看袁枚的那个书名《子不语》,实在太好了。因为第一它准确地告诉了我们这部书的内容写的就是神就是怪。第二在袁枚生活的清代,孔子是被皇帝称颂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他的话常常具有法律一样的效应。比如两个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有了争执,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这时只要一方声称,子曾经曰过,那么好,另一方就不该再吱声了,因为孔子都已经曰过了,你还说什么呢。所以当年那部很受追捧的电视剧《武林外传》里,有个吕秀才,为了压服文化程度不高的对手,经常把自己的话拿来冒充子曾经曰过,来糊弄人。好,“子曰”具有法律一样的效应,而袁枚告诉我们他是专挑孔子不说的话来说的,这简直是挑衅。我们前面提到过袁枚是清代异端思想严重的文豪,而这个书名把他的异端倾向表露无遗。所以这个书名第一解释了全书的内容,第二挑明了自己的倾向,是一个太精彩的书名。可是你要明白这个书名的好处,你就必须先明白这个书名是从哪儿来的。否则这个书名你不仅看不出一点儿好处,还会让你一头雾水,根本就看不懂它的意思。


清代最杰出的学术笔记《日知录》


明末清初在江苏太仓出了一位学术大师叫顾炎武。他一生写了很多书,前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过他的全集标点排印本,整整一箱要卖近两千块钱。在他的著作中最受后人推崇的是他的一部读书笔记。为什么他写了那么多书,最受人推崇的会是一部读书笔记?这么大学问,天天看书,天天写心得。书越看越多,心得的范围就越来越广。书越看越多,原来自己特别得意的一条心得,后来一看,明代人宋代人早就说过了,立刻删掉。这样日积月累的了大半辈子的一部读书笔记,第一内容无所不包,第二,每一条都是自己真正的心得,整部书都是不掺水的干货,当然也就成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他为这部读书笔记起了个书名叫《日知录》。


《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一段名言,说得太好了。他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你每天知道一点儿你不知道的东西,你每个月不要忘掉你已经学到了东西,这就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所以好学不在乎你考试之前三天五天不睡觉,而在乎你每天都能坚持不懈地去知道一点儿你所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日知”。 你要每天记十个外语单词,每天写十个毛笔字,坚持三年,五年,一天也不落下,你的外语能力跟写字水平一定大有不同。只是真要坚持不懈太不容易了,而顾炎武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现在是2018年的一月,让我们在新年的第一个月里就以顾炎武为榜样,自觉地去“日知其所无”。要是人人都养成写“日知录”的习惯就更好了。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如果说顾炎武的《日知录》是清代最杰出的学术笔记,那么宋代,也有一部相类似的学术笔记,那就是南宋大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王应麟是宋代学问顶尖的大学者,他写的书也很多,而特别重要的就是他的一部读书笔记《困学纪闻》。《困学纪闻》这个书名跟《日知录》一样,也是从论语里来的。孔子认为,有一种人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这就是生而知之的,这种人当然是第一流的。第二流的是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也就是学而知之的,而第三流的,就是有很多不懂有很多困惑,但还是愿意不停地学习的人,是困而学。困,就是困惑的困。好在《论语》里,孔子曾不止一次地指着自己,跟学生声明,“我非生而知之者也”。连孔子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这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个必要的安慰。我就不需要因为自己没有生而知之而痛不欲生了。更让我们感到安慰的是,除了孔子,历史上还有很多名家甚至大师,不但声明他们不是生而知之的,而且还表示他们就是困而学学而知的。王应麟的这个《困学纪闻》的书名就表明他的所记所闻都是从困而学中获得的。而明代有一位跟王阳明同时的哲学家叫罗钦顺,他是反对王阳明的哲学观点的。名气不如王阳明大,但我们现在大学里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也经常要专门用一章来讲他的思想,说明他的地位的重要。他把自己的论文集起名为《困知记》。一直到现在的学者,例如一位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论语》很有成就的前辈,叫赵纪彬。他把自己的论文集起名为《困知录》。而另一位研究太平天国史的最大权威叫罗尔纲,是胡适的学生,他则把自己的论文集起名为《困学集》。这些书名都是从孔子那句“困而学”来的。


 除了对人名书名,《论语》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成语,有的话甚至成了人人都会用人人都会说的俗语,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复旦傅杰教授

    欢迎大家在声音底下留言或提出你对课程的困惑,我会在本周日的互动答疑课程中一并解答,谢谢大家!

    肖罗_9q 回复 @复旦傅杰教授: 《论语》是亲切的:几千年前,一个老头带着3000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论语》是深邃的:它在中华历史的酱缸中搅了几千年,精华和糟粕,都是一言难尽的;《论语》更是现实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如果不熟读它,怎么能在儒家的雍容智慧里会心微笑呢?

  • 清若空和

    末尾的“我在音频下方”约34s,不必每期都讲一遍,毕竟这个是付费节目,订阅的听友必然每期都听的,不必要每期都重复这段话。另外,每期节目平均约10分钟,实在不过瘾,是否能增加到15-20分钟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清若空和: 这也是我所以语速较快的原因,我会尽量充实内容。谢谢你的鼓励。末尾的话是制作方安排的程式

  • 惜福_lx

    听了老师的课,真如久旱逢甘霖,滋养身心,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呀!

  • 微习惯杨

    困而学、记得第一次认真看【学而时习之的】时候、就想{学什么呢?}然后看网上的注解、很多人告诉我是学孔子的仁、温良恭俭让、中庸、但我还是学不来、感觉是正确的标语。现在还是满疑惑、学的对象、到底是该学什么?最近接触到一些读书笔记、产生一个想法、论语中之所以不写学什么、是不是每个人学的就不必是一样或类似的、而是要每个人自己思考、我应该学什么?我想学什么?我喜欢学什么?我愿意学什么?

    微习惯杨 回复 @微习惯杨: 今天和自己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说到、她起名字的含义有希望她读书开心快乐的意思、小孩回答的意思是【读书不开心】呵呵、学而时习之……悦乎?读书是学吗?是。学是读书吗?不是。可能是学周围人的行动吧!

  • 烟霞海棠

    傅杰老师优雅从容、将《论语》用学者、大师、的心血智慧娓娓道来,为我们的生活开辟出一片光芒。如饮甘露,真是太好听了!能够听到傅杰老师讲述《论语》,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心怀感恩,用心听《论语》。

    王久臣 回复 @烟霞海棠: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师的语言,平和而从容,若潺潺溪流从心间自然流过,与你同感!

  • MyStudio_赳赳妈妈

    孩子说傅老师就是他心中学者的模样😄

  • 听友285333168

    老师,请问孔子姓什么?

    云瑶小程序 回复 @听友285333168: 姓孔名丘,字仲尼。

  • 心的湖_q2

    日知其所无,受益匪浅!第二次学习了!

  • 老龙吟东方

    请傅子评价一下“生而知之”

  • 柳绿朝阳

    卡片月勿忘其所能,其写成起了。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柳绿朝阳: 谢谢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