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卜宪群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卜宪群老师的赠书哦~
“沽名钓誉”的王莽
王莽,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县东)人。史书记载,王莽自幼勤奋好学,喜欢结交有才华之士,为人“恭俭”,对人彬彬有礼,对母亲、寡嫂和叔伯父们礼敬有加,很孝敬,还“养孤兄子”。尤其是对他的伯父大司马王凤,恭顺得无不备至。王凤生病,王莽守护着他,“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感动了王凤。这些都为王莽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王凤死前把王莽托付给元后和成帝照顾。因此,王凤死后,24岁的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踏入仕途。
进入仕途后的王莽更加小心谨慎,不仅极力处理好和叔伯父的关系,也极力拉拢其他贵族官僚。30岁时,元后追封他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由王莽继承,并升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史书记载他“爵位益增,节操愈谦”,就是说他官当得越大越谦卑。但是实际上王莽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情,也做了很多让普通人不理解的事情。比如:
他“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几乎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施舍给朋友和亲戚。
他在婚宴中,数次离席,声称去为生病的母亲送药。
他买了一侍婢,又怕别人说他好色,就连忙表明是为别人买的,当天就把侍婢送人了。
这些都与西汉后期的风气不同,为他赢得了许多的赞誉。
其实王莽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忠厚,如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 长发迹在先,他的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深受汉成帝信任,赐爵关内侯,后封定陵侯。王莽地位在他之下,要获得大司马之位,必须除掉淳于长。最后王莽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干掉了淳于长。绥和元年(公元8年),王根告退,38岁的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辅政。
王莽任大司马不到半年,汉成帝就死了,汉哀帝刘欣继位。汉哀帝刘欣是元帝的庶孙,不是汉成帝之子(汉成帝无子),所以和王政君没有关系。王氏家族包括王莽在内,在朝廷的势力被大大削弱。
王莽在朝中失势,但是在社会上却声名鹊起。这都是他沽名钓誉的结果。如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王莽竟然逼王获自杀偿命。这在当时,像王莽这样政治地位高的人,为了一个奴婢逼迫他的儿子自杀,显然是在沽名钓誉。王莽还非常注意拉拢士人和地方官。引起社会上很多人对他的赞誉。
汉哀帝依靠佞幸董贤辅政。董贤与汉哀帝的关系极好,哀帝死前竟然把玉玺都交给董贤,但董贤极端无能。汉哀帝死后,元后又把王莽召回,重新任命为大司马。
王莽窜汗
汉哀帝死后,无子,公元元年,立中山王刘箕子(刘衎)为帝,年9岁,是为汉平帝。72岁的元后称制,朝政大权落到王莽手中,王莽从此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
“颂声交作”
王莽重新掌握权力后,铲除异己。废成帝的赵皇后和哀帝的傅皇后,消灭一切与王氏外戚作对的人。甚至他的儿子王宇有牵连也被处死,包括怀孕的儿媳妇也不放过。王莽对不顺承他的人罗列罪名打击。但他自己不出面,往往通过别人来上下其手达到目的。
王莽获取权力后,不断指使党羽在全国各地为他歌功颂德,为他请赏,而他自己则假装谦让,或把受赏的财产分给穷人。例如皇帝赐给他新野田25600顷,王莽辞谢不受。结果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要求给他加赏。越让官越高。最后被封“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王莽自比周公。史书上说他“颂声交作”。假如没有后来历史的发展,历史上的王莽形象一定非常好。
从假皇帝到真皇帝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被加“九锡”。有人上书建议安汉公行天子事,平帝仿效周成王。但平帝已经14岁,不愿受王莽摆布,被王莽下药酒毒死。平帝中毒后,王莽又假装去请愿,愿以身代平帝。平帝死后,王莽找了一个2岁的刘氏宗亲刘婴立为皇帝,称孺子婴。王莽“如周公故事”,一切礼仪与天子相同,行皇帝之权。称“假皇帝”,下面称他为“摄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
(王莽篡汉)
初始元年(公元8年),四川梓潼人哀章做了一个铜匮,伪造了一份符书装在里面,说王莽要当真天子,并把自己和王莽所信任的几个大臣的名字写在上面,说这些人要做大官辅佐。哀章把这个铜匮献给王莽,王莽十分高兴,立即接受,下诏书诏告天下,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53岁的王莽终于当上了皇帝。把孺子婴赶下台时,王莽还假装痛哭流涕,虚伪到极端。符书上写的辅佐大臣也一一拜封。
(始建国二年青铜镜,镜面铭文表达了王莽建立新朝后,希冀天下安宁的愿望)
王莽改制
一、改官名
王莽在西汉政权的基础上,根据他改造后的“五德”学说,编造出一套古史系统,对传统官爵名称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王莽根据儒家经典,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都加以改变,如改大司农(掌管农业)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少府(掌管皇室家事)为共工;太仆(为皇帝掌管车马)为太御;卫尉为太卫;太常为秩宗;改郡太守为大尹;县令长为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凡此种种,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这些改名在我们现代发现的王莽时代文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五威司命领军”印及印文,“五威司命”新朝官名)
他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
二、“王田”和“私属”
为解决西汉晚期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问题所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下了一道著名的诏书。在这道诏书中,王莽指责秦代以来破坏了三代的井田制,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豪民依仗权势,把土地出租给穷人,表面上收国家规定的三十税一,但实际上把大半的收入都拿走了,穷人没有办法生活,只好犯法,官府就用严厉的刑罚来对付老百姓。奴婢和牛马放在一起出卖,甚至把别人的老婆儿女掠卖为奴婢等等。王莽认为这都是不符合“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原则的。
王莽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实行“王田”和“私属”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下。
1.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称为“王田”。
2.一家有八个男丁的,可占有田一井,即九百亩。
3.超过规定田数的家庭,将超过的部分分给宗族和乡邻。
4.无田之家可以按照上述规定授田。
5.不得买卖奴婢,把奴婢改称为“私属”。
6.反对实施井田制的人将被流放到边境。
王莽的这两项措施,是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根据儒家理想而制订的。客观地说有解决社会危机的愿望,但在土地私有已经日益蓬勃发展的西汉,“王田”制度是根本行不通的。根据考古发现,这项制度也确实短暂地推行过。但这项办法根本没法阻止土地的兼并,也无法阻止农民的破产。奴婢问题同样也不能解决。因为这两项政策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三、“五均”赊贷和“六筦”
王莽在六个城市,如在首都长安和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六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平抑物价和征收工商税。具体办法是工商各业,按照其经营向市申报,市派钱府定期向他们收税。各司市在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物价的法定价格。粮食布帛等物,如果有卖不出去的,政府要按照法定价格收购。某种物品市价高于官价,政府就把所控物资出售,如果低于法定价格,政府则不干预。老百姓如果遇到祭祀或丧事、生产方面的困难事,由国家向人民无息或低息贷款。这些都可从传统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
“六筦”即六管,由国家管理盐、铁、酒专卖,铸钱和征收山川税,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这些加上五均赊贷,共为六筦。“五均”“六筦”是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才能推行的,但在西汉晚期中央集权已经衰弱不堪,所以这项政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铜斛,新朝量器,铭文记载了王莽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度量衡器的史实)
四、币制改革
王莽的货币改革十分混乱,不仅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还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此项法令民愤最大。
(大泉五十陶范,王莽新朝铸钱范型)
(王莽新朝各种货币)
五、地名和行政区划、封号的改变
有人说王莽称帝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改名。就连国号新也有“新室”“新家”“薪世”“薪”等不同称号。
王莽认为汉武帝以来的十三州不符合儒家经典,改为十二州,后又改为九州。又以洛阳为新室东都。郡名几乎全部改了。
地方行政机构改为州、部、郡、县四级。西汉地方行政机构原本只有两级,他改成四级。为封官许爵的需要,王莽新设立不少郡县。这些地方不仅老百姓弄不清楚为何地,连官员也不了解。
首都长安改为常安,洛阳改为义阳、宜阳,长乐宫改为常乐宫,未央宫改为寿成堂等等,不一而足。
王莽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也不放过。匈奴单于的名字为囊知牙斯,是音译。王莽认为“中国不得有二名”,将他的名字改为“知”。把汉朝发给匈奴的“匈奴单于玺”改为“新匈奴单于章”。把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把匈奴改为“恭奴”,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把少数民族的王改为侯。这些政策都激化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新朝的灭亡
王莽的措施朝令夕改、食古不化,激化了各个方面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反而把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推向了深入。
王莽统治时期,先后爆发了吕母起义、绿林赤眉起义等。起义军节节胜利,公元23年十月初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灭亡之前,王莽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哭天仪式,想通过向天哭泣的方法来挽回他的政权,当然这是一种妄想。
(绿林赤眉起义示意图)
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大意是说,如果王莽去世的早,还没有当皇帝,那么社会上、历史上对这个人的真伪就很难知道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王安石的这种假设虽然没有意义,但是对王莽及其新朝的评价,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第六讲复习课
你好!卜宪群老师的第六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我们先来说一说王莽这个人。王莽魏郡元城人,他的姑姑是当朝太后王政君,他的伯父王凤是当朝大司马,王氏家族在当时盛极一时。而王莽本人又谨慎小心,“爵位益增,节操愈谦”,沽名钓誉,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他凭借外戚身份,一步步升迁。在通过不正当手段扳倒对手表哥淳于长后,38岁的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
汉哀帝即位后,王氏家族虽然失势,但王莽在社会上却声名鹊起。当9岁的汉平帝即位时,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掌握朝政。
王莽掌握政权后,一方面大力铲除异己,另一方面又指使人为他歌功颂德、请赏,而他自己则假装谦让,他越让官位越高。最后被封“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
王莽对此并不满足,他先是毒死了不听话的平帝,再立年仅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行皇帝之权。公元8年,四川梓潼人哀章伪造了一份王莽要当真天子的符书,献给王莽。王莽借此机会,下诏书诏告天下,即天子位,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建新后,先是对一系列的官职、州郡、地名和行政区划、封号甚至是国名,进行改名,很多都是几易其名,而这种改名没有任何意义,徒增混乱。针对当时的土地和奴婢问题,王莽实行王田和私属政策,这两项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最终以失败告终。另外他还实行了“五均”赊贷和“六筦”政策,进行货币改革,王莽的这些措施朝令夕改,很多政策本身又有问题,所以不仅没有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反而把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推向了深入。
王莽统治末期,先后爆发了吕母起义、绿林赤眉起义等。起义军节节胜利,公元23年十月初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加wechat:liaojie86
谢谢卜老师,清晨第一课如约而至。另外“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好像是白居易的诗。
吾无屋无物呜 回复 @Linda_小岛: 为什么和电视版中国通史不一样
老师,文末的那首诗,记得应该是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中的最后两联,全诗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白居易奉和元稹的,不知为什么说是王安石所作?
严重不同意对王莽的评价!两个原因:1.他当皇帝后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积极进行社会改革,造成这么多社会矛盾他也活的不容易吧,2.史书是儒家人写的,只能写这种符合正统思想的书!
长行的旅人 回复 @阳光下的孩子是我: 这集只是讲了一直以来人们对王莽的评价,只能说没有深度剖析也没有引入现代人的重新评价和定义。
希望老师把普通话练好再出来讲话
511516 回复 @海洋_slp: 高校教授不是幼教,教的是学问,不是普通话
为什么与纪录片《中国通史》不一样
青衣子平 回复 @潘驴邓小闲66: 这不是电视的中国通史
王莽做的事情没毛病,你这个教授作为现代人,还站不起来。
叫儿子去死,这还能看出沽名钓誉?
放言五首·其三 唐 ·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百度上说是白居易所写,老师讲王安石?
土地归国家所有,宏观调控物价,……咳咳
对王莽的评价似乎有些偏颇,把让自己儿子给奴仆偿命这样的行为归为作秀,不太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