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简介
卜宪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韩国简帛学会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秦汉史、简帛学。党的十九大代表。
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卜宪群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我们会定期送出卜宪群老师的赠书哦~
称帝与迁都
公元前202年二月,楚汉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刘邦,在诸侯王的上书请求下,于汜水北面的定陶登上了皇帝宝座,完成了从秦到楚再到汉的改朝换代。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称帝,结束了秦亡之后群雄割据的纷乱历史,为再造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画像)
刘邦称帝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国都设在何处的问题。作为都城,定陶显然不是长久之地,原来做汉王时的栎阳显然也不适合。史书记载,刘邦定陶称帝后不久,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周之故都,迁至洛阳完全可以理解。但定都洛阳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前往陇西戍边的齐人娄敬路过洛阳,他通过同乡的关系拜见了刘邦。娄敬问刘邦:“陛下定都洛阳是想和周的兴盛相比试吗?”刘邦回答说:“正是这样。”接着,娄敬向刘邦详细分析了周兴起的历史过程,指出汉目前所处的环境与周兴盛时的不同,而刘邦要与周的成王、康王相比,他以为不妥。接着,娄敬又详细分析了将都城迁往关中秦地的好处,指出“关中秦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即使关东地区有祸乱之事发生,也可以迅速集中百万之众,保全秦国原有的地区。这就像与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打击他的后背,是不能获胜的。如果陛下您进入函谷关,控制秦国故地,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打击他的后背”。
娄敬的看法有充分而深刻的道理,说动了刘邦。于是,刘邦向群臣征求意见。群臣大都来自关东地区,不愿远离故土西迁,纷纷说周朝建都洛阳延续了数百年,而秦居关中二世而亡,洛阳地势险要,不如将都城定在洛阳。刘邦正在为难之际,张良站出来说:“洛阳虽然地势险要,但其腹地小,不过数百里。土地也不肥沃,且易四面受敌,不是国家用武之地。关中不仅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而且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蜀山,南面有富饶的巴蜀,北面有广阔的草原,有苑牧之利。依靠三面的优势固守,只用一面来控制东方的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以利用黄河、渭水运输粮食往西供给京师;如果诸侯发生变乱,可以顺流而下,运送物资。”张良还特别强调说,娄敬的建议是对的。刘邦十分敬重张良,听了这席话,当天就决定迁都关中。同时拜娄敬为奉春君,官授郎中,赐姓刘。故娄敬也被称为刘敬,《史记》将他与叔孙通并立列传,署名就是刘敬。
迁都关中是一个重大而又正确的决定,对于西汉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娄敬只是一个要去戍边的人,刘邦能听取他的意见迁都关中,说明刘邦是一位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人。当然,刘邦迁都关中前还是在旧都栎阳办公,但开始在咸阳以东的长安营建新的宫室,即长乐宫,到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初具规模,都城从栎阳迁到长安,此后的二百年时间里,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开国建制
刘邦的制度建设从他被封为汉王进入灞上和汉中时就开始了,他按照秦制的基本模式,建立汉制。在中央相继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建立了郡、县、乡、里制。户籍制度和上计制度开始建立,法制建设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刘邦称帝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政权建设。
(西汉第一位丞相——萧何像)
“复故爵田宅”
汉高祖五年五月,也就是刘邦称帝定都洛阳后,就颁布了著名的“复故爵田宅”令。这道诏令规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第一,免除那些跟随他进入关中的诸侯国人一定年限的徭役。第二,招抚流亡者。战争期间流亡山泽没有户籍的,各回故地登记户籍,恢复他们过去拥有的爵位和田宅。第三,因为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全部免为平民。第四,赐给军人爵位。
汉初是按照爵位高低享受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诏令规定军人没有爵,或爵在大夫级以下的,皆赐爵为大夫;爵在大夫级以上者,分别晋爵一级。爵在七大夫以上者,给予食邑,可以坐享食邑上的租税。诏令还说,七大夫以上是高爵,官吏应当善待高爵者,先给予他们田宅,不要让他们的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诏令还严厉谴责了当时有的官吏背公立私,自己没有功爵却获得许多田宅,而有功爵者却得不到田宅的腐败行为。
汉的纪年是从刘邦被封为汉王开始计算的,所以“复故爵田宅”令又称为汉高祖五年诏,这是汉初重建社会秩序的一道重要诏令。这道诏令在保障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利益前提下,几乎涉及到了汉初社会其他各个阶层的利益,对各阶层都给予了妥善的处置,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汉政权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汉代的法制
汉代法制建设是从刘邦进入关中时开始的,这就是“约法三章”。这“三章”指“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除秦法,即“三章”之外的秦代其他法律统统废除。简要的法律自然获得在秦代严酷法律下生活的人们的欢迎。
但是,随着全国的统一,这种过于简要的法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于是丞相萧何又制作《九章律》。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这个《九章律》是以秦律为基础制定的。
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二年律令》。这批律令是在汉高祖到吕后二年时期制定的,《二年律令》包括了二十多种律和令,丰富了我们对刘邦时期法律制度建设的认识。
(张家山汉墓竹简)
礼乐制度
史书记载,刘邦在定陶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为了体现他“简易”的新思想,将秦代的礼仪全部废除。结果群臣在刘邦的登基大典上,饮酒争功,大呼小叫,甚至拔出剑来乱砍,不成体统。刘邦十分不快。来自薛地的叔孙通看出新皇帝心中的不悦,就劝刘邦说:“儒生不善于进取,但可以做一些守成的事情。我愿意去请鲁地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一起来制定朝仪。”刘邦问:“有什么困难吗?”叔孙通回答说:“制定时可以参考古礼与秦代礼仪。”刘邦说:“可以试一试。礼仪要容易掌握,要在我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制定。”于是叔孙通遣使去征鲁地的儒生,征得三十人。他们和刘邦身边的学者、叔孙通的弟子百余人共同练习礼仪。大概一个月后,叔孙通对刘邦说:“皇上您观看一下如何?”刘邦看了叔孙通他们练习的礼仪,并试着行了礼,刘邦说:“我能行这个礼。”于是,刘邦下令群臣学习这个礼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都按照这个礼仪向皇帝朝拜,仪式尊严,文武百官井然有序,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朝仪结束后,刘邦非常高兴地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呀!”
刘邦在世时还制定了祭祀、正朔和服色制度。汉高祖二年,刘邦问:“秦代祭祀什么上帝?”随从回答:“秦代祭祀的上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刘邦又问:“我听说天有五帝,为什么只祭祀四位呢?”随从目瞪口呆,不知道他说什么。刘邦说:“我知道,是缺了我,算上我就是五位了。”于是汉代祭祀中又加上了黑帝,而祭祀的人员与方式都与秦代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
(玄武纹瓦当,此为西汉长安城宫殿建筑构件,玄武即黑帝的天神形象)
正朔是计算一年开始的时间,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或重大时期,往往要修改正朔。刘邦依照秦代的历法,定十月为一年之首,十月为岁首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
古代中国流行着一种五行学说,这种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世界上万物产生的根源,五种物质相生相克,这本来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到战国秦汉时期,这种学说被某些思想家、政治家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比附于政治和人事,演化出五德终始说,认为朝代的变换与某种“德”相关,历史是按照五德相生相克的次序演化,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说法。
其实,这种说法本质上是为当时的政权转移寻找合法的根据,如果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属于应当代替前一个统治者的“德”,那么他的统治就是合法的。如秦代就自认为是以水德替代周代的火德,按照五行说,水克火,秦代替周是合法的、必然的,也是符合天命的。按照五行说,水德是黑色,故秦代在颜色上尊崇黑色。刘邦也自认为属于水德,在正朔和颜色上崇尚黑色。
汉初事务繁杂,很多东西,如礼仪、祭祀、正朔和服色等大都承袭秦代,直到汉文帝、汉武帝时才开始改变。
同异姓诸侯王的斗争
从刘邦登上皇帝之位到他去世的六七年时间里,同异姓诸侯王的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家知道,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出于实际需要,主动或被动地分封了一些诸侯王。称帝后,又正式划分了王、侯两个爵位等级,用以奖励功臣。刘邦共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兵马俑)
这些诸侯王占有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握有重兵,宫室百官一如中央,在封国内享有如同皇帝一样的政治权力,几乎等同于独立王国。汉初,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只有十五个郡,其他都由诸侯国控制。因此,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但实际控制的只有关中部分地区。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对刘邦和中央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从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前195年,刘邦以各种借口,先后将他们一一剪灭,只剩下一个国力很弱的长沙王吴芮。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斗争,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消灭了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后,汉初君臣又总结出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是没有实行分封。认为分封同姓子弟可以拱卫皇室,可以永葆江山的稳固,避免秦代历史的重演。
于是,刘邦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只有皇室刘姓才可以称王,其他人称王,天下人都要反对。因此,刘邦在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9个刘氏子弟,史称同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在一段时间内对巩固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还不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就逐渐产生。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与刘邦当初分封的初衷已经背道而驰。
(汉初同姓诸侯王分布图)
与匈奴的妥协
楚汉战争时期以及汉初,正是北方匈奴势力逐步崛起强大的时期。刚刚称帝的刘邦,既要稳定社会秩序、消灭异姓诸侯王,又想解决迫在眉睫的匈奴问题。匈奴问题之所以紧迫,是因为匈奴已经占领了河套地区,并且不断向南推进。被分封在此地的诸侯王先是与匈奴关系暧昧,后又投降匈奴,造成汉政权北部形势危急。
(匈奴人的马车,该车的设计适宜在路面高低不平的草原和山坡行驶)
汉高祖七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向匈奴进攻,匈奴冒顿单于故意隐匿精兵,暴露老弱,刘邦轻敌冒进,率领先头部队深入平城白登山,即今天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2万大军团团围困,七天七夜不能突围。最后陈平献计,贿赂匈奴冒顿单于阏氏,才得突围。
白登之围使刘邦认识到,西汉政权暂时还没有力量解决匈奴问题,于是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即把汉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结为姻亲,“约为兄弟”,互开边境贸易,同时汉把大量的丝绸、酒和食物等送给匈奴。和亲政策是不平等的,但换来了汉匈边境暂时的安宁。
迁徙贵族豪强
刘邦建国后的不稳定因素并不仅限于异姓诸侯王和匈奴。其实还有另一种非常强大的不稳定社会势力存在,这就是从战国到秦的六国贵族后裔及豪强大族。
刘邦接受刘敬的建议,从汉高祖九年开始,采取强本弱末之术,将齐、楚、燕、赵、韩、魏之后,以及豪强大姓十余万人迁往关中。这一措施既削弱了他们在关东地区所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也充实了关中地区的力量,有利于抗击匈奴。
从刘邦称帝定邦到去世,时间并不长,但他倾心竭力,在迁都定邦、制度建设、稳定政治与社会秩序、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等等问题上都有积极的办法。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张良及商山四皓的建议,妥善处理了太子继位问题,也妥善安排了萧何之后丞相、太尉等继任者的人事问题。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第一节复习课
你好!卜宪群老师的第一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从刘邦称帝定邦到他去世的这段时间,为了实现汉代的长治久安,刘邦从定都、制度建设、巩固统一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处理。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的建议,定都长安。此后二百年时间,长安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按照秦制的基本模式,建立汉制,即所谓的“汉承秦制”。刘邦称帝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制度建设。
第一个制度创新就是“复故爵田宅”,这相当于瓜分胜利果实。这道诏令在保障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利益前提下,几乎涉及到汉初社会其他各个阶层的利益,且都给予了妥善的处理,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汉政权有积极意义。
第二道制度关乎法律制度。从最初的简要法律“约法三章”到涉及范围较广的《九章律》,彻底废除了秦代的严刑峻法,受到人民的欢迎。
第三是确定了礼乐制度,也就是确定其政权的合法性来源。通过礼仪制度的实行,刘邦深切感受到当皇帝的尊贵。刘邦还修改祭祀制度,把自己列为祭祀的五帝之一;通过修改正朔制度,确立每年的十月为岁首;制定服色制度。为自己建立汉王朝寻找到了合法的根据。打了天下当然还要考虑如何“坐”天下的问题。在如何巩固统一上,刘邦主要的措施是灭掉异姓诸侯王、与匈奴和亲、迁徙贵族豪强三个方法。他换来了边疆的短暂安定,消除了六国贵族和豪强大族的不稳定因素,汉初得到了喘息的历史机遇。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终于听到了一个表达流畅的老师,真心点赞!内容也不错,不浅不深,符合通史的定位,希望继续保持
喜欢这种观点明确的讲解。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还月楼主_20: 谢谢支持~
真正的大咖老师
薛国安 回复 @dovedove: 氵一一:氵一一
喜欢
像静蕾一样 回复 @像静蕾一样: 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有料有收获
提纲挈领,深入浅出,逻辑清晰,给老师点赞
终于听着舒服了,内容范围广泛,但条理清晰,关键听着一点不容易走神,一气呵成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静_lnp: 已经帮你传达给老师了,还有其他赞美至此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意见向老师反馈哦。
好!都是要点!卜老师讲的课都提纲挈领,大赞!
卜宪群老师是秦汉史大家
😁卜老师来讲这阶段嘛👍
感觉老师在照本宣读,讲课不是读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