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微信ID:kylin0503 发送购买截图,加入宋老师VIP专享讨论群,群里提出的问题会不定期被宋老师回答呦】
夏至:水袋未破(上)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这一讲,咱们聊一聊夏季时节的气候特征,以及人们的夏至生活。
夏至时节,冬春夏之间“三国演义”,剧情大变。冬,只在高原上还剩下80万平方公里的“自留地”。春的面积锐减到275万平方公里;而夏的领地猛增到525万平方公里,开始纵贯南北。人们把夏至,作为盛夏时节的开始。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盛夏的节日很少,一年当中热热闹闹的节日基本上都集中在冬天。
在秦汉时期,有一个词,指代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叫做“岁时伏腊”。
伏日是指阴气将起,但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所以伏日的属性是藏伏。官府休假,民众闭门,以新麦和鲜瓜祭祖。
腊日是寒甚时节,阳气将起,人们击鼓逐除残阴。腊日的喧闹是为了助力阳气的升腾。
伏与腊,是相反的岁时节日。伏静体,腊欢声。实际上,伏时之静,可以消暑;腊时之欢,可以消寒。相应的习俗,正是人们顺应气候的对策或智慧。
所谓伏,就是希望人们躲避酷暑,而入伏,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以夏至作为参照物的。
在古人看来,夏至一阴生。就是到了夏至,阳气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所以人们需要在饮食起居方面注意自我养护,不敢鲁莽、造次。日子最好过得慢慢悠悠、懒懒洋洋、安安静静。官员们也有专门的夏至假期,利用假期“安身静体”。 虽然汉代开始夏至便被视为一个节日,俗称“做夏至”,但总体而言,夏至节过得很低调,过得很平静。
每到一个节气,网友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吃什么?
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云:
忆在苏州日,常诣夏至筵。棕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按照白居易的说法,在苏州这样的繁华都市,夏至日,家家都摆设宴席,有酒有肉有音乐。夏至毕竟是夏季最盛大的节日。
但是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正如民谚所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在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感觉此时“食汤饼”,然后“取巾拭汗”,可以“面色皎然”。所谓汤饼,便类似现在的热汤面片儿。吃得大汗淋漓,边吃边擦汗,感觉面色红润。
“夏至面”,首先是要有物质基础。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是“芒种三日见麦花”,随后“宿麦既登”,夏至时节恰好可以喜尝新麦,烧麦糊、擀面饼、煮面条,特别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夏至面”是尝鲜,也是舌尖上的自我犒赏。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
按照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北京城里夏至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爽口的冷淘面。直到今天,过了水的炸酱面,依然是很多人夏日之最爱。
夏至面,有人喜欢热面,觉得这样可以驱寒;有人偏爱凉面,可以痛痛快快地消暑。
与“猫冬”的冬至时相比,夏至时满地的农活儿,人们更忙,包饺子蒸包子有些繁琐,煮面最简便。而且炎热的夏季,吃食也不像冬天那样肥甘厚味,夏至面恰好比较清爽。
盛夏时节,人们还是希望食物是汤汤水水、软软烂烂、清清淡淡、热热乎乎或者凉凉快快。
现在到了夏天,人们调侃说“我这条命是空调给的”。现代人被人造的凉爽锁包围,被冰镇饮品的广告和实物所包围,被食寒饮冷的观念所包围。但是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甚至没有风扇,为了感觉凉快一些,人们是怎么来防暑消夏的呢?
与空调这种直接、“粗暴”的现代方式不同,古代的消夏方式更温和、更天然。有竹枕,有凉席,凉席还分苇席、藤席、竹席;有伞,有凉帽,有扇子,扇子还分蒲扇、羽扇、绢扇、芭蕉扇,唐代之后有了折扇。
《朝野佥(qiān)载》:或闻不热之道,答曰:夏至日服玄冰丸、飞雪散、六壬六癸符,暑不能侵。
唐代《朝野佥(qiān)载》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说夏天怎么才能不觉得热呢?就需要在夏至这一天吃玄冰丸、飞雪散、六壬六癸符。只不过这只是传说中的消暑之物,只是人们苦熬盛夏时的梦想而已。
现在,人们到了可以有各种冰棍、冰激凌,各种冰镇饮品。但是在古代,夏天能吃到冰,还曾经是一种“政治待遇”呢。
早在周代,王室就设有专门的编制,来管理冰政,叫做“凌人”,冰激凌的凌。
《周礼》卷五: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按照《周礼》的说法,每年隆冬时节把冰块深藏在地窖里。因为冰会融化掉三分之二,所以要储存三倍的冰,才能满足夏日的需求。
上古时期的藏冰时间和颁冰时间:
《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日在北陆,也就是太阳每天从最北的陆地上升起,即进入隆冬时节。
《夏小正》:“三月……颁冰”,按照当时的十月历法,也就是谷雨至小满之间,基本上以立夏为时段中间点。
后来的历朝历代,皇家都制冰。当然,冰块儿首先是要满足皇家的夏日之需。多余的冰,大臣是赐冰,民间是买冰。
宋代《岁时广记》中记载了唐代盛夏时冰块之紧俏: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每颁冰雪,论筐,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唐代是夏至日开始赐冰,宋代是初伏日开始赐冰;明代是立夏之后陆续赐冰,清代是在数伏之后陆续赐冰,可见不同朝代的风俗各有不同。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市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官员们按照职级高低领取不同数量的冰票。唐宋时期,冰块儿还只是皇帝赐予近臣,但到了清代,免费的冰块儿,已经算是机关事业单位具有普遍性的夏季“福利”了。
当然,制冰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所以从宋代开始,民间制冰也逐渐兴起,因为毕竟有旺盛的社会需求。所以除了瓜果之外,老百姓也可以吃到凉粉、凉茶、梨汁、木瓜汁、香薷(rú)饮、绿豆汤、酸梅汤之类冰镇食品。
而且,古代还有一些互助式的消夏方式。比如民间的“结茶缘”,就是路边摆设茶壶茶杯为行人提供免费的茶水。这是一种淳朴的美俗。
再比如,从前传说夏至这一天要吃百家饭才能安然度过夏天。
宋代《岁时杂记》: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
大家“都这么说”,于是累积成为一种习俗,相当于无奈之中找偏方吧。但是百家饭很难,只能退而求其次,渐渐地演变为吃七家饭或者三家饭。你到我家吃饭,我到他家吃饭,通过这种互助,使得亲朋、邻里更加亲近和融洽,更像是共同应对盛夏的“命运共同体”。
还有那样的故事,就是吃百家饭很难,那变通一下行不行,到姓柏的人家讨一顿饭就容易了。据传说,还真有一位姓柏的医生,每年夏至这一天都会做好饭菜送给大家。人们希望的理想状态,就是用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对于百姓而言,虽然大家希望度过一个安闲的夏至,但也并不容易。地里的活儿还很忙,锄草、施肥、灌溉。睡个觉也不省心,还得佩香囊、挂蚊帐、焚蚊香。还要谨小慎微地看着老天爷的脸色,疾风、骤雨、热浪、雷暴、冰雹,都是最极致的天气,上蒸下煮般的煎熬。
好,今天这一讲就讲到这儿,这一讲说的是人们的夏至生活,在所谓阳气盛极而衰的时节,夏无怒,秋莫愁,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希望安然度过天气喧嚣的盛夏。
喜欢
今天吃了方便面,也算是吃面了吧,哈哈哈。
听着听着,外面又在打雷,又要下雨了。这个超级的连阴雨天真是长啊!
听着听着,觉得太好了。值得反复回味,于是购买了书
很好听
心静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