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节目】科技成就了艺术,还是泯灭了艺术

【特别节目】科技成就了艺术,还是泯灭了艺术

00:00
10:10


昨天我参加了造就的一次演讲活动,题目是:


用科技拯救濒死的音乐细胞。


在这里我也想和你分享,科技到底是成就了艺术,还是泯灭了艺术。




在科技和音乐之间,我经常有“跨界”的标签。


跨界是什么感觉呢?我的体会是像星际旅行一样。


就算对几个行星都挺熟悉,每次进入别的大气层的时候都要掉层皮,而星球之间大部分的空间都是真空,得屏住呼吸  。



 
在音乐系博士生的第一周,我作为一个纯理工科学生,当时是焦虑的,需要迅速补足录音技术、作曲、音乐史、指挥、音乐分析……


 于是,在我们系地下三层的这个实验室里面,度过了好几个通宵,把能看到的按钮全都摸了一遍。 


我在 UCSD 地下实验室



虽然实验室里的空调和设备是冷的,但是在这里做出来的声音是暖的。

其实从3岁开始,声音对我来说就是暖的,钢琴上的每一个键,对我来说不是只有音高差别的音符,而是一个一个不同的小朋友。每个琴键都是我的朋友 我都可以叫出名字。

我记得我4岁时候,正在街上骑三轮车。忽然被一个人拉住说,你别走!你听一下这个音是什么?我当时着急去玩,听了一下就说:fa!然后那人就愣在那里半天。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难听准的音叉,我的这种能力叫做绝对音感。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能力,但这确实是我们天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还有一本书啊,叫《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 ,有一个人类学家,他去非洲小国做研究,村民邀请他来了一起唱歌,他说我不会唱。村民个特别的不解:“可是你会说话啊”。不光如此,他们连舞蹈都是和唱歌一个词语。 也就是说,你如果两条腿走路过来了,却告诉人家你不会跳舞,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人怎么那么假呢。

可见,音乐,是写在基因里的艺术。 只是到了后来,音乐发展更独立的时候,是因为分工的不同,我们产生了专门生产声音的专业人士,其他人只要去欣赏就ok了。



但是科技不一样。

科技这个词,代表着发明,创造,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之所以现在被如此重视,是因为生产力代表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科技的发展是飞速的,但是人性的发展是缓慢的。

拿古典音乐举个例子,距离我们已经大几百年了对吧。可是现在的你,玩着手机、坐着火箭、你还是喜欢听莫扎特、贝多芬、巴赫啊。 他们的音乐在几百年之后依然感动着你。

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有时间,像几百年前那样去创作音乐呢?我们都太忙了。

跟很久以前相比,我们一定是高效了很多,但是我们更轻松了还是更累了呢?

跟很久以前相比,我们能够消费的东西和种类一定是多了好多,但是我们更快乐了还是更焦虑了呢?

音乐是在时间中流淌的艺术,而生活在被不断被科技改变的世界中,我们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我们的音乐细胞受压了。

某种意义上,是科技让音乐细胞濒死的。

但是,如果科技和艺术之间的交集,或者说交锋,仅限于此,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来到这里呢?




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和艺术,很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一面朝上时,另一面必然朝下。其实还可以这样,虽然很难做到,但是很精妙。

某种程度上,科技伤害了我们的音乐细胞,但是它同样在拯救它。

其实在历史上,科技和声音已经交汇过,而且有漂亮的火花。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让声音第一次被保存了下来。

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让声音实现了远距离传递。


你可能不知道,这两位大师也是互相跨界。爱迪生说他的留声机是会说话的机器,我录下想说的话寄给你,你就可以听到了。


而贝尔发明电话时也想过,能不能用电话做音乐会现场直播,一头接在音乐会现场,一头接在自己家里。这不就是最早的音乐直播嘛!




科技不仅可以保存、传输声音,还能让声音的创造变得更容易,音乐的定义也因此变得更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个小例子,听听这个声音。

虽然还挺悦耳的,但是严格的分类,它是乐音还是噪音呢?其实属于噪音的范畴。我们来试试是否可以让它更有趣。我们可以简单的改变它的频率,然后再给它虚拟一个空间,我又去找了和水声相关的其他素材,拼接在一起。

好像有点意思了。但是,跟你还是有距离啊,声音跟视觉不太一样,就是它还可以直接包围你,比如现在,我们再继续加入刚才的节奏。

不仅是音乐本身,电子音乐时代,乐器的概念也已经完全扩展了。

传统意义上,当你听到小提琴的时候,这中间凝结了很多人大半辈子的时光。

首先需要一个工匠,花时间打磨出一把琴身。然后需要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他在演奏这首曲子之前可能已经学习磨炼了几十年。可能还需要一位录音师,花很久时间钻研怎么样才能营造出最适合的声场效果。

但是电子乐器不一样。现在手机上做出一个电子乐器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划一划屏幕就可以改变参数,并且演奏出来。直接通过电子的方法,创造出原本不属于这个物理世界的声音。


尽管搞定了这么多,但是还有一个人,我怎么也搞不定,就是我爸。

我爸是一个竹笛演奏家,从小在音乐上就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但是在音乐的理解上总是死掐。

我与父亲


当我在做我的电子音乐的时候,老爸经常说:你弄的那是啥啊,音乐连个清楚的旋律都没有,怎么能让人欣赏呢。

思考了很久。我在美国,你在中国,我在实验音乐,你在传统音乐,用电脑音乐,我暗中的计划了一个跟老爸对话的作品。

 有一次暑假回国,就跟老爸说了:“最近我在想弄一个跟传统音乐有关的东西,老爸帮个忙,录点素材吧”。

于是很快的我就骗到了下面这段老爸的录音,是江南丝竹典型的旋律。 拿到这1分钟录音之后,我就打开电脑开始无情的二次创作了。

 两个月之后,邀请老爸在环绕音箱里面听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曲子。听完了之后,老爸沉浸在音乐中停顿了挺久。他说:“这个是。。 我吹的啊。。 嗯,嗯。。 ” 

我们父子俩,也在音乐中完成了一次沟通。

我很开心!




虽然人性还没有跟得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但是科技可以填补这段距离。

科技的发展让创造声音变得更容易,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开放。
 
最后引用福楼拜的话来结束这个分享:

“艺术和科学在山麓分手,最终仍会在山顶重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57613505

    非常好的专辑,科学家的艺术,严谨的艺术。

  • 13761319bqo

    谢谢。

  • 1858680msxd

    好听,非常喜欢,主播有复合的背景!👍🏻

  • 阳光美好遇见chase

    “艺术和科学在山麓分手,最终仍会在山顶重逢。”

  • 13392923jvs

    👍

  • 晴天雨霖铃

    这个节目也太好了!

  • 11111111_6a

    谢谢。

  • 昊昊妈妈_eq

    很棒!

  • 莫恩奈特

    以前不喜欢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和梅西安等这些音乐家,现在看来他们之后还有很远的距离可以走呢。

  • 279028茉莉朗读

    I felt so touched . It reminds me of the first time I finished my English song assignment, and I was able to thank electronic music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nd I had feelings for it.