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元气”比“天理”更重要

王夫之:“元气”比“天理”更重要

00:00
16:31

一周优秀学员 

恭喜以上同学,获得一周【优秀学员】称号,请微信添加并联系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领取余老师亲自准备的签名书。


63集 王夫之:“元气”比天理更重要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上一次我们已经从黄宗羲讲到了三剑客的第二位顾炎武。顾炎武和黄宗羲一样,早年都有抗清的背景,他家乡昆山抗清非常壮烈,死了有四万多人。顾炎武家里的两个弟弟被杀,生母受了重伤,养母绝食而死。


顾炎武在这么一个悲壮的背景下,一直与反清武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遭人告发,曾经被拘留、被击伤,直到后来看到反清复明完全没有希望了,才再投身于旅行考察和学术研究当中。

一位毕生的旅行者 

他从一个勇敢的战士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学者。我本人对顾炎武最为迷醉的是他在长途苦旅当中的生命状态。他骑在马背上,一直将沿途所见来对比着古代的经典,他记性好,很多经典都能默默地背诵出来。有时候几句话记岔了或者忘了,他就下马,从那匹骡子驮着的书袋里边找到原文来核查。这种在山川半道上核查经典的情景,我一想就十分神往。


他有一句诗很早就打动了我的心,这句诗叫做“常将《汉书》挂牛角”。就是把一部《汉书》挂在牛角上,于是这牛也就成了一个移动的图书馆,这人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终点的旅行者。


我想此时此刻这种牛角上晃动着《汉书》的情景,这个在牛背上骑着一颠一颠的一个大学者脸上的神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象征。当时的中国文化是和一个伟大的灵魂在一起,在山川之间流浪,探索前进。


他这个形象对我影响很大,使我想起在二十几年前,香港凤凰卫视的台长王健先生找到我,希望由我担任嘉宾主持,来考察世界各大文明的遗址。我要每天面对着海内外观众,讲述从来很难到达的那些遗址,而且要天天讲述,要天天分析。


那么资料从哪里来呢?王队长说,我们准备在国内为你设立一个由一群博士生组成的资料秘书组,每天通过网络电讯为你传送过去你所需要的当地材料。我立即就拒绝了,说不要,最重要的是现场发现,只有现场发现才能牵出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那就要看我自己的知识储存了。


我说这段话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顾炎武。他写那么多书,他身后也没有什么秘书组。中国古代以来一直说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做到了,但是他不是用书来证明路,而是让路来证明书。只有让书在路的证明下才有价值,而不是跟着书去寻找路。


我,因为走到了全世界最荒漠的地区,好多文化人都没有去过,那更是无书可行。所以当有人问我书和路的关系时,我说没有关系,因为对我来说,我的路就是我的书,简单地说,路就是书。


顾炎武最后是在山西曲沃骑马的时候,失足落地结束生命的。这正是一个毕生的旅行者。你看,连死也死在半路上,死在马下。我每次去昆山顾炎武故居的时候,总会默默地念叨着:


这正是你万里行途中天天思念的地方,但是你已经命定只能把人生的句号画在遥远的半路上。


我在他的故居突然想起了他的那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就顺着感叹了一句“天下无涯,匹夫有家”。


你看我还是把顾炎武讲多了,这就是我的毛病,一说到可敬的人格典型就怎么也收不住,那就只能委屈王夫之了,对他我实在是没有太多时间多讲了。

被行检验的知 

王夫之和黄宗羲、顾炎武一样,一直在改朝换代之际寻找着抗清复明的机会,但是屡屡碰壁,满心郁愤。他一次次长途奔走,力图为抗清的武装力量出点子,例如在酷暑中想调解反清的武装力量的内部矛盾,后来又试图参加反清的队伍,只不过没有走通。


他甚至于在清政权建立以后还参加过衡山起义,溃败而逃脱。后来,他看到反清复明已经没有希望了,而且返清的队伍里边又矛盾重重,他就改名换衣,自称是瑶人,是少数民族,较独立地开始讲学和著作。


王夫之对于历史社会的批判和黄宗羲顾炎武很接近。例如他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这个一姓”,他当然指得是皇帝的姓了,因此他说如果大家要论天下的话,一定要遵循天下之公,要明白,天下并不是“一姓之私”,这就同样对于专制的君主制提出了明确的否定。


在批判儒家的理学和心学上,他可能比黄宗羲和顾炎武更彻底。但是这些批判的内容实在是太学术,内容也太多,不适合在大课当中讲述,我只能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现在能想得起来的几点,所以说大家不妨随便听听,不知道能不能听懂。


例如他从《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当中得到力量,相信气比礼更重要。他完全不赞成宋明理学把气放在礼的后面,应该叫“礼和气”到底哪一种应该放在前面?宋明理学讲天理,他认为天理更重要,但是我们的王夫之则认为“气”更重要,这一点就非常符合我的意思了。


我一直相信有一种浩大而神奇的天地元气在左右着世界万物。你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得气了,就什么都行;有的时候气没有了,再怎么折腾也都没气了。人也是一样,兄弟几个,有一个人得气了,什么才华什么成就都和他有关,但是另外几个没气,那就没有太大的希望,再努力也有一点白搭。


这里边呢是有一种天地元气在起作用,这一点按照我们王夫之的说法,那就是这种气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运动状态,而不像礼,是一种不可感受的凝固状态。记住,气是一种可以感受到的运动状态,而礼是一种不可感受的凝固状态。这种气,生气勃勃,不断变换,他怎么能撞进僵硬的礼当中一起僵硬呢?这个观点,我其实是很同意,大家听我一讲应该就明白了。


又如大道和石器,器就是机器的器,我们现在讲大国重器那个器。在大道和石器之间的关系上,程朱理学当然觉得大道重要而石器不重要。但是王夫之认为不能只讲空洞的大道,而应该重视实际生活当中的器形。


王夫之认为:重视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变换的实际的状态,远远要比那个不变的道重要得多,这一点当然和我所说的文化的本意非常有关,因为我的文化本意的起点是生活方式。还有,在“知行合一”的问题上,他既不同意知在前或者行在前这样谁先谁后的问题,他也不同意王阳明知行完全合一的想法,这是我曾经赞扬过的王阳明的想法,王夫之不太同意。


他认为知和行的关系应该是:由行来检验知的效果。知应该被检验,谁来检验知呢?由行来检验。他这种说法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就非常靠近了。王夫之遇到的致命的障碍,也就是说致命的弊病,也和三剑客里边的另外两位一样,至少有这么两个弊病。


第一,他们为社会把脉看病,把病情说得很准,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医药的药方,他们也开了一些药方,一看,这个药方又不是这么回事,而且也不知道这个药应该从哪里找、怎么配、怎么吃,都不知道。就是,他们是一个把脉的好手却不是一个配方的好手,这是他们三个人同样有的毛病。


第二,他们承担了启蒙的责任,说了很多和启蒙相关的话,但是找不到真正的被启蒙者,他们也有不少读者,但是这和全社会的整体启蒙完全是两件事。这是他们三个人共同遇到的障碍。


好,说到这我只能对王夫之先生说声对不起了,由于时间关系,对您我只能说这么多了。但是,话虽然说得那么少,却一点不影响我对你的尊敬。


大概在一个多月以前,你的家乡湖南衡阳要建造一座高大而壮丽的楼宇来纪念你,你家乡的很多文人学者选来选去选中了我来为夫之楼提名。我在接到邀请后的三天之内,就写了‘夫之楼’三个字送去了,很快就有照片传来。夫之楼确实非常漂亮,中间牌匾上刻着我写的那三个字表达了我对你的崇拜,这是三百五十年以后的崇拜。


其实很多年以前,我还到湖南衡阳石鼓书院的遗址去讲过学。石鼓书院是宋代初年就已经出名的书院之一,这也是在王夫之先生之前的文化传承了。因为王夫之先生是明清之际的,那个是宋初,那为什么有石鼓书院呢?


因为唐代有个叫李宽的人,在石鼓山下读书。你看,唐宋一直到明清,宏大的文化,就是这样默默地传承下来的,由此我产生一个小小的联想,山西或者陕西的朋友,你们能不能考证一下,找到永远的旅行家顾炎武先生跌马而亡的地方为他立个塑像,塑像上可以刻下他的名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因为胸怀天下,才离故乡那么远,客死到了这里,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纪念他。我记得在欧洲,著名诗人但丁的家乡一直想拥有他的墓,希望用各种方法把它迁回。但是他去世的地方是在佛罗伦萨东北面一个城市叫拉文纳(Ravenna)。


拉文纳坚决不同意把墓迁走,只允许佛罗伦萨在墓前点一盏长明灯,灯油每年都要佛罗伦萨提供,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故乡没有留住这位大师的深深的抱歉。佛罗伦萨说他毕竟是我们的人,但是拉文纳说:他毕竟自己选择了生命的终点在我们这里。


我也曾经讲过,在中国,杜甫一度拘留过的成都,把杜甫草堂布置得比他的家乡更为著名。因此我建议只要是中国文化第一流的巨人留下过脚印的地方,都应该表示一个看得见的态度,让他们的漫漫苦旅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线景观。借用顾炎武的那句话,我改一改,叫做“留住脚印,天下有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牛海军yc

    报告余老师及各位听友,山西曲沃已建成《顾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欢迎老师,各位听友来我家乡旅游

    王国璞 回复 @牛海军yc: 很多人不知道曲沃顾园的含义是啥

  • 华Liu

    中国文化和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山川间流浪,探索前行。一路颠簸的牛角上晃动着图书馆和一路灵魂、一路新书、一路接受着元气。元气是可感的运动状态,它时刻展现着勃勃生机,变换万千,因为它是天地之灵气。而当今人们追求的文化要接地气亦是此意。我很赞同秋雨老师的提议“留住脚印”。留住脚印则象征着留住了伟人之气,留住了文化之元气。

    拼刺蜘蛛 回复 @华Liu: 7

  • 听障女孩穿越无声世界

    跟余秋雨老师学到了民族脊梁的人格,在现实中,崔永元老师就是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您赞同吗?

    挥红袖 回复 @静观花落00: 崔永元有勇气讲真话,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有古代先贤的风骨,在当今社会尤其可贵!仅凭这点他就配。

  • 熏风青衣踏歌行

    怎么说捏,玉有微瑕,金无赤足,有缺成道。余老师或许是有点喜欢自吹自擂,但是这是自古以来大部分中国文人的通病,无可厚非,文人可能在生活中谦虚有礼,在文化中却有着甚至于固执的傲骨,余老师本就是当代比较著名的文人,是位真实的人,但却非圣人,因为圣人无名。我们有机会来听课,应该是含英咀华,增益所不能,而非吹毛求疵,纠于别人小小缺陷。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文化思想本就没有强制性,你可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可以有与他想左的思想,甚至可以不喜欢他,但希望你尊敬一位如顾炎武一般行万里路,寻中国文化脉络的学者。

    熏风青衣踏歌行 回复 @4qfea2e8uw3er4tjfjrt: 我自认为我的语言表达没啥问题,这就是我的想法,余老师在我眼中就如苏东坡一样有点小缺陷但又瑕不掩瑜是个可爱的人,令人敬重的学者,却非遥不可及的圣人,我也推崇,喜爱他,但又却不像你字里行间透露的崇拜得有点盲目,可能有的词在你看来比较刺耳,但这才是真言,良言。闻过则喜才是真的大家,在我看来,本身余老师就如道家人格体现是"真"人,性格如何就如何,不沽名钓誉,不刻意追求圣名,有点缺陷才更真实。对余老师评价不一味溜须拍马,只要不刻意人生攻击,畅所欲言才该是他想看到的

  • 軍昌艺术学校

    “元气”比“天理”,更重要。秋雨先生讲夫之先生的“元气”虽因时间短未能展开论述,但也颇受启发:由此联想到,宇宙万物无不在你看不见又摸不到的气场中,可谓从气象万千,气势如宏,气吞山河,到朝代的气数己尽,到做人的气度,气量,气定,乃至唱歌唱腔必是气为帅,哈哈!大大小小都要气哟,脑洞大开,气为天地人万物之本呀,谢谢亲爱的秋雨朋友,可惜王夫之论”元气”讲少了,沒听够呢!

  • 小民gg

    他说话总是若有若无的在炫耀自己。这点挺恶心的

    听友197666919 回复 @小民gg: 但凡有点情商的老师都会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丰富课堂,无知的喷子是无法理解的。奉劝那些以为余秋雨自吹自擂的喷子们,你们的品行和文化涵养还达不到领悟余秋雨课的层次,别在这里装模作样了!

  • 安靜与微笑

    余秋雨老师确实文化功底深厚,但是自恋程度也是愈发深厚

    慷慨悲歌的燕赵 回复 @安靜与微笑: 嗯,关键他的自恋在之前的表达,是十分让人肉麻的,但他并不自知,并未超越。随着这些年岁数一大好不少了。这个部分,以前很多读者担心无脑鱼粉攻击,就不像你我可以讲出来

  • WR_ox

    我真是听了两遍,总有新的收获。如果说在文化界有偶像的话,那余老师就是我的偶像,从大学到现在,近30年初心不改!

  • Slade_q0

    《明》 文字狱起朱元璋,大明王朝文化殇。 八股限定文仕路,东厂西厂暗无光。 幸得千古王阳明,心学智慧放光芒。 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法天地长。 明末清初三剑客,复明无望行四方。 孤独义士行乱世,著书立说各有成。 一代鸿儒黄宗羲,忠臣孤子不仕清。 天下为主君为客,著书终老目可瞑。 清学始祖顾炎武,手不释卷万里行。 天下兴亡匹夫责,经世致用朴实风。 船山先生王夫之,诗以道情景生情。 反对专制灭人欲,天理不若元气行。 可怜经天纬地才,未遇大唐开放风。 今为往圣继绝学,中华儿女开太平。

    步骤来着呢吧 回复 @Slade_q0: @163.com退了么里

  • 云淡风轻_9ja

    每天听着余秋雨老师生动深邃富有感染力的讲座,感受着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真是精神享受!感谢老师,更感谢喜马拉雅,推荐好的作品优秀的老师,点个大大的由衷的赞!我,与喜马拉雅同在!我喜欢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