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被性骚扰的时候,就要大声呵斥。
原创: 张荆棘 杂乱无章
播音:杨程昊
“手起笔落,天地广阔”
文 / 张荆棘
前言:
想必你们已经看过那篇已经消失的文章了。
如果没看过,甚至不知道我接下来打算聊什么事情,请向你的朋友圈求助。因为一些不存在的理由,我这篇文章将会用一种更隐秘的呈现方式去说我想说的东西。
直接进入正题。
关于那件事情,我提出几个我觉得比较关键的细节,然后再结合这些细节,说一说我对这种事情的看法。
写这个选题之前,有些犹豫,但当越来越多的读者私信问我这事看法之后,我觉得我应该更完整地写下来。有用无用,起码让子弹在天上飞一会。
一。
性骚扰的表现形式尚无统一界定,这是悲剧的根源。
比起性侵,我们对性骚扰的界定是较为模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次事件的最终走向抱一个比较消极的态度。
因为性骚扰的关键不仅仅是骚扰者做了什么,被骚扰者认不认为这是一种骚扰也很重要。
而“认不认为”,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观点。
记得上个月甘肃庆阳被那位被起哄跳楼的女生吗?
性侵她的老师之所以能够逍遥法外,就是因为他在法庭上辩称,自己用嘴巴接触女生额头是为了进行体温测试。
虽然法庭觉得这个行为不符合常理,但由于女生无法提供更多的证据,证明老师曾经亲吻她的嘴部和脸部,所以无法将事件定性为“性侵”。
回到这次的事件当中,除非受害者们能够提供更多口供以外的实质证据,不然那位师长的结果与甘肃庆阳的那位老师的结果会大致相同。
他们会一如既往的否认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跟全世界说那都是诬陷。
甚至有些骚扰者,还会以此沾沾自喜,把受害者的痛苦修饰成对自己爱而不得的结果,以此作证自己的魅力无穷。(另外一位学者,你们忘了吗?)
我知道,这种人极度可恨,但我们也别无他法。
同时让我更难过的,是那群看不到任何人受惩罚的侵害者。
正因为这种深不见底的无助感,他们才会选择站出来,用自损一百的方式将骚扰者逼出水面。
但最终结果如何,此时此刻依然不容乐观。
二。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一句话:能改的,叫作缺点。不能改的,叫作弱点。
文章里写道,当那些受到性骚扰的女生集聚在一起时,她们才发现:
他挑选的“对象”大多数是性格温和,家庭背景普通的女生。
性格温和,家境普通,这两件事本身连缺点都算不上,但加在一起,却被那个骚扰者当作致命的弱点。
语文书教我们“有教无类”,意思是在教育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但那位骚扰者,却坚实地站在了“有教无类”的对立面。
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全世界,在他的眼里,有一种人更容易受欺负,同时更容易在坏人面前选择忍气吞声。
这套逻辑在他看来是对的,所以他才会在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对多位师生进行性骚扰。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这套逻辑会诱使被骚扰者向自己发问:“我性格温和/家境普通,我错了吗?”
无论得出来的答案是什么,终究是在一点一点蚕食自己的世界观。
所以性骚扰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想象的“不过是被摸/亲了一下”那样简单:
在那些猥琐的动作背后,骚扰者正在通过性骚扰这种行为,逼迫被骚扰者进行自我销毁。
被骚扰的那一刻所感受到的耳鸣,反胃,甚至是背上冒出的冷汗,也许都会被时间抹去存在。
但因为“被摸”而对这个世界产生的怀疑,或许将会影响当事人的一辈子。
三。
被性骚扰,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仍然是一件不能大声说出来的事情。
在文章里,所有的被骚扰者在被性骚扰后,她们的第一反应不是举报,不是反抗,而是躲避。
在早上的校巴上,骚扰者在明知车上有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下,仍然去摸被骚扰者的大腿及大腿内侧。被骚扰者想逃,却只能一路躲避。
当天晚上,被骚扰者再次在校巴上遇到骚扰者,骚扰者还跟她说了一些“妻子不了解自己”之类的心里话。
在这里,我要提醒所有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当一位已婚人士向你说“另一半不了解我”之类的话时,别傻乎乎得认为对方信任你,这是一种暗示。
因为“另一半不了解我”有两个意思:
一是“你比我的另一半更了解我,所以我想跟你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是“我根本就不喜欢我的另一半,所以我想跟你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无论是他想表达的是哪个意思,你都不要正面回应,你要做的,就是明确拒绝对方。
不然对方会以为你听懂了他的话,进而让自己的行动“升级”。
所以在校车事件后,骚扰者对被骚扰者的行为变得更过分,从触碰大腿内侧到胸部,甚至在言语上要求发生关系。
所以,当我们遭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
一定要当场向其他人求救,或者大声呵斥对方。
这才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制止方式。
四。
我知道,其实大家选择躲避的根本原因不是“性格温和”,更不是“家境普通”,而是应了那一句老话:“都不想把事情闹大。”
在校巴上跟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争论,很容易会把自己置于“污蔑他人”的境地之上。而且你有可能会给对方一个“公开处罚”你的把柄。
这种事情,虽然鲜见于新闻里,但成了大家都默认的事实。
所以在被骚扰的那一刻里,任何人都会陷入一个极度两难:
当众呵斥,结果可能是震慑,也有可能被反咬一口;
逃避忍让,结果可能是自认倒霉,忍受这一次,也有可能是被对方得寸进尺。
如果让我纯理性地去做这个选择题的话,我肯定也会跟那些女生一样,选择风险更小,同时损失可能更小的方式去作为自己的回应,也就是“逃避忍让”。
想解开这种困境,其实很简单。
就是所有人(包括学校),都要站在被骚扰者的一方。
不要抱着“别把事情闹大”的灭火者心态去消除舆论,这会让所有人往坏的一面去向。
学校应该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调查,然后把真相还原给大众,告诉大家:
没有人会包庇侵害者。
因为只有当“没有人会包庇侵害者”成为了共识,那些被侵害的人才敢站出来大声呵斥。
只不过在现在看来,那些人采取的好像仍然是灭火者的做法。
这很可恶,也很可惜。
因为它将导致所有难以填平的伤口,所有没被纠正的错误,就那样生硬地在水泥地上站着。
所有人都看见了,但所有人都被要求当作没看见。
这是性骚扰之后的又一种悲哀。
我很害怕听到这样的新闻,因为阴影已经形成,可现实却又无能为力为别人做任何事。
主播程昊 回复 @迁徙_lf:
最怕是是这些本该被时刻关注的现象被一波波娱乐新闻刷下去了
说的好 所有人都要站在被骚扰者的一方
说的对,只有去制止才能使这类情况发生的越来越少。要勇敢喊出来,不要害怕。大家一起坏人才会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