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导图
二、原文文稿
相声里边有一类很传统的包袱就是“占大辈儿”,跟现在大学男生在朋友圈里互称“儿子”很像。郭德纲、于谦、高峰说过一个群口相声,郭德纲说我要是当了皇上,于谦是大太子,高峰是二太子。按道理讲,这仨人本来是师兄弟,平辈论交,郭德纲是在占于谦、高峰的大辈儿。于谦、高峰应该生气才对,但是,于谦却表现得很开心,只有高峰一个人在抗议:“凭什么他是大太子,我是二太子。”因为当了“太子”了,所以对于“占大辈”这事就完全不计较了,于谦排行老大,洋洋得意,高峰排名靠后,心下不快。这一小段相声是很能体现中国人对于“当太子”的热衷,哪怕只是过过嘴瘾。
按照华夏传统,太子只有一个,就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N个太子同时并立,这是金朝以后北方民族兴起的叫法——太子头衔矜贵,有势力的王子干脆一人儿来一个,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一路排下去,金朝最有名的是四太子“金兀术”,更准确的说,我们应该叫他“完颜兀术”,或者,再典雅一点,“完颜宗弼”。当然,即便是有N个太子,真正能够继承皇位也只有一个。那么,谁来?
皇帝,这是世间最高最大的权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人性是贪婪的,就那么个嘴巴上的“大太子”“二太子”,高峰、于谦还争了半天,更何况是真的皇位!最高权力的交接直接关系到高层的稳定,搞不好甚至会引发战争,甚而至于把整个国家拖入混乱,所以必须有制度去对抗人性的贪婪。从本质上说,皇位继承制度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保证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
华夏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分为两大原则:第一,有嫡立嫡,嫡长子是第一序位继承人;第二,无嫡立长,没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长者优先。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在长先。为什么首选嫡子?因为妻和妾的遴选选择不同,正常情况下,妻出身于与夫家地位相当的贵族,而妾往往出于贱族,所以,妻子的家族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联盟。换句话说,在嫡子的身后,是有强大的母家做后盾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唐高宗想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什么那么大压力呢?因为王皇后跟李唐宗室一样,都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王皇后与唐高宗的结合是关陇贵族集团和皇室的结合,整个关陇贵族集团都是支持王皇后的。相比之下,武则天的老爸只是山西太原的木材商人,虽然也及时地投入到李渊建唐的事业当中,但是,跟王皇后的家族相比,再怎么说,都是边缘人物。传统婚姻的本质,是联接两个家族甚至更多相关家族的利益关系,妻子高贵,所以妻子所生的儿子也高贵;妻子娘家利害,有外公、舅舅、姨夫的支持,妻子所生的儿子也能把江山稳稳当当地守下去。当然,也不排除外公野心膨胀,把皇位从外孙手里夺过来。比如隋文帝杨坚的皇位就是从北周的小皇帝手里夺来的,而北周的小皇帝虽然不是杨坚女儿亲生的,但论关系却是杨坚的亲外孙。宋、明两代,皇后的家族势力已经没有那么硬了,但是,嫡长子优先的继承原则还在。这就是皇位继承的第一原则“有嫡立嫡”。
皇位继承的第二原则是“无嫡立长”,在庶子中实行年长者优先原则。所有庶子,无论他们的母亲是谁,一律按出生顺序排队,先到先得。
宋徽宗的即位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原则。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庶子。宋神宗的向皇后没有生儿子,神宗死后,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哲宗即位。哲宗比他爹还短命,而且没有儿子。哲宗死了之后,继承人只能从他的兄弟、也就是神宗的儿子里边选。神宗的儿子,当时还健在的,年纪最大的是申王赵佖,可是这位王爷“有目疾”,身体残疾,不堪大任,只能越过。接下来就排到著名的端王赵佶了。赵佶和哲宗不是一个妈生的。哲宗的妈还生了一个简王赵似,比赵佶小。哲宗死前并没有选定继承人,所以,他死之后的当务之急就是选择继承人,向太后主张按长幼顺序来,立端王赵佶。而宰相章惇却主张立简王赵似,理由是简王是哲宗的同母弟,所以比端王高贵。同样是庶子,还分什么高贵不高贵?!这下可惹恼了向太后,向太后说:“都是神宗的儿子,怕是不能这样分别。按长幼顺序,当然应当立端王。”就这样,端王赵佶成了宋徽宗。
“无嫡立长”的原则在明朝是非常稳固保守的。比如,万历皇帝没有嫡子。长子常洛,是宫女王氏所生。对于王氏,万历别说感情了,感觉都没有,所以,对于长子常洛,万历也是毫不在意的。万历真心喜欢的,是他的真爱郑贵妃所生的福王常洵。按礼法制度,应当立长子常洛;可是万历心里头真正想立的,是爱子常洵。万历的生母皇太后也站在常洛一边,一个著名的桥段是说,皇太后责问万历为什么拖着不立常洛,万历小声说:“他是宫女生的。”结果此言一出,皇太后大怒,愤然喝到:“你也是宫女生的!”一边是礼法制度,一边是心头至爱,一边是皇太后和群臣,一边是万历和郑贵妃。双方磨叽撕扯了十五年,到了最后的最后,权力仍然拗不过制度,还是按照“立长”原则,立了常洛。可是国家大事都被他磨叽坏了,著名的《万历十五年》讲的就是万历的故事,我们后面会一起读这本书。
不管是立嫡还是立长,所采取的都是“先赋”原则,也就是说让老天来做决定,关键看投胎水平,谁能从皇后肚子里降生,或者比别的兄弟先到,就具有皇位继承的优先权。只要嫡长子身体上没残疾,精神上没障碍,哪怕有兄弟比他更聪明、更能干,也不能动摇他的继承地位。先赋原则最简单,也最稳定,大智若愚。
在皇位继承当中,华夏的文化传统是反对竞争,鼓励谦让的。最著名的故事类型就是:本来应该大哥即位,可是父王有心要传位给小弟。父王去世,小弟觉得这位子属于大哥,自己不该得。大哥觉得传位给小弟是父王的意愿,自己不该得。于是乎,大哥、小弟双双出走,反倒便宜了老二。类似的故事不止一则,比如伯夷叔齐,又比如吴国的开创者太伯。但是,这一类的谦让故事主要发生在传说中的圣王时代。进入历史时期之后,也不知道是因为史料丰富了,还是因为人心变坏了,兄友弟恭的谦让故事基本绝迹,人们在史书中常常看到的,是围绕着皇位争夺展开的骨肉相残。最典型的一幕,发生在唐初的玄武门前,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发现了秦王李世民的伏兵,拨马便逃。李世民大喝一声,紧追不放。李元吉想要射李世民,结果却因为慌乱,怎么也拉不开弓。而李世民却沉稳得多,他挽雕弓,出利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则被尉迟敬德射杀。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窦皇后所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玄武门前这一幕,从人伦的角度来说无疑是人间惨剧。但是,在我们的传统历史叙事中(包括民间叙事),被放在了皇位争夺的大背景中,是很容易让人忽略人伦,只看胜负的。李世民喋血禁门,手刃亲兄,事实俱在,不容抵赖,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解释了。事实凶残,毕竟已经发生,属于过去,而解释是关乎未来的。
那么,古人怎么解释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的夺位呢?一种是情有可原论,认为唐朝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太子什么都不行,就是生得早,所以是太子,他当皇帝,必然会容不下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情有可原。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这种观点已经背离了皇位继承的原则,强调的是李世民的功劳,而不是先赋的继承顺序。换句话说,按这套解释,那些有功劳、有势力的人抢夺皇位就是合理合法的,至少可以被原谅。而事实上,今天的历史学研究已经证明,唐朝的天下不是李世民一个人打下来,李渊的作用更大,李建成也绝不是草包,他反而可能更有天下胸怀,比如,你看,后来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魏征、王珪,原来都是李建成的人。
在玄武门之变的解释上,司马光的学生范祖禹就比司马光更高明。他主张,罪恶就是罪恶,李世民就是杀兄夺位的罪人。范祖禹旗帜鲜明地指出,“立子以长不以功”,“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必须遵循长者优先原则,严格按照长幼顺序来,功劳什么的,都是浮云。”范祖禹的说法当然不会改变历史事实,但是,他没有因为历史事实的凶恶而改变道德原则,这就是他比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史学的价值判断不会改变过去,但是会影响将来。即便有再多的阴谋和血腥,华夏的皇位继承原则不变,“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超越长幼顺序,就是违背道德,是应当指责的。
当然,也有外国学者认为,李建成、世民兄弟的明争暗斗是得到了他们的父亲高祖李渊默许甚至鼓励的,而李渊之所以鼓励竞争、容忍残杀,乃是受了突厥文化的影响。这种说法,可以聊备一说。不过北方民族对待有关皇位的竞争,的确和华夏传统不太一样。比如清朝在入关之后,也开始学习汉法,立太子,但是,最终,康熙皇帝还是废掉了太子,让阿哥们各显其能,明争暗斗,临死才以遗诏的形式“传位于四阿哥”,民间传说,“于”是“十”改的,四阿哥夺了十四阿哥的位,四阿哥蒙冤受屈很多年,康熙是要负点责任的。后来四阿哥就搞出一个“秘密立储”。
当然,所有这些,不管是华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清朝的“秘密立储”,前提都是皇帝有儿子,儿子还挺多。当皇帝没有儿子,要过继宗室,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在这里没有更多的篇幅展开说了。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终于登上帝位,最高权力交接完成,但是,你以为那个新皇帝从那一刻起就能够大权独运,管理天下了吗?还早的很呢。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下一次我们谈谈皇帝的政治实习。
坦率的说,我对李世民这个名字一直心里别扭。对史学界对他大肆颂扬,吹捧连篇,批判一句没有的做法,从来无法苟同。 对李世民的这种罔顾事实的畸形评价,严重败坏了中国的伦理道德秩序,损害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形象。 虽然在他之前的王朝,也不乏同根之间的屠杀,但是至少史家、后世没有如此特殊待之——不谴责,不批判,反而甚至大肆褒扬! 这个皇帝只有李世民才能当好?李建成就一定当不好?就因为结果好,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看过程? 李世民的上位合法吗?在以德治天下的时代合德吗? 我们今天提倡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对此种论调风气要坚决抨击批判! 我没有全部听完整集,听到李世民,我就气不过,写下来这些。
赵冬梅老师 回复 @红芯薯条: 批判的话是有的
每天在喜马拉雅不断切换主题与主播,希望借以博采众长,接触古今中外文明的不同面相,今早偶然试听一下,蓦然发现,这竟然是我最想听而始终没有找到的课程。用新史学观点解释历代改革得失,才能资于政道。
分析深刻独到,表达通俗有趣,声音柔美有质感!更有大气恢宏之势,令人回味无穷!
以古论今,赵老师的观点新颖,让人重新认识现在的历史发展趋势,通俗易通,二刷
皇帝有三怕:怕天,怕历史,怕列祖列宗。
听完觉得中国的制度其实就是靠老师前面说的道理,而不是西方社会的法律,西方的继承制度是成文的法律,非常的客观严格,中国的继承制度表面上是制度,实际上还是依赖士大夫的解释,而且并不严格,皇帝要是真的执拗就能改变,西方的继承制度哪怕你是残疾人该你还是你,中国残疾人直接排除在外了,因为这是“道理”,所以可见文明的差异,中国这种软性讲道理的文明,是不太可能诞生冷漠客观的科学技术的
好
付了100集的钱,只播7集,怎么回事
赵冬梅老师 回复 @若水如石闫家栋: 每周二、四播出哦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权利连接
关于皇位继承,我发现一个奇怪的规矩,都是在开国后两三代出现皇位的非正常继承,汉朝的平定诸吕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宋朝的斧声烛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好点,不过也有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之争,让福临坐收渔翁之利,请问赵老师,这个规矩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因素或者必然性?
赵冬梅老师 回复 @任我狂行: 真是一个好问题啊从制度的角度看,所谓正常是大的制度文化,所谓非常是本朝制度,大制度提供尺度、衡量标准,本朝制度需要经历一定的挣扎之后才会向大制度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