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中的逻辑分析

阅读理解中的逻辑分析

00:00
13:33

学习阅读方法,让读书更高效。你好,我是孙健。欢迎收听我和喜马拉雅轻学堂联合制作的《双语分级阅读方法论》课程。


前面两讲内容,我们一起学习了关于情感emotion的知识。情感表达的方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是我们把它归纳为三种情感和四种方法。三种情感是positive emotion,negative emotion和neutral emotion,即日神情感、酒神情感和调和情感;四种方法是通过情感词汇,通过场景描写,通过人物刻画和通过故事情节,来感知情感。


第三讲,我们要学习阅读的第二个基石,逻辑。中文、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经常被诟病为不讲逻辑。我们的语言,有太多弦外音和暗含意思。我们习惯于顾左右而言他。中文写成的协议,也往往有互相矛盾的解读的可能性。


岳飞被杀,秦桧给出的理由是“莫须有”;(清朝文字狱的例子)。这些决定更多是情感(emotion)左右,而不是logic决定。


从文化属性分析,感性的,更有酒神精神的;理性的,更有日神精神的,哪一个更好?就像被问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更美,还是我思故我在更迷人?没有好坏,只有偏爱。


但是,想要学习阅读,就必须两条腿走路。不学逻辑,就无法读Philosophy,没有哲学素养,就无法理解history,没有历史,就看不了literature,不看文学,又何谈阅读?


在正式讲解逻辑知识点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历史故事:


古希腊三哲之首的苏格拉底Socrates,因为被判死刑之后,他的朋友Crito希望可以救苏格拉底,或者帮他逃亡,或者帮他赎身。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都认为他无罪,但是法律判他有罪,而法律本身是不会判人有罪的,是应用法律,想要置苏格拉底死亡的他的敌人,判他有罪。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我们第一次听到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的故事时,第一反应是为之愤愤不平,还是开始推理内在的原因?


苏格拉底的朋友相信他无罪,这种相信,是感性的,是情感为主导的。为什么呢?我们看一下苏格拉底的逻辑推理:


我,苏格拉底坚信法律是维持正义justice的基础,法律判定我有罪(哪怕是被操纵的),法律规定逃跑也是犯罪,如果我逃跑了我就违背了法律,违背了法律,就是违背我对正义的追求,就是自我矛盾,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打脸。因此,我只能赴死,有种舍生取义的感觉。但是,苏格拉底是超越了情感,而用逻辑推理出一个常人不太敢接受的结论。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虽然,我们现在看,苏格拉底的推理也有漏洞,就是他没有区分法律本身是否正义。但是,在2000多年前,他在人们心中种下了相信逻辑的种子。想想那个时代的中国,大概是春秋时期,我们的社会,主要是依赖礼法和传统在判定国家大事,就可以感受到差距了。


 如果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更多是感觉到为苏格拉底不值,那我们就还是没有领会他要推崇的逻辑的真谛。因为他的舍生取义,让西方世界的发展,有了逻辑的基因,如果没有这些伟人,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宗教压迫的人们,要用什么思想武器,来唤起人文的精神呢?


 其实,经过训练的逻辑分析能力,生活中也是有很大作用。讲解逻辑学,哪怕是最基础的逻辑体系,都是至少一个学期是事情。我们这个mini课程的核心目的是学习阅读的方法论,多及时少,我们不能偏离主航线太远,我们只看一个例子:


researchers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depression和戴墨镜wear sunglasses,经常是同一群人,因此,得出结论,经常戴墨镜会引起抑郁症。


这个推理,咋一看,很有道理。公司高管,经常有高学历和留学经历,所以想要做高管,就要多读书,尽快留学;隔壁老王的孩子小王上了一个培训班,考试提高了10分,所以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去那个培训班。


类似墨镜问题的现象,在生活中,举不胜举。这其实是一个最基础的逻辑问题,叫AB模型,AB Model。我们把depression抑郁症当成A,sunglasses墨镜,当成B。两者发生在同样的人身上,就是A和B,是一个并列关系。研究人员的结论是,戴墨镜导致抑郁症,是因为B,所以A,是一个因果逻辑。并列推因果,就是逻辑错误,至少是逻辑不严密,需要额外的证据。得到的不是conclusion结论,而是assumption,假设,或者说假说。假设是要进一步论证的。需要evidence证据。证据可能strengthen加强了假设,也可能weaken削弱了假设。直到足够的证据出现,才能说是prove证明了假设,假设也就变成了结论。有了一个结论,就可以继续向后infer推理新的假设。比如墨镜问题,如果证明了,戴墨镜确实会引起抑郁症,那么马上就可以得出一个推理,买墨镜的公司的股票要跌。从assumption假设到infer推理这个完整的过程,都是需要explain解释的。


以上,就是一个完成的,简单的逻辑要素。


刚刚开始接触逻辑学知识,大家会有晕晕乎乎的感觉,这很正常,不要急。我们先总结一下,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条是:


假设assumption

证据evidence

加强strengthen

削弱weaken

结论conclusion

推理inference

解释explain


一共是七个。就像学习数学,最好要背诵九九乘法表;学习语言,最好要背诵26个字母一样。学习逻辑,最好要记住逻辑的七要素,就是上面提到的7个内容。


如果说,阅读文学作品,更多是情感享受,那么阅读知识类作品,就是知识提升。而知识提升,不只是从不知道到知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背后的逻辑过程。所有学习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公式和方程,是最基础的内容。公式是从公理推到出来的,公理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假设,比如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公式需要证明,需要解释,公式可以推理出新的公式。


其实,读知识类的书籍或材料,在逻辑这个维度上,理解过程大致如此。比如我们读一篇英文或是中文的论文,再看结论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这个论文有没有给出前提假设。伽利略的理想斜面试验是假设斜面光滑到没有任何摩擦。第二步,就是直奔主题,确定论文的结论。结论确定以后,再去看支持结论的证据,数据也好,调研结果也好。然后拿着结论,要做验证,比如重复做一次论文中提到的实验,看看是否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很多学术造假论文,都是在这个环节被拆穿的。如果结论可靠,就可以用已有的结论,去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推进科学研究的进展了。


但是,不是所有的阅读材料,都是像论文一样,有明确的格式,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7要素,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下,7要素不是要同时出现在一个文章中,一个文章中,7要素也不是只能出现一次的。


如果我们阅读报纸、杂志、思想性或是哲学性的书籍、重要的法律文件、协议、工作邮件、会议纪要等内容的时候,是需要一遍阅读,一遍进行思维判断的。判断我们正在阅读的内容,是属于逻辑七要素的哪一个。一开始练习这个方法的时候,会拖慢阅读速度,降低阅读乐趣,但是从真正学习阅读的角度,这是非常必要而有价值的。如果有英语考试,尤其是高难度英语考试需求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我教了十几年英语阅读,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者在逻辑分析能力上欠缺的比较多。不仅仅是中国的学生,成年人如果要进修MBA,需要靠GMAT,就难解决的就是逻辑和阅读两个考试内容,简直是痛不欲生。


我们以阅读儒家经典为例,展示一下逻辑七要素如何应用:


儒家经典,不管是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还是其它作品,共有的假设是:


人是可以被教化的。其实,现代的教育和监狱体系,也是有这样一个前提假设的。


接下来是观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就是观点。当然,书里面还有分论点,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


观点有了,就是看证据,这一点比较遗憾,因为中国古典伦理学,倾向于给结论讲感觉,而不给证据。但是我们学习了逻辑七要素,我们会自己边读边分析,这也是我们常说的critical reading,批判式阅读。


为什么仁义就能治国?


有正面证据,周文王,仁义礼贤,八方来和,给周朝建立,打下接触。这是strengthen。


有反面证据,中国大清,推行伦理道德,却不得不屈服于西方的船坚炮利。这是weaken。


又有strengthen,又有weaken,结论对不对呢?对也不对。要看什么情况。这不就是读书,但不死读书的表现吗?


读书,通过逻辑方法,读出了自我认知。有了自我认知,就是有了自我结论。有了自我结论,就可以推到到自我行为。


学以致用,读书实践,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所以,逻辑阅读,是可以提升思维和知识点,也就是我们在第一讲中讲到的,读书读出思维提升的乐趣。


以上就是本讲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点,逻辑七要素。最后在啰嗦一下,招数简单,也要勤加练习。逻辑七要素和三大情感,就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内核。掌握了它们,就打开了自由阅读之门,里面有宝藏无数。但是,越是值钱,越是艰难。希望大家认真体会我们这三讲的内容,并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习阅读方法,让读书更高效!


我们下一讲见。




如需企业团购或者购买更多课程,可扫码下载喜马拉雅【轻学堂】App,成为会员,一键畅听App内所有书课,更多职场好课等你来发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